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第二代移民与中餐行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作者 : 谢盛友


有一个朋友,是越南华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越南排华,他们举家逃跑到德国来,作为第一
代移民,他们吃苦耐劳,整个家族在德国一共开创了十几家餐馆,一路春风,家大业大,可是到了他们的第二代,不知什么原因,十几家餐馆,慢慢地变成了几家,再慢慢地变成“无家”,但仍“可归”(有归宿)。
再小的餐馆也是一个企业,子承父业,若儿子没有兴趣,只是将之视为“副业”, 那么这样的企业很
难继续。儿子必须也像父亲一样,重任在肩:做好企业。儿子必须像父亲一样具备拼搏精神,先在父亲的餐馆里做一名普通工人,然后慢慢地熟悉业务,积累经验。从底层做起,逐步提升,自己给自己一种磨练和考验,再然后就是实现自己的想法、创新。
子承父业,若儿子没有压力,也不会进步。压力就是责任,在责任的驱使下,儿子要慢慢地进入商人
这个角色。一般来说,儿子是在一种相对安逸的环境下接受的教育,不愿像父亲当年那样玩命地投入到餐馆运作当中,除非儿子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三天三夜不睡觉,加班苦干也不会觉得辛苦。这样才能把企业做好。
家族企业继承接班存在三大变数:企业创始人有几个子女、子女愿不愿从事父业、子女有没有能力
管理企业。子承父业的接班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不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后代都愿 意接班。家族企业的病根就在管理机制和决策权的问题上,治不好这个病,会导致企业走向灭亡。
在家族企业里,家族成员间存在特有的信任关系和较低的沟通成本,是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有力保证。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让家族政治进入到企业之中,甚至让企业外聘人员也卷入到家族政治中,必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企业死亡。
你如果不信,可以做一个调查,在欧洲开中餐馆的业主,一般都是半路出家,甚至像我这样,是四分
之一路出家的,真正是专业餐饮经营者出身的极少。第一代华人移民为什么要经营中餐馆呢? 追究其原
因,最主要中餐馆是维系海外华人生存的最好经济支柱。第一代华人移民,不论原先是来留学的,还是来工作的,只要碰到了职业障碍,无法在别处高就或没有别的门路发展时,就想到开中餐馆。因为在全世界,无论你走到哪里,搞吃这一行当,是最容易赚钱,但也是最辛苦的。 因此,我们这些华人餐馆老板,也经常被那些海外精英知识分子鄙视:没地方好混,混不下去,只好开餐馆,能赚一点钱,但没什么了不起。
如果你在乎别人看不起你经营餐馆,你最好远离这个行当。开餐馆也像办其他企业一样,要有健康
的心态,苦干的精神,灵巧的管理。投资经营一家中餐馆,从收支平衡,到开始回收,从生意高峰到稳定成长,都需要自始至终的投入和努力。
中餐馆成功的秘诀,口碑非常重要,亲力亲为是其中关键。餐饮业里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
饮食文化,而且还包含管理、沟通和技术的综合知识。
做餐馆,也要做一流产品、做一流营销。也就是说,要注重产品的开发、做营销,才能水到渠成。一
个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质量,只注重营销,也会造成被动,甚至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然,一个产品要推广出去,必须有强有力的公关能力。一个产品要走出去,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关
系网络。进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好产品则是对自己最好的宣传。尤其是餐馆这一行当,一个人可以同时向三个人传播信息,“好话不出门,歹话传千里”,一旦有顾客不满意,传播量将成倍增长。
欧洲的中餐馆,一般是老顾客带新顾客来消费,而且这个比例越来越大。所以,餐馆企业,要先做
好产品,再由顾客去替自己做广告宣传。
经营中餐馆的确是华人移民谋生的最捷径的方式,但体力劳动强度很大, 因此,无论是老板还是工
人,辛苦了一段时间以后,经济基础好了,都希望转行,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出息,将来不要开餐馆。无论是知识分子老板还是大老粗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儿子掌握一门专业,以后能找到个更好的工作。
我经常嘲弄自己:餐馆老板个个像我这样,不是在糟蹋中餐,是什么?有时想想,觉得很对不起我们
的祖宗留下的伟大中华饮食文化。
半路出家靠中餐馆维生,第一代移民干得非常艰辛。中国人比起其他民族没什么优越,但是,吃苦
耐劳绝对比别人强。干餐馆这一行的中国人,起早摸黑,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总是超负荷地劳动,其辛苦可想而知。像我们这样的家长,因为自己太艰辛,始终希望自己的孩子脱离中餐这个行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好书,将来有另外的发展。中国家长宁肯自己吃苦,但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小孩吃苦,可能对小孩呵护太多,使得他们不能像第一代一样,什么苦都能吃。我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第一代半路出家的餐馆业主,若他们的小孩没有别的出路,继续经营餐馆,第二代不能像第一代那样艰苦奋斗,而且他们也不太专注饮食这行业,认为干餐馆是最没有出息者的行为,所以餐馆到了第二代,都走下坡路。除非自己的小孩读了好书,在别的大公司有发展,不然这样的移民家庭,将慢慢远离小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