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旅客与塔里的女人 (图)

人未识,情己在。这是一种追求,追求一个人的亲密与宁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房间,旅客与塔里的女人

看了三毛的遗书,其中谈到她的心是三百七十五个房间的旅馆,每个房间都有一把钥匙。
嗯,这让我想到曾与艾丽思笔记就亲密的距离作过一些讨论,其中她谈到想要一个自己的房间。

她写到:

我一直有个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一种向往,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梦想,缠绕在心底,挥之不去。

我想要一个自己的房间。

“什么是自己的房间?”

英国的Virginia Woolf写过>,她探讨的是女性精神发展的空间,为什么女性的成就会小于男性。

后来Woolf写道:“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原始森林,甚至飞鸟的足迹都是闻所未闻……”

这时我的心砰砰地跳,是啊,就是这个,我想要的,自己的房间。

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能进来,拼命地敲门我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开,即使外面等待的是我最亲近的人,最爱的人。

以上这段就是摘自艾丽思的文章。而三毛呢,居然是不只是一个房间,而是一个旅馆,而且每把钥匙都不一样,可以想像的是,每个房间可能都曾住着不同的旅客,至少是给众多的旅客准备的。从遗书上看,很多人都想住进这座旅客,但是由三毛的自制性很强,硬是拒绝了给也上百把钥匙的冲动。

在这里房间,旅馆与钥匙,都是人性之精神与心灵深处的某些重要的象征。

很久以前,读过无名氏写的小说“塔里的女人”,这是讲述一个旧中国,一位才艺惊人的女子大学的男老师与来自贵族家庭的女校花之间的一段以浪漫开始而以悲惨结局的爱情故事。记得故事的结尾,作者发了点感慨,说女人是生活在塔里的,这塔既是别人,也是她自己建造的。我觉得无名氏选择用塔,而不是房间更能象征人的内心世界与梦想。

一个渴望丰富的人,往往是不满足于一个房间的,而塔不但有多个房间,还有层次,有高度,更能提供一种安全感与凭档远望的视野。西方传奇爱情故事,常常就是女子在楼上,而求爱的小伙子在楼下,或唱情歌,或拉小提琴。这就是塔的象征性,居在高处,透过窗帘,细细的省视。钥匙与塔的层次,则代表着不同层次的交往:有的人可以是普通的朋友,有的是可更进一层,有的更亲密一些。然而,让人迷惘的是,我们用房间与钥匙,为的是什么呢?有很多房间,有很多钥匙是你连最亲近,最爱的人都不可能拥有与进入的,在那里我们存放的是什么呢,保护的又是什么呢?

小王子一书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另一本名著叫“要塞”,他花了近十年,修了又改,并对友人说::“我写不完了,这部书本身就不会有结尾。” 在荒芜沙漠里的要塞,与这里讨论的塔,与众多房间的旅馆,有同样的寓义。作者籍此讨论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人与社会的关系。几十页的小王子,让他名扬天下,而数百页的要塞却让人解读纷纷。罗伯特•康特斯说:“这是圣埃克苏佩里最差的作品,其中也有他最佳的篇章。”。

然而,圣埃克苏佩里在要塞中说了一句话:完美是死亡的美德。Virginia Woolf,三毛肯定也这样认为的。圣埃克苏佩里,最终架着他的飞机,不知所终。

一个人的亲密 发表评论于
回复Yuan的评论:
是的,有容乃大.正如艾丽思说的,繁杂的心灵并不一定,并一定是宽广的.从万物发展的角度看.繁杂是思想与哲学的背景.深刻的思想之成立就是可能用来解释与预测繁杂.否则谁都可以是幸福的.
Yuan 发表评论于
刚又看了下你介绍的德里达的披巾,想着三毛,还有我刚写的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男人们。
人生如梦,
人生是梦,
层层叠叠地,
梦嵌套着梦,
不可以吗?
那个女人,她赤着脚穿着宽大的袍子,哼着小曲儿,走过了那么几个套间。。。
Yuan 发表评论于
多重的自我,每个部分都有缘与人交流,而不是锁在塔里。
就是有容乃大。
这是我从积极的角度看三百七十五个房间。
有住客=灵魂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毛是成功的。她的游记她的书,是某部分的她与我们交流的方式。假地真地经历过,是次重要的。
一个人的亲密 发表评论于
我是读了阿原的这篇文章,才写了上面的小文,将阿原的文章搬到这里.

三百七十五个房间的旅馆 2008-03-26 18:30:07

"如果不是自制心太强,小熊你也知道,我那一批三百七十五个钥匙,起码有一百把要交给谁。" --------十七年后出现的三毛遗书。

她说,她的心,是有三百七十五个房间的旅馆。
此时的我听了,心跟着颤了一下。

一万颗的灵魂在许多维的量子世界里飞,
三百七十五个房间,
会常常有住客的。
钥匙可以随时给出,
只是,
住进来的,
都是旅人而已。

她说,为了亲那个白色的小熊,
已经许久不肯擦一点点口红,
可他还是被亲得
有点灰扑扑的。

我说,啥也不亲,就这么飞吧,咱们!
也好都干干净净的!

注: 当年,读琼瑶也读三毛。感觉琼瑶很近三毛很远。琼瑶编织的梦,柔柔的暖暖的。而三毛是让我羡慕的,羡慕她的天高地广,她的如火热情,她的恣意潇洒。最羡慕的,莫过于她成长的环境:那个陈姓家庭,慈爱父母,就任由着她任性恣意地生长着本性! 今天的我,不再扮演角色,不再被塑造完美。知道了可以快乐的生活,即使善感,即使简单,即使多重人格。读到了她生命即将结束时候的心里话。原来她也累过。

附录三毛遗书,由其友人眭澔平提供个媒体,在17年后的今天。

三毛遗书
  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

  当敦煌飞天的时候,澔平,我要想你。

  如果不是自制心太强,小熊你也知道,我那一批三百七十五个钥匙,起码有一百把要交给谁。

  这次我带了白色的那只小熊去了,为了亲他,我已经许久不肯擦一点点口红,可是他还是被我亲得有点灰扑扑的。

  此刻的你在火车上,还是在汽车里?

  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小熊,我曾经巴不得巴不得,你不要松掉我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

  好,同志,我要走了。

  欢迎你回台湾来。

  爱人三毛


一个人的亲密 发表评论于
回复艾丽思笔记的评论:
谢谢,你在这里又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房间问题先是你提出来的.同意你说的:说到底,人生最大的烦恼,在于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只是从想到做,让这个问题更为复杂了.也许做我们想做的,走自己的路.
艾丽思笔记 发表评论于
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试问谁的心里没有一个复杂的世界?

区别仅仅在于那个世界的范畴是广阔还是狭隘。

有的人喜欢在爱沙滩上盖城堡,然后看着它们在海浪中消失,这是他们的快乐。

也有人喜欢建造空中楼阁,一旦意识到它们并不真的存在,其中有人开始嘲笑自己,有人开始埋怨生活。

一个房间也好,一座城堡也罢,都不能说明人心是广大还是渺小,真正的判定,其实只在于人们是如何对待这个房间和那个城堡的。

繁杂的心灵,不等于它同时是宽广的,反之亦然。

三毛对于世界有很多渴望,如同我们大家一样。

至于谁会进驻我们的心灵之屋,全在于自己的选择,最好不要本末倒置。

说到底,人生最大的烦恼,在于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是快乐的,他就真的拥有了世界。那时,谁还在乎一个房间还是几百个房间?
一个人的亲密 发表评论于
以下是Sesame45在论坛上在我的上面这篇文章之后写的题为:"人格,塔,房间"的讨论,我觉得写得非常上,转到这里来:

personality人格是逐渐形成的,并没有定型,从来到这个世上开始经历十几年,几十年,被环境浸润,形成自己的认识观、世界观,装备了外人看来的“我”。
而外人怎么看自己,或是如何同其他人沟通,得到接受和认可,所谓“自己是这样的人”,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潜意识的镜子。
跟佛洛伊德唱反调的荣格,几乎毕生的时间都在苏黎世湖畔建造自己的“塔”,并反复改建。他认为:当我进入那个房间时竟会感觉同时间隔绝,所有被光阴带走的都一一展现。在那个被隔离的空间,安静地思考,反省,随意在墙上涂抹……
当然那里的钥匙只有一把,牢牢握在手中,不会交给任何人。

三毛的性格今天看来,大胆地说,有些高机能自闭。她十分活跃的思维和浪漫的文字并不能解决她内心的惶惑和待人接物的欠缺。于是她任凭自己在空想的世界沉下去,直到无法呼吸。
走或是留,不是归宿,她也许早就把生死的边界抹去了。
最终的选择也许就是因为无法回答自己,为什么这么多房间,给出去的钥匙无人进来,剩下的不知道给谁,还迷失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间。

为什么是“塔”,大概跟形状(高而尖),或者西方的信仰有关。

btw:记得有个叫“马中欣”的摄影家,要出版《三毛真相》说她那些游记都是臆想的,甚至没有荷西这个“好丈夫”。彼时三毛粉丝大怒强烈反对,没敢弄出来,不知最后结果如何。
其实,就是作家,看作品,喜欢或不喜欢,考虑太多了也挺烦躁。呵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