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vs 印度: 二十一世纪将是谁的世纪 ?

北美生活十余载,生活点滴,人生随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早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就有很多人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主要是基于中国最近十几年经济上突飞猛进的上升趋势。假设中国和美国各自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率,而两国货币汇率保持不变的话,那么中国的GDP 将在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假设,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中国能够在未来30年内一直保持高达10%的年增长率,而两国货币的汇率也不可能长期保持不变。因此这只能是一个非常简单化的预测。而另一个亚洲人口大国印度,也因近年来高达10%的经济增长率而引起世人注目。根据同样的假设预测,印度可能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成为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经济大国。最近几个月来美元在全球走弱,加上美国的金融和房屋市场危机,似乎更加重了人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怀疑。美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是否会进一步衰落?二十一世纪是否真的会成为亚洲的世纪呢?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和印度,是否已经做好了成为全球经济领袖的准备呢?

我认为,在短期内中国和印度还不具备成为全球经济领袖的条件。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前半个世纪,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多元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也就是说,美国经济虽然进入低增长状态,但其近五十年来的全球统治地位不会很快消失;而同时,欧洲的实力会进一步加强,成为和美国抗衡的力量

(目前欧盟25国的总GDP 和人口已经和NAFTA三国非常相近了)。中国,印度,和俄国则分别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经济和政治实力,最终可能在二十一世纪下半个世纪取代美国和欧洲成为领导世界经济的超级大国。因此,目前盲目地认为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还为时过早。中国要真正成为全球领袖还要经过很多的努力和考验才行。即便和印度相比,中国也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这一点,从2006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全球竞争力报告”

(GCR)是每年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的一份分析报告,旨在比较和评估各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近年来,GCR使用两个不同但互补的方法来测量国家竞争力。一个标准是所谓的“增长竞争指标”(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or GCI),包括九个子项目,即: 1)机构组织(Institutions) 2)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3) 宏观经济因素,4)健康条件和基础教育,5) 高等教育,6) 市场效率, 7) 科技水平,8) 商业水平,9) 创新。 每一个子项目都会得到评分,然后加总得到国家的综合GCI分数。 第二个项目叫做企业竞争指数,或者BCI。相比GCR BCI 更注重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去测试国家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由它的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的。BCI GCR 一样也有子项目,但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只有两项,即: 1) 企业策略和运作的水平,和2) 国家商业环境的质量。2006年的报告中 总共有125个国家被评估。下面是中国和印度在这两方面的综合排名和一些重要的子项目的排名和注释。

有意思的是,和一般的经济学家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水平的评价相反,2006年中国的GCI BCI 排名都在印度之后,而BCI 排名更是后面很多(印度的GCI 排在第43 位,中国在第54位;印度的BCI 27 位,中国的只排在第64)。相比前两年的排名,中国的GCI BCI 都有下降趋势,而印度在同期则上升不少。虽然这个竞争力排名比较有权威性,但毕竟也只是一家之言。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在印度之上的,但我觉得也不妨看一下这个竞争力排名的具体内容,至少可以对中国经济的一些不足之处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子项目的排名可以看出,中国排名超过印度的只有三项,即“宏观经济指数”(包括经济增长率,GDP总值和人均值 -- 2006年,印度的GDP 仍然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 - ),卫生和初级教育,以及“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包括交通,金融,电讯等方面。个人认为中国的在这方面优势应该比排名所显示的要强,因为这正是印度的弱势所在),而其他六个方面都低于印度的得分和排名,尤其是“市场效率”,“企业竞争手段” ,和“创新”方面的差距比较大,而且虽然中国在初级教育上领先印度很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却落后于印度的水平。下面我着重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本土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两方面具体做一点分析。

具体说来,从产业的结构来看,两国的重点是非常不一样的。中国的

GDP增长主要是在制造业方面产生的,号称是“世界的工厂”的中国,在制造业上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当全球经济正在向服务型和知识型经济转向的时候,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在这两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呢?印度之所以被认为在创新上面超过中国,可能就是因为它有意识地选择了和中国不同的,科技成分更重的行业来投入资本和资源。中国的企业虽然产出可观,但很多至今还是停留于来料加工的地位,或者作为所谓的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有很多中国企业在和外资合作合资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比如上海一汽),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自发的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有次我听NPR的一个访谈节目,讲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主持人指出,中国最富有的女企业家是号称“垃圾大王”的张某,而印度最富有的女企业家是一位生物药品公司的创始人。这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对比。看一下中国的“一百强”之类的排名,就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的财富创造似乎主要还是在房地产,原材料,能源和各种传统制造业方面,而真正有科技份量的高科技企业并不多。反观印度,有人可能会说,印度不就是靠着给外国企业经营call center吗,有什么科技含量啊?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印度的很多IT公司已经把经营范围扩大到产品开发,R&D技术开发方面,同时印度的生物技术方面发展很快(印度市场市值最高的五十家企业中,有五家是医药制品公司,而中国的前100大公司中,没有一个是这个行业中的企业)。而且和中国的IT行业企业不同的是,很多印度的IT企业都是本土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是由在美国和欧洲受过教育,又在硅谷或者其他地区的IT行业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印度“海龟”创立的。从这点上看,印度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可能是他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哈佛法学院,纽约大学,和杜克大学的一个专门研究美国专利申请的小组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个族裔,印度人的创新精神可以说领先其他族裔。2006年美国批准的42000项专利中,有5761(占总数的13%)是由印度人得到的(有的项目申请人不止一个,只要其中一个是印度人也计算在内)。虽然这个发现是针对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印度人,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印度人作为一个团体在科技创新上是很有传统的。



说到本土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觉得有必要比较一下中印两国对外资利用的不同。中国因为吸引外资的政策出台更早,政策更宽松,因此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大地超过印度。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些外资企业的产出占据了中国总出口额差不多一半!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产品有大约一半是依赖国外公司的投资和技术(当然也依靠中国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创造的。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本土企业的规模和出口趋向的缺乏。而印度对外资的依赖就要少得多,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额只占据总出口额(大多为服出口)10%不到。当然,产生这个比例上的不同是有很多原因的,不管中国企业是否过分依赖外资,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的效率和产出的确是大大地超过印度企业。但我认为中国企业不应该满足于单纯的出口规模,而要努力从合资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学到先进的经营技术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它们能否真正挑起二十一世纪世界领先企业这个重担的关键之一。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相邻的人口大国,如何取长补短,在多元化的二十一共存共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希望不是太冗长罗嗦,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