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海外游子吟》歌词探微(其一)
黎烈南
小序
《海外游子吟》为我四十年老友、寄居在美国的“过客”怀念祖国、追忆反思中华文化所作。这部作品,已在美国华人范围与国内演出了若干次,反响较大。笔者反复阅读,深感此作品中蕴涵着很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并愿意把自己的读后感与读者交流。
过客之歌词,篇幅较长,规模较大,有《黄河大合唱》之风。拙文为分析从容起见,准备分三部分发表。第一部分,分析其“雨中山谷”、“追寻中国魂”;第二部分,欣赏“打工族”、“家乡”、“我们彼此守望”;第三部分,评析“我心悠悠”、“相逢在大陆”。
总的来看,本歌词集深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与巧妙自然的创作艺术为一身,是极为出色的歌词。它成功地把古典诗歌与白话诗歌之美感结合起来,把精深的人生感悟与明白如家常的话语结合起来,在诗歌写作方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拙文拟挖掘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奥秘,以期与读者共享,并求正于方家。
一、 雨中山谷
这一部分以风雨意象贯穿全文,以四季思念为线索,写出刻骨乡思。其中,在秋、冬、春三个季节后面分别续以“云里山谷,雾里山路”一段,使主题得到加强。
开端朗诵一段,极其动人,可见作者性情、才华。
从夏季开始,启动序幕。四季循环,而从夏天开端,既是当下真景,亦是情切所至。
夏日的硅谷,山野一片枯黄。
在无雨的季节里,人和山一同渴望。
山在雨中复苏,人在雨中迷惘……
水是生命之源,从山谷无雨水引起极其饥渴的乡思,情真而意切。“夏日的硅谷,山野一片枯黄”,是情景交融之句。如此枯黄之山谷,当然亟需雨水,居住于硅谷(“硅谷”名称的使用,正暗示了乡思)之人,其饥渴乡思与枯黄草树之渴盼雨滴有何不同?!这焦渴万分之山野情状,把乡情衬托得如饥似渴——于是逼出“在无雨的季节里,人和山一同渴望”的翘首企足情态。然而就在此刻,诗人之深挚性情与幽折构思突现——“山在雨中复苏,人在雨中迷惘”。读者此时定能感受到一种不凡痴情,因而深被打动——原来,山与人虽同在翘首盼雨,却是“同床异梦”——山之草树满足者,生存之低级需要也,有此雨滴,复苏何难;而异乡之人,却因所渴所盼为父母之乡——当此之际,光阴荏苒,此幽幽之情,难以偿还,只能在雨中回首,雨中怅惘而已,故曰“迷惘”。“迷惘”二字,无它字可代,直把一个莫可奈何而仍在追寻的心境悄然托出矣。
在一种近乎“难以药救”的乡思(“迷惘”中并非绝望,看完全篇,就会发现本诗这二字的妙处所在)之氛围中,风雨在飘洒;时间则是向秋季延伸(以下是歌唱部分):
风断续,雨零星,
遍山枯草倾耳听。
不入深秋不落雨,
秋雨不来山不青。
面对断续零星之风雨,遍山枯草在如饥似渴地倾听着,吸吮着。“倾耳听”三字入神。
“不入深秋” 两句仿佛告戒枯草的语气,意为时节未至深秋,眼前零星小雨,并不能解决枯草们对甘霖的渴望——还是等待深秋来临,然后在连绵秋雨中恢复青青之色吧。这两句又仿佛喃喃自语,从枯草渴饮之难,衬出游子乡情之难偿,情景兼至,满纸泪光。下一段已渐至冬季:
风萧瑟,雨连绵,风中雨中又一年。
乡关遥忆愁几许,一夜头白是远山!
“萧瑟”、“连绵”所云,正是秋雨气象,而“秋风秋雨愁煞人”之意味自在其中。而在不知不觉的愁思中,冬雪已至,一夜之间,远山皆白;作者却夸张地将雪山之“白头”,说成是自家之头白——这种将季节之变换、冬季之山景与陡滋华发之人的眺远情态,浓缩一句之中,精悍奇峭。下边一段便自然到了春季:
风淡荡,雨迷濛,
朦胧山色有无中。
辜负一川芳草绿,
魂销电脑伴孤灯。
春风和舒,故曰“淡荡”;春雨淅沥,故曰“迷濛”。“山色有无中”,本古人成语(如王维《江汉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而用在此处,竟是一片难言乡愁的形象写照了。而“辜负一川芳草绿,魂销电脑伴孤灯”两句,可说是极含义极丰、感慨极深,它是本歌词最耐人寻味处,是作者的情思郁结最深处。“芳草”在中国古语中,有丰富的含义。它是古老民族欢聚的时分——每逢春季,人们要结伴踏青,享受芳草青青、千红万紫的醉人时刻;它是游子错过回归时节的暗示——《楚辞》云:“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亦是事业与希望的象征——《离骚》云:“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还可玩味的是,以“电脑”同“芳草”对举,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电脑或可代表作者与其“雨中携手”的海外游子所工作之硅谷,它正与芳草所代表之故乡形成对比;电脑亦是通信工具,是远方之游子与故乡亲人联系之纽带,故游子在以电脑与亲人联系之同时,孤灯之下,其思乡之孤寂之情,何可以堪!古人在芳草时节的思乡,是因乡信杳然,或书信难传而魂销;而作者却并未因身伴电脑、可随时获得大量家国信息而使乡思得到慰藉,反而更赠沉郁,这就使思乡的分量愈见沉重,思乡的内涵愈显深邃。因而可以说,作者表达的是海外游子的普遍心绪,但同时也深含着作者本人对家国的一份忧患乃至参与意识。(在“宝日格斯台”网站上,拙文《纸片诗人》曾介绍过“过客”未能实现在国内工作愿望的背景)想一想远方的儿子对母亲的感觉,就知道作者的那拳拳的赤子之心。
如果说,“山在雨中复苏,人在雨中迷惘”句是本篇最见性情才华的话,那么,“辜负一川芳草绿,魂销电脑伴孤灯”之句便是这“迷惘”之最痛、最深处,是与这“迷惘”心结呼应最紧密处。“过客”之才华兴趣抱负,决不是“电脑”软件这一职业、硅谷这一地域可以容纳与限制的——它的指向是自己的故乡啊!当山草经过一年的雨雪之滋润,终于欣欣向荣之时,作者在孤灯之下的魂销迷惘之况可想而知……
电脑这种先进的现代工具,同芳草这种鲜活的故乡气息之意象的对举,把家国之怀推向了极致。至此,从夏日到春季,作者已经完成了一年复一年的思念历程。
云里山谷,雾里山路。风中携手,雨中散步。
当日情怀,此时情素。凭风传,凭雨诉。
此八句,在“雨中山谷”中出现了三次,不仅仅是为了歌唱之需要,而且显露了加强主题的用心。“风”“雨”意象,贯穿全文,本是一再抒发着一年四季的乡思的——“风中携手,雨中散步”,就写出了海外游子在风雨中携手相依、散步舒忧的情景;从另一方面来看,风与雨又何尝不是游子不变情怀的“见证人”呢?风雨之变幻,把游子的“当日情怀,此时情素”衬托得更加痴情不二——于是“无情”风雨竟变得“有情”了,它们似被游子浓重乡思感动了,飘洒着,飞舞着,为痴情人向家乡传送衷情!风雨在本歌词中扮演着既带凄凉又送温存的双重角色。读者从其无情中,体会到人生无常的迷惘;又从其成为游子的“传情人”中,感受乡情的无比珍贵。总之,满纸风雨之气,极尽低回往复之怀,极尽山水迷离之致。
本段歌词在借鉴古代诗词方面有值得注意之处,如“风断续,雨零星”一段,“风萧瑟,雨连绵”一段,“风淡荡,雨迷蒙”一段,正与古《捣练子》之格局仿佛。请看南唐李煜《捣练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而“风淡荡”一段,在格律方面,最与本词调相近。除了第三句在平仄方面略有差异之外,全段俨然就是一首《捣练子》。(《捣练子》定格如下: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作者在写现代歌词,他当然不会拘泥古调平仄,而是任凭音调自然高下,成就歌词。因此,那种不严格按照古词平仄却又明显带有古调风情的歌词,反而显得更为活泼,更添潇洒。古人是多用《捣练子》来写怀念征夫之情的,这种打下相思印记的词调,被作者用来灵活变化书写华人游子乡思,有天然凑泊之妙。
“云里山谷”三段,以四字句为多,可溯源于《诗经》。《诗经》往往四字一句,两字一顿,风格朴素,节奏紧凑。而“云里山谷”三段,正以节奏紧凑、语言朴素取胜,把游子的急切深挚的怀乡心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同时,“云里山谷”三段,以仄声结尾;“风断续,雨零星”三段,以平声煞拍。于是,在“雨中山谷”中,六个歌唱段落,平仄相间,起伏跌宕,将优美形式与饱满内容融为一体,拉开了动人心弦的乡思序幕。
二、追寻中国魂
第二段“追寻中国魂”,是整首歌词中蕴涵极深的部分。有了“雨中山谷”之深情的开端,还须一次强力的承接,才能使歌词坚实地站立起来。“追寻中国魂”部分,以深沉、素朴、凝练的语句,照亮了全篇。
本部分并未单纯一味抒写思乡意绪,而是从历史的高度,回顾了华人来北美的艰辛经历,评价了他们所坚持的中华民族精神,对北美土地作出的贡献,并展望他们的贡献对于北美今后的影响。歌词极精妙蕴藉之能事,表达了一种更充满责任感、更具高远境界的故国之情。
在(一)“雨中山谷”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满纸烟云中,成功地“呼风唤雨”,并以充分信任的“老朋友”的口气,请风雨作证:
请风发问,请雨诉说: 在这片土地上,华人曾怎样跋涉。雨打风吹,岁月消磨,先驱者的足跡可会湮沒?
华人先驱者来北美历史,可谓是千辛万苦,可歌可泣。这一段回顾的朗诵,一发端便慷慨悲歌,动人心弦——“雨打风吹,岁月消磨”,风雨自摧残之;“请风发问”,“请雨诉说”,风雨犹自见证之!试想,当风雨见到自身所吹打、“消磨”下的华人“先驱者的足迹 ”竟未“湮没”,会产生一种怎样惊诧之感?不说“可曾湮没”,而言“可会湮没”,一字之别,轻重大异。按理说,风雨只知过去与现在,因而用“曾”字更恰当;但“会”字表明对民族强大生命力的一种判断,重在未来。 “怎样跋涉”,“可会湮没”八字,在疑问句中作强烈肯定语势,为朗诵之情感高峰处。以下是歌唱部分:
我苦苦追寻,追寻你的脚印……
“脚印”,乃承“足迹”而来,较之后者的抽象庄严,前者更具体亲切,细味自知。“寻”而至于“追”,“追”而至于“苦苦”,语句素朴,内蕴光华。这“苦苦追寻”,追溯至华人踏上北美土地上的第一刻;同时与“人在雨中迷惘”之开端遥相呼应,显露出本歌词的情感最深层,作者与民族休戚相关之心态跃然纸上。
“北美大地”上的中国魂游弋、隐藏在何处?在华人的脚印里。看:
铁路边,你留下脚印,
东西一线沉沉……
短短六字,包含了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东西一线”,指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一线。该铁路的建成,使得美利坚成为合众国,成为一个国家整体。本铁路于1863年开工,两年后仅筑成50里,无奈之下改用华工。数万中国人,签下几同“卖身”的合同,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在极其艰苦之条件下,筑成了美国的大动脉,创造了当时世界的一大奇迹。 加拿大也有一条类似铁路,被称为“每一英里的铁轨下埋着一具华工的尸体”。中央太平洋铁路完工于1869年。这一决定着美国繁荣、强大之铁路建筑过程,这一付出了当年华工之智慧、汗水、甚至生命的长线,这一今天已几乎被世人遗忘的铁一般的事实,被作者用“东西一线沉沉”概括出来,其中凝聚着多少血泪与感慨!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可为此六字写照。
天使岛,你留下脚印,
血痕掺着泪痕。
这两行诗句,回顾了中国人飘洋过海至“天使岛”后的屈辱血泪史。“排华法案”的通过,对华人的囚禁、裸体搜身乃至致使华人悬梁自戕的种种悲剧事件与情节,皆包于“血痕掺着泪痕”六字之中。此六字,还在概括史实同时,把民族性格传神勾出。中华民族,在长期以农业为主之劳作中,在独特悠久文化之熏染下,形成了一种忍辱负重、坚韧奋斗的性格。它在超人想象之艰难中的独立负荷精神,真难以用语言形容。面对血淋淋的人生残酷时,它能忍辱应对;在泪涟涟的人生苦痛中,亦能负重超越,憧憬、执着于明天。此顽强生存而愈挫愈奋的民族精神,用“血痕掺着泪痕”的“脚印”来概括,真是力透纸背,情哀而气不衰,令读者于悲愤中油然生出对先驱者之强大生存力量的景仰,对古老民族成长历史的深情回忆。
餐馆里,你的脚印,
是唐山客不改的乡音。
如果说,“血痕掺着泪痕”,关联着忍辱负重之民族精神命脉,那么“餐馆里”之诗行,便令人自然联想到中国人的勤劳与乐观的品质。华人之性格,在餐馆里,有大秘存焉。作为人口众多之农业国,中国人在吃饭问题上,要花去一生绝大精力。餐馆文化之蓬勃,实与国情息息相关。而就是这样一个条件并不优越的民族,竟然烹饪出超乎世界想象的花样纷繁、名目诱人、色香兼备、有时近乎于艺术创作的盛馔;而与之同样源远流长的便是独特的汉语-——即本歌词所说的“乡音”。中国语言文字承载着漫漫历史中层出不穷之思想艺术精品,最是民族骄傲。“餐馆”与“乡音”并提,将人之不能须臾离开之饮食与世界史最悠久的汉语联系起来,显示着在游子心中中华文化的永恒性。“唐山”,乃为华侨对祖国之称谓;“唐山客不改的乡音”,自然令人想起了唐人的“乡音无改鬓毛摧”之名句。这一名句,经过作者的化用,一变感伤为豪迈,从而把对中国魂之追寻的历程深入到更高昂的境界。
校园里,你的脚印,
是留学生张扬的青春。
脚印之追寻至校园,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这一咏叹是整个“追寻中国魂”部分中最闪亮的火花。从“铁路边”,至“天使岛”,到“餐馆里”,已使歌词从沉郁、苦痛向明朗处发展,因此,“校园里”的景象,满足着读者的期待,此大快人心者一也;而勤办学校,崇尚读书,乃中华民族之传统与特长;在校园中学习,对善动脑筋之华人来说,真驾轻就熟之途,此大快人心者二也;中国人数千年历史中,所最推崇者为读书学习,遂使中国人在极大程度上摆脱着动物性,成为爱好和平、最不具备侵略性的民族之一。中国文化所张扬者,学习之智慧也,礼仪之丰茂也。条件所限的中国人还难有充裕时间学习精进,但文德修养甚高者,在国人中,具有近乎神圣之地位,已足以表明民族自具自强不息的指路明灯。首创科举制度的古中国,曾给世界以深远影响;而现在的学子至海外就读,更将延续光大智慧之途,将东西文化融会贯通。读者瞻望前程,这又将激起对世界明天怎样的憧憬期盼呢?
“张扬”二字,与“沉沉”、“血痕”、“泪痕”之沉郁、凝重形成鲜明对比,它张扬的是中华的好学、谦逊之风,赠与世界这一魅力四射之精神财富。这一长句,神采飞扬,朝气四溢,语句极明晓易懂,而含义极深极广,成为《追寻中国魂》中最为精彩、最有文化含量的重心所在。一向以内敛、谦逊著名的中华,也张扬了;不过,它张扬的是一种博采众长、好学向善的大国之风!歌词至此,境界陡然阔大深厚,自然引出作者对中国魂的高山仰止之叹:
我端详那脚印,猜不透你的坚韧。
我凝视那脚印,读不懂你的深沉。
作者已经被他自己所描绘的中国魂所激动,所震撼,用“端详”,用“凝视”,用“猜不透”,用“读不懂”诸词语,表达一种极为神圣的崇敬之情。这种情感,使读者会情不自禁联想起当年颜渊赞美孔子博大深奥之感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论语·子罕第九》)
颜渊之以“仰”、“瞻”之眼光或以与“钻”之思力去理解孔子之博大精深,本歌词之“端详”、“凝视”之目光与“猜”、“读”之思考中国魂,确实是人类在高深伟大者面前所共有之心态。而虽说“猜不透”,“读不懂”,但荦荦大端已有所把握。“坚韧”与“深沉”,确为中国魂之精髓。作者在北美亲眼见证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奋斗,体会更深,感受更切。“读不懂”“猜不透”,还容易引起读者对于“中国魂”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之深远影响的联想。而“读不懂”“猜不透”的神来之笔,实出自长期观察与思考之结果,其内涵之坚实、深邃,大概只有凭借将来发生之历史事实来见证了。
我在美洲大地上追寻,追寻中国魂。
不难看出,结尾之“追寻”,境界陡然扩大,“美洲大地上”五字,展示着作者广阔的视野,情调上与开端之“苦苦”,渐显开朗一面;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向,有无穷无尽之势。这种追寻,由于落脚在“张扬的青春”,露出了乐观的情绪,为下一部分的“打工族”之轻快旋律,作了自然的过度。
中国魂,是一个可感而难以触的抽象。而作者连用了七次“脚印”字样,巧妙地暗示了它。《追寻中国魂》所怀为庄严凝重之情感,因而用了质朴、凝练之语句,把丰富的历史内容,作了高度浓缩。作者以散文句式,每段只用两句,甚至一句,就有力表达了丰富深邃的情感内容。在表达沉郁悲哀之情时,只用六字,如 “东西一线沉沉”、“血痕掺着泪痕”,等等,便把千难万险、巨大悲痛,乃至坚韧性格,一字一字掷将出来,使人在感受到情感凝重之余,也感受着汉语的特有优长。在表达高昂张扬之意时,作者把句子稍稍增长,如“是唐山客不改的乡音”,“是留学生张扬的青春”,用了九字,顿使语气舒展、流畅;在前面之“血痕掺着泪痕”六字的衬托下,犹如开闸之水,呈恣肆跳脱之势。
在结构上,《追寻中国魂》表现了巧妙的构思。在作者的笔下,先驱者的脚印,由“沉沉”,到“掺着”血泪之痕,到有说有笑的“乡音”,再到学子“张扬的青春”,俨然从一个步履沉重的老人似的身影,渐变出一个焕发了青春的新华人、新民族的形象。这种由“老迈”到“年轻”的转换,决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作者思考着古老中华民族走出国门后所得的新收获、大进步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华人在北美的飞速进步与成长,乃是中华民族的进步与成熟的缩影。也可以这样说,诗人从走向北美与世界的华人的意气风发,看到了中国魂之既古老又常新的鲜明特色。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北美校园中的留学生的青春形象,也隐现着在和平发展中焕发出强大青春活力的新中国形象。
与“雨中山谷”相比,“追寻中国魂”散文风格更明显,如话家常,有些句子又带有些许格言味道,语气亲切,显得平易近人;凝重沉郁,愈加发人深省。这种既平易又厚重的语言风格,与“雨中山谷”的古调风情,各异其趣,相得益彰;在《海外游子吟》中,“追寻中国魂”的主旨恰如整篇的灵魂一般,它无所不在,渗透在全文每字每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