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科研站知青点的当天晚上,大队科研站召集我们全体知青开了大会。所谓大会,就在我们这个地铺宿舍进行,因为这个房间是科研站里最大的一个房间。所有的知青,男的女的,全部脱鞋,坐在我们的地铺上面,大队的领导和科研站的领导,还有几个科研站的农民和我们系统的知青带队干部,也都参加了会议。由于我们是一个30个知青的集体,所以经常需要开会,每逢需要召开全体会议的时候,我们的宿舍就成了会议室,后来这成了惯例。
这一天会议的主要内容,一个是大队领导介绍大队的情况,第二个是介绍大家认识科研站的有关人员,第三就是布置以后的生活劳动的安排。
关于我们所在大队的情况,来之前,已经知道一些,单位给我们有过介绍。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有点意外。我们下乡的地方是属于陕西关中地区北部的一个当时50万人的大县,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域,属于塬上地区。这些地区,首先是缺水,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我们所在的公社距离县城不算太远,应该还算是条件不错的。后来知道,与我们一起下乡的有些知青点远离县城80多里地的还有不少。我们大队离当时的公社所在地也就是不到两里地,条件也还不错。
谈到大队基本的情况时,大队介绍说,上一年大队的平均工分值,就是74年的时候,是6毛钱左右,就是说出一天工,年终可以分到6毛钱,这是我们下乡以前就已经被介绍的情况。说老实话,这个工值已经是当时比较好的大队才能够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插队的大队还是一个比较富裕的生产大队。
但是这种富裕的水平并没有被保持,我们下乡后的三个月,春节前,按照当时的规矩,年前大队要结算分红。这一年,也就是75年,的工分值就变成了4毛8分钱;76年又成了,3毛2分;77年继续下降到两毛多;78年分红的时候,那已经是79年春节前夕,我已经离开知青点了,据说是1毛2分钱。可能现在的很多人不相信,但是这确实是事实,就是说,我们干上一天的活,最差劲的时候只能够挣到1毛2分钱。这都是后话了。
那天开会,大队的支部书记、大队长和大队会计,都来参加了。其次就是大队任命的科研站站长,也是大队支部委员,这个农民汉子将是我们最直接的领导;还有一个老农,姓张,科研站付站长兼会计;另外一个老农,姓高,是带领我们干活的;还有两个年轻的,拖拉机手。此外,还有一个农民担任食堂管理员,另外一个农民大婶是食堂炊事员。在后来的几年里,由于种种原因和矛盾,科研站的领导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换中。
大队的几个人分别讲话,一是欢迎我们的到来,二是介绍大队的基本情况。大队的基本情况,前面已经提到了,大队由五个自然村,也就是生产小队组成,科研站是位于五个自然村的中间位置,距离每个村子都有一两里路的距离。领导们很自豪的说,我们每个小队都有一辆大车,后来我们搞明白,就是马拉的大车,俗称马车,这是当时生产队最值钱的生产资料。此外每个小队都有一些公家的牛,耕牛当时也绝对是生产资料,私人是不允许拥有的。
科研站站长介绍时,同样很自豪的说,我们科研站有一台手扶,也就是说,有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台手扶拖拉机也是整个大队最机械化的生产资料。后来我们得知,就是这台手扶拖拉机,也是国家安置知青的拨款买下的。
我们30人同时被编制成一个农村的民兵排,当时农村都有民兵组织。排下面分成三个班,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早上很早就吹哨起床,集体跑步,开始了一种半军事化的生活。当然,这种跑步的事情没有坚持很久就消失了。
在继续回忆知青岁月之前,我想有几点说明:
1、 写作动机: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反映77年邓小平复出后恢复大学高考招生的决策过程,想到今年是2008年,是我能够通过高考上大学的30周年。忽然有一种很沧桑的感觉,冲动之下,写下了《我的往事:我所经历的77年、78年高考》。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回忆起当年上山下乡插队时的情景,往事如烟啊!又猛然想起,今年将是文革期间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了,这个一代人难以忘怀的事件,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反映知青的小说、电影、电视作品,但是都不能完全完整的反映这个事件的全部和本质。我的经历不过是那个时代、那个运动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我愿一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回忆,作为我们曾经的青春纪念。
2、 本文只是尽可能的记录下当时的一些事实和情景,由于年代久远,同时远在海外,无法查阅我当时的一些日记,所以有些细节可能有一点差异,但是大的事实是不会有差错的。
3、 我所经历的知青生活没有传奇故事、没有血色浪漫,至今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但是那时平淡的生活和经历同样不能忘怀;
4、 不要忘记,当年的知青涉及那个年代一千多万人的热血和青春,让我们记住那一代人的青春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