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贤下士的先秦
任何一个民族,最高层次的文化都掌握在上流社会的手中,中国也不例外。华夏文明是礼乐文明,因此君臣礼仪无疑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那个部分。从君臣之礼的演变就能看出华夏文明的兴衰,所谓一叶知秋也。那么,我们想象里中国古代君臣会面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大臣鱼贯而入,跪地磕头,再战战兢兢分列大殿之上。
这是清宫剧里最常见的场景,由于目前中国银屏上泛滥成灾的辫子戏天天给人洗脑,以至于现代中国人一想起古代就是长袍马褂磕头,把卑微的满清文化视作华夏文明而自轻自贱,最后的一点民族自豪感也被胡编乱造的历史剧搞得荡然无存。要重拾民族自尊心就得重新梳理我们的历史,在这里让我们上溯源头看看周代的君臣会面吧。
周王、大臣和侍从各就各位站立朝殿之上,周王先对职位最高的孤、卿一一作揖,再按爵位对每个档次的大夫作一次揖,然后对上中下三等的士各作一次揖,最后回头,对自己身后列于左门的侍卫作一次揖,再对自己身后右门的侍卫作一次揖。等这时候周王的揖全部作完,群臣和侍卫才集体还揖一次,结束,开始议事。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自己的眼睛是不是花了:怎么可能,哪有君向臣甚至是自己的侍卫先行礼的道理?是的,这确实是周礼,就是那个“反动文人”孔子毕生推崇的封建礼教——周礼中的站立礼。
我们再谈跪拜礼。前一节说过,臀部垫着脚跟叫做坐,臀部离开脚跟叫做跪。因此双方对立时行揖礼,双方对坐时行跪礼。臣向君跪,似乎天经地义,可先秦还有不少君对臣行跪礼的记载,比如“太甲稽首(磕头)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秦昭王为求得范睢(当时乃平民,无任何官职)的指教,不惜连跪五次,并对范睢说:“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父!”而范睢显然“物超所值”,他先为秦王订出“远交近攻”的战略,使秦从此走上统一霸业,后又在秦赵之战中使出反间计,诱使赵王以赵括换廉颇,结果赵四十五万人被白起所灭,再无力抗秦。
依照《礼记》的记载,先秦国君接见他国的大夫时,要行跪拜礼感谢使臣屈尊来访;册封本国的大夫时,也要行跪拜礼,感谢新大夫的就任。上面说的都是国君主动行跪拜礼,而臣下向国君跪拜时,国君一般也要还拜一次“空首”,就是双手拱地,叩头至手不触地的磕头。
先秦时君主礼让臣下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降阶,即下台阶相迎或相送;抚席或撇席,用手象征性掸一下灰再请大臣就坐;离席,即离开坐席行揖礼或跪拜礼,齐桓公向曾带领他逃亡并多年辅佐他的鲍叔牙表示感激时,就曾离席再拜(跪拜两次);兴席,即会宴结束,臣下告退时,君主起立示别。另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礼节就是“国君不名卿老”,君主只能称呼高级官员的字,不能直呼其名。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先秦的礼仪总结四个字就是“礼贤下士”。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从先秦这个华夏文明源头的礼制就能一眼相出,这是一个人类顶级文明的构架。秦昭王五跪范睢,某种意义上就是权势阶层向知识分子低头,先秦如此的尊知重教,哪有不灿烂的道理?
先秦的君王有如此谦逊的礼仪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时间最长的分裂和自由竞争时期。诸侯将相面对空前的社会变革和竞争压力,表现出来的更像是市场经济下大集团的董事长,到处招贤纳士为自己求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忠君思想在先秦还未定型,能人异士普遍的想法是“士为知己者死”,而非“精忠报国”,于是但凡有些能耐的都周游列国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上位者,谋个“CEO”的位子施展抱负,合不拢就跳槽,毫不勉强。先秦就在这样一种君臣的互相寻觅和碰撞中产生出“灿若星河”的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自由竞争的封建时代落下帷幕,以垄断和大一统为特征的帝国时代终于到来。新时代的君王还需要对下属那么彬彬有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