2008年元旦刚过的一天下午,当我照例去位于“桅楼”书店(La Hune)﹑“双偶(Les Deux Magots)”和“花神(Café de Flore)”咖啡馆对面的报亭买《世界报》的时候,往日总是坐在报亭旁边一把折叠椅上一边看报一边心不在焉地向过往行人要“两至三个欧元”的流浪汉(“SDF”–按时下“政治正确”的说法,叫做“无固定住处者”!)让—马克象个大明星似的靠在桅楼书店的玻璃墙上正接受好几个记者的采访呢!我开始以为,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周末萨总统带他的新欢去约旦作私人访问了,全法国媒体顿时闹起新闻荒,闲得无聊的记者们想随便找个“可抗辩住房权”之类的时新话题,拉个流浪汉聊聊,做个应景见证访谈而已。然而,当走到报摊跟前,迎面看到一张被卖报姑娘特地高高挂起的《巴黎人报》(Le Parisien),我才忽然恍然大悟:流浪汉让—马克要竞选市长了!这是当天《巴黎人报》的头版头条新闻,通栏大号标题,还配了一张让—马克坐在那张折叠“交椅”上的大幅彩照!
那是2006年冬季,一个名为“堂诘柯德的孩子们(Les enfants de Don Quichotte)”的协会为了唤起社会和政府对无家可归者命运的关注,向流落街头者分发帐篷,并在巴黎市区圣马丁运河(Canal Saint-Martin)旁设立了一个流浪汉“帐篷”村,引起法国媒体和公众舆论的极大关心,也迫使政府在解决极度贫困人士的住所方面加强了干预的决心和力度–这便是刚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关于“可抗辩住房权(Droit au logement opposable)”的法律的出台背景。这部由法国议会朝野政党于2007年3月5日一致表决通过的法律,把公民的“住房权”纳入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人权,并规定:任何在法国国土上合法生活的人,如遇到这一权利受到侵害,即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政府责任–。让—马克那一阵也去圣马丁运河的“营帐村”住了一段时间。“堂诘柯德的孩子们”协会在拆除营帐时经与政府和其它相关部门交涉,帮助一部分“营帐村”的无家可归者找到了安身之处。命中注定要留在巴黎高尚区的让—马克居然在6区最昂贵街区之一的布希街(rue de buci)的一幢刚被皮埃尔神父创办的埃玛于斯(Emmaus)协会接管的大楼里分到了一间房间。
而这栋成为让—马克新居的大楼的来历也是非同一般,值得在此作一简略交代:它在2006年初以前一直是法国国立行政学院(ENA)的学生宿舍(Foyer de l’ENA),一代又一代的法国政界高级官员和社会精英曾在这栋外表即能给人以某种威严与华贵感的七层宿舍楼里住过。2006年国立行政学院彻底搬迁至斯特拉斯堡,腾空了这座一定在不少管治法国的精英的记忆中留下过深刻印象的大楼。其时这一街区的房价已涨至每平米平均1万欧元之上;而美国的各类退休基金会也正趁机在巴黎大规模地从事被法国人称作“整买零售(vente à la découpe)”的房产投机交易,不仅把一批又一批的中产阶级家庭逐出巴黎市区,而且更使大量的低薪阶层人士因付不起高昂的房租而流落街头,成为象让—马克一样的“无固定住处者(SDF)”。左派主政的巴黎市政府从国立行政学院收回这栋大楼,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趁房市看好之际“大捞一把”,而是决定把大楼改造成一座专门接纳无家可归人士的“驿站之家(Maison Relais)”,并委托给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呼吁社会关注解决穷人住房的埃玛于斯(Emmaus)协会进行管理。就这样,经过四个月的整修改造后,2007年3月份,28户共有35个成人和20名儿童的流浪者家庭,在周围高雅邻居的一片格格咬牙声中,搬入了这座他们连做梦都不敢奢想的大楼。让—马克就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
不知是因为受这座楼房里长期沉积未消的精英之气的感染影响之故,还是由于别的什么原因,让—马克不仅有了“安家”的感觉,而且还忽然萌发了“参政”过问公共事务管理的意愿。新年之前,让—马克在“营帐村”结识的“穷小子(Salauds de pauvres)”协会主席雅克•戴罗(Jacques DEROO)打电话告诉他准备在2008年3月份巴黎市议会选举时,在各区推出代表“贫困受害者”阶层的竞选名单的设想,他二话不说,立即表示要在“他的第6区”领头参选,与现任右派区长竞争下一届区长(法文为“maire”,巴黎市内20个区的区长相当于其它市镇的市长)!
让—马克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而是动起了真格儿!2007年12月29日,活到54岁还从未参加过一次选举投票的让—马克换了身干净衣服,来到6区区政府办理这辈子第一次选民登记。当他郑重其事地告诉接待他的区政府女办事员说,他要参加竞选,与卸任区长勒高克(Lecoq)竞争时,把那位女办事员逗得好一阵乐。而让—马克却从此一板一眼地作起竞选准备来了!他和雅克•戴罗他们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做“废除一切特权”的团体(Collectif Abolition des privilèges),准备以此名义参选,堂堂正正﹑大张旗鼓地代表巴黎一无所有者的利益。
让—马克的穿着模样虽然与在巴黎高尚区打选战拉票的传统政客不一样,但他却拥有许多参加地方选举的政治家们不一定有的优势:那就是他的“知名度”。让—马克27年寸步不移地“扼守”的这个报亭,位于巴黎圣日尔曼德普莱街区中心的中心,不仅仅是个卖报之处,而且可以说是全法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文化要地和全球各路明星和要人行踪的最佳观察点。与报亭正对的“桅楼”书店是巴黎唯一一家半夜12点还能买到《存在与虚无》的书店。隔圣日尔曼大道与它遥遥相对的“里普咖啡餐厅(Brasserie Lipp)”就象法国作家莱翁–保尔•法尔格(Léon-Paul FARGUE)所描写的那样,是一个“只要进去坐上一会儿,花一杯啤酒钱就可以把法国议会两院、总理府和政府各部(包括仅几步之遥的国防部)当天的议事内容打听得一清二楚”的地方。而在大道这侧与它紧挨的“双偶”和“花神”咖啡馆,则更是自上个世纪受萨特(Jean-Paul SARTRE)和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等一代巨人青睐之后迄今还一直弥漫着浓烈而神秘的“文化气泡”。让—马克每天所在的,就是一个你怎么躲都难以躲过名人的地方!设想一下:让—马克在这个地方站了整整27年,该遇见过多少个大大小小的明星和名人呀!
圣日尔曼德普莱的名人们之所以都认识,并大多愿意“帮”让—马克一把(包括平日以给他照例要的“两至三个欧元”的方式),主要是因为让—马克人缘好,而且很有修养。他是很少见的用法文条件式倒装句式(auriez-vous deux ou trois euros)向行人乞讨“两至三个欧元”的人(怎么贵的地价,开口要两三欧元也不算过分!),而且不管人家是否已经听到或理会,后面总是紧接一句“谢谢,祝您白天好!”我想这大概就是他敢于,并且也能如此长期在圣日尔曼德普莱这个文化圣地立足的秘诀了!有一位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前两年写过一本研究法语语法的书,曾经谈到法语条件式倒装语句不仅听起来悦耳舒服,而且很性感,能刺激听者,使其产生某种给予的欲望,甚至献身的冲动……!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如何暂且不去计较,可以肯定的是,让—马克的“条件式倒装句”在圣日尔曼德普莱可是用对了地方。这个“从二楼窗口扔下一个苹果被砸的一定是某一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或某一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弹丸之地,恐怕也是法国已经为数不多的还流行“条件式”的地方之一。无论从“桅楼”夹着索莱斯(Philippe SOLLERS)或BHL(贝纳尔–亨利•莱维)或雷米(P.J. REMY)的新著出来的书生,还是独自或携着伴侣准备跨入“双偶”或“花神”咖啡馆的文人,谁能抵挡得住让—马克的一个“条件式倒装句”?所以,让—马克总是乐呵呵的,也总是有人愿意驻足倚着“桅楼”,和让—马克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