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孝顺”说起—孝顺的产生和其经济含义

个人爱好:文学,心理学,历史,家族史,哲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孝顺是传统中国文化里非常根深蒂固,基础广泛的部分。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传统文化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观念都已经消失或被否定了,但似乎孝顺这一观念所受影响并不大。我想,现代中国,新思维新潮流已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但相信没几个中国人会不知道这一孝顺古老观念的。它不但没有消失之忧,相反,却有越传越广,出口到全世界的趋势。
有意思的是,虽然孝顺广为人知,但真正严肃地去探索和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和意义的人却不多,关于它的学术流派好象也不曾见闻。用GOOGLE搜索一下孝顺二字,条目多则多矣,但具有学术意义的,我居然没发现。在此本人愿意抛一砖头,看看论坛里是否有人有兴趣来一起探讨一下。
在我看来,孝顺其实就是一种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是由我们的祖先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结构制定和发展下来的。探索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一规范,并随之转变成为一条广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原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事情。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孝顺的内容包含了一些什么。根据《词源》的解释,孝顺的本意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这解释不免太简单了些。用马克思的理论观点看问题,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和意识,都是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的。据此让我们来仔细地分析一下古人“孝顺”的具体含义吧。
1. 供养父母。孝顺最早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当时,家庭正在取代大的奴隶主,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因此,如何维系和加强家庭的亲和力,使之成为一个在农业生产上起主要作用的力量,无论是从政策的制定上和全社会的伦理道德上考量,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观念意识。相信孝顺这一伦理观念,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孝顺最早的含义是供养父母。这里的供养,当然是指在经济上的支持。小农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特点从供养父母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充足:作为劳动者,他的所得必须足以满足他本人和他的家人。而当他本人失去了劳动的能力时,他可以从他的家人处得到回报。这种循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具有其稳定封闭的特点。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由于其的稳定性,是适合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的。但是,孝顺这一观念出现时,是饰以报恩的外在形式的。究其实,报恩的方式应该有许多,为什么供养父母被置于首位呢?其中经济的含义不言而喻。
2. 顺从父母。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如何使这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最大化,如何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最有效的生产方式,按照今天的眼光,就是如何管理这一生产单位,一言堂想必是很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把行之有效有效的生产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不但对于整个家庭,对于整个社会,也是非常有益的。而这种顺从延伸开来,生产者被培养成为驯服听话的工具,不单是当时的统治者所乐于见到,同时也的确可以促进生产水平,提高生产的效力。


以后将会探讨:
今天社会的孝顺和古代有什么不同吗?
西方社会有孝顺的概念吗?
孝顺和我们的社会心理有什么联系?
欢迎扔砖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