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平津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在一起
毛伟人说林彪"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几岁的娃娃是天真,可爱的;几十岁的娃娃是弱智,低能的,不可爱了.不过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我对几十岁的娃娃还是满同情的,从来也不会歧视他什么.
曾在网上看到一说,要写好<聂传>,先写好<林传>.意谓,聂荣臻一生的辉煌时期都与林彪有关,离开了林彪,聂荣臻就黯然失色了.哈哈...!看了这种本末倒置的娃娃奇谈,真让人忍俊不禁,笑掉大牙了!这跟叶群当年对人说的"林总把解放东北的功劳,一半让给了罗帅."的妇人之见相类似.他们的意思很明白,罗,聂两位是沾了林彪的光才获平为元帅的.
捧此说的人们,为何就不想想,战争年代的林彪曾有过离开政委而自创的辉煌么?试过独当一面么?聂荣臻离开了林彪,就主持晋察冀军区的工作,任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离开了林彪,也主持了山东军区的工作.任一一五师政委兼代师长,为山东解放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这些都是跟林彪挨不上关系的.事实证明,没有了林彪,他们也各自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诸侯,各有各的精彩!
反观林彪,战争年代就从没离开过政委.因为林彪的所长就只有打仗.按照聂荣臻的评价说,"在一些战术问题上,他还是肯动脑筋的".注意,聂说的林彪只是在战术问题上,战役指挥还行.战略问题就不行了.像在长征路上闹出的会理风波,走弓背路还是走弓弦路?在东北时,打锦州还是打长春?"战锦方为大问题".解放后的抗美援朝还是不援朝?这些就是战略问题了.而作为一个方面大员,光懂战术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必须懂政治,掌握好党的政策,懂得运用策略,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敌后根据地;懂得如何搞好统一战线,团结友军,对付共同的敌人,完成抗战,解放祖国的伟大事业.试问林彪,曾开辟过一寸敌后根据地么?这样全方位的比较一下,林彪就显得低能,目光短浅了.离开了政委,他就一事无成.这一点,毛伟人是很有知人之明的.
最显然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平津战役后,四野要南下了,罗荣桓病得严重,不能随军.按理说,那时候共产党将得天下是谁也不怀疑的事了.有没有政委随军,应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四野就不行,没有了政委,中央就是不放心.为什么呀?因为娃娃就必须有成年人带着,少看管一阵就可能闯祸了.忙乎了一阵,最后找到了邓子恢来当林彪的政委,四野才能南下.
战争年代的林彪,有两个时期是离开政委的.第一个是在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因在长征路上犯了政治动摇等一系列的错误激怒了毛伟人,被调离了军队.出任红军大学校长.(还算安慰)这时候办的红军大学,其真正意义应该是"红军大官学校",其学员最低的官阶也是团级干部.与其说是为了育人,倒不如说是为了安置多余的干部.把他们集中起来休整,互相交流学习,总结经验,(也带有洗脑的功能)统一思想.这里面没有固定的教官,来讲课的都是中央级的领导同志如: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等.学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学习,讨论.没有纪录说林彪曾给学员讲过什么象样的课,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派一个"学习成绩平平"(聂荣臻语)的娃娃出任校长,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的.这就跟文革时期那个,交白卷,上大学的一样滑稽.
这时候的红一军团由原来的军团参谋长左权代理军团长,聂荣臻担任政委.没有了林彪,红一军团的工作更出色,聂左两人合作愉快.1936年5月,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大会师,聂左两人率部在甘肃东部的曲子镇,马岭歼敌2000余人,并一举攻克会宁县城,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大会师.接着,又指挥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各一部,在环县山城堡采用拦头,截尾,冲腰的战术,歼灭前来进犯的胡宗南部第七十八师15000余人.这一仗打的非常出色,被刘伯承称之为"部署、作战、细致周密的一个范例".
林彪看在眼里,忌在心里,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他们两人的水平比他高多了,是真正军政俱备的帅才.这时的林彪形同失业,整日无所事事,坐立不安是可想而知的了.学校的日常工作有教育长罗瑞卿总管,他唯一的工作就是选美,最后看上了女学员张梅,就结婚了.这也算是当红大校长的一大收获吧!
在当红大校长的时候,林彪有过这样一件趣闻.这件事是罗瑞卿讲的.他的女儿点点在《非凡的年代》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件事:
红大开始是设在瓦窑堡的.由于陕北红军和地方部队没有及时赶到,敌人突然袭击了瓦窑堡.第二天,父亲随林彪到瓦窑堡的后山去观察地形,看看我们有没有收复瓦窑堡的可能。
袭击瓦窑堡的敌人部队大部分都是陕北人,是很熟悉地形的,他们隐蔽得很好。父亲他们估计到这一点,在接近敌人的时候就很小心地弃马步行。但是狡猾的敌人还是远远地发现了他们的行动。“噼噼啪啪”,一排冷枪打过来,父亲大吃一惊。这倒不是因为敌人突然打枪,而是他看见林彪随着枪声仆倒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他想,糟了,一定是林彪负了伤。他就赶快向林彪靠拢。
他还没有爬到林彪藏身的地方,忽然又听见林彪在大声地喊,那声音又尖厉又凄凉,完全变了腔,又走了调。细心分辨,才听出林彪喊的是“校长要马呀,校长要马呀……”这时候,父亲还以为是林彪真负了伤,走不得路才大喊要马。
可是,把马牵过来,目标更大,更危险。父亲拉着林彪往回走,几个警卫员也闻声赶来架着林彪往回撤。直到林彪爬上马背,大家才明白他一点伤也没有。
林彪在红大,日夜想着归队.因为办学校不是他的本行,不务正业的日子难过呀!但苦于没有立功的表现能让毛伟人回心转意.当他听到左权上调总部出任副总参谋长的消息,曾高兴了一阵,以为这该是他归队的时候了吧?不料,毛伟人指派陈光,林彪长期潜在的竞争对手,代理红一军团的军团长.这就更气得他咬牙切齿,暴跳如雷了.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直接,间接的影响了家庭生活的和谐,埋下了以后跟张梅女士离婚的伏笔.
林彪在红大所做的一件好事就是逮捕了红四方面军的几个企图闹事的学员,许世友,洪学智,王建安等人.终于有机会向毛伟人表示了忠心,这才让毛对他恢复以往的信任.
林彪第二次离开政委是在受伤以后,离开部队,到苏联休养去了.这一去,就是几年.(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二年二月)要不是希特勒快要打到莫斯科,他也许还要继续休养下去.这几年间,林彪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结识了一个美丽的留学生,孙维世.他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来追求她的.可惜,他当时是个有妇之夫,不能如愿.林彪回国的另一目的,就是为了离婚.
国难当头,杀敌于疆场才是一个军人的本分.如果当时的林彪还是受伤前的林彪,他一定会勇敢的投入抗日的战场.但这时候的他变了,变得斗志全无,贪图享受.旅苏几年,林彪养得白白胖胖,雄性勃勃,离婚后的他,很快的就落入了叶群的温柔乡,乐不思蜀了.林彪的身体变坏,就从跟叶群结婚开始,被这个索需无度的婆娘(黄永胜语)淘空了身体.而最终他的英名乃至生命,也栽在这婆娘的手里.
左权牺牲了.彭德怀来电要求中央军委另派参谋长,林彪是第二人选.第一人选是文韬武略的叶剑英,因为资深,又才华出众,在国民党高层和其他党派的民主人士中很有威望,且能广结人缘,是周恩来,董必武搞统战,外交,以及领导国统区地下党组织工作的好帮手.还担负着给八路军联系军饷,军需的工作.后方的工作离不开他.
林彪呢?搞外交,统战更不是他的所长,但他也跑重庆了.原以为有点知名度的他,能帮助八路军联系到一点军需,军饷的,谁知道大后方的军民从上到下都对这个挨一枪,躺几年的"名将"不怎么感冒.查遍史料,没有纪录说哪一枪一弹,一分一毫是林彪从后方领回来的.他只给自己带回一些补药和床上用品.见了蒋介石还闹了笑话,竟然毕恭毕敬的叫蒋介石做校长,自贬身价.被蒋介石耻笑了,"哼!你们共产党,还兴这个?"当时的共产党干部,见了蒋介石皆统一口径称之为"蒋委员长"的.林彪的幼稚,可见一斑.
林彪从苏联回国后,既没有回一一五师复职,也没有填补左权留下的职位.一句话,在抗日的疆场上,再没看到他的身影了.是不是畏战?令人怀疑,空负了一个将军的虚名.可惜呀!要论抗战的功劳,很多后来的(五五年)上将都比他出色.不知林彪有没有感到惭愧?
日寇投降.国共相争,烽烟再起.毛伟人派林彪到东北,统十万多雄兵,率两万多干部,另加二十多位中央委员的辅助,又接受了苏军留下来的大批日军武器装备,天时,地理,人和齐备.原指望他能在短期内,创造出一番令人惊喜的景象的.可是他,由于养尊处优多年,上阵如同白痴,久久没能进入角色,恢复状态.先后被国军的白崇禧,陈明仁打得丢盔卸甲,千里溃逃,差点没被打出国境.此乃中共建军以来罕见的惨败.今天看来,这也算是毛伟人的一个失误了.要是当初另派他人如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其中一人到东北,也不至于吃这样大的亏.东北的解放起码可以提前一到两年.这是众多史评家的共识.
四野的起死回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力于罗荣桓,黄克诚等人的帮助,扩军备武,剿匪,巩固后方等一系列打仗以外的工作,全靠他们运筹帷幄,治军有方.其他如搞土改,恢复工农业生产,恢复财经秩序等工作就有赖彭真,高岗等人的努力了.最为拥林党徒们所津津乐道的辽沈战役,其实也不像他们所吹嘘的那样辉煌.
这里要说一个人,卫立煌,国民党军中唯一的,非黄埔系的五虎上将.戎马一生,是一个从士兵到将军,靠战功,打出来的猛将,多次创造出辉煌.尤其是在抗日战场上,无论是跟共产党军队合作,还是跟美国军队合作,都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被美军同仁推为中国军队的常胜将军.徐向前元帅曾这样说过,国民党军中的战将就只有卫立煌堪称对手,其他的都不在话下.毛伟人也对卫立煌有过很多正面的评价,对他的军事才华十分欣赏.
当卫接替陈诚出掌东北剿匪总司令一职的时候.一下子就把林彪给震住了.犹疑再三,就是不敢打锦州.气得毛伟人拍了桌子骂了娘,还亏了罗荣桓,刘亚楼等人的劝阻,纠正,抱着"为全局的利益着想,拼个鱼死网破也值得"(罗荣桓语)想法,才让林彪下定了决心,把锦州打下来.
众所周知,卫立煌在东北无所作为,林彪费不太大的劲就把锦州打下来了.原来其中有一段缘故:
早在抗战时期,卫立煌出任二战区的司令长官,是国民党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溶共,抗日的主战派,跟朱德,彭德怀等人私交很好.曾私下跟朱德提过加入共产党的要求.朱德当时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婉言谢绝了.但朱在离开华北战场的以前,曾私下留给了卫立煌一本电报密码,嘱咐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直接跟他联系.
卫立煌本人历来跟蒋介石的关系不太好,受黄埔系的排斥,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出任东北剿匪总司令一职以来,跟蒋介石的用兵部署格格相违,还受顾足同的监督执行.就生了投共之心,处处消极自保.并给朱德发了电报,准备起义.谁知道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出了差错,朱德本人没有接到电报,自然就没有回电了.在卫立煌等朱回电的时候,共产党方面发报了惩办战犯的名单,其中卫立煌榜上有名.于是,卫也就心灰意冷,干脆撒手不管了.
以上这段故事,曾由一个叫赵荣声的共产党员写出来:<回忆卫立煌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版了.拥林的人读书少,只知道林彪表面的风光,却不知道这风光的背后隐藏着这段故事.这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可以肯定说,要是当年朱德在东北,卫立煌就是另外的一个傅作义了.
平津战役.最先提出要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是罗荣桓.有文化的人提出来的见解就是不同,这跟毛伟人的目标是一致的.经过艰苦的谈判,北平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头功应该属于罗荣桓.要依林彪的意思,管他古都不古都,"大炮响兮轰他娘"就是了.天津的解放,主要归功于刘亚楼.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抹煞林彪的作用,他全场观摩了这次精彩的演出.实事求是就是了.
在平津战役的后期,林彪再一次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事缘有一封信是毛伟人在谈判期间写给傅作义的,措辞十分强硬,有勒令投降,最后通牒的意思.让前总指挥部的林,罗,聂等人根据谈判的进展,酌情决定交(或不交)给傅作义.在傅作义接受条件,完全同意和平解放北平,部队接受改编以后,罗,聂两人都认为毛的信已经没必要给傅作义了,因为这不利于安抚起义官兵.一旦傅作义这部搞不好,绥远的董其武部也肯定搞不好的.但林彪却一意孤行,坚持要把毛伟人的信交给傅作义.于是,罗,聂两人就采取了折衷的办法,让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把信悄悄的放进傅作义的旧档案宗卷里面,算是给了,但不让他知道.可林彪还是不满意,竟然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这封信,气得傅作义异常激动,不仅马上写信给林彪等人表示愿意承担战争责任,接受惩罚.还直接写信给毛伟人:"请指定时间,地点,战犯傅作义立即投案!"
最后,毛伟人电令林彪要向傅作义将军作出解释.林彪只好请聂荣臻,叶剑英一起出面,宴请傅作义,并作了一番解释,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之后,又闹出了一场笑话.事缘傅作义为了表示友好,就主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欢迎林彪司令员,并请他跟众起义(师以上)将领见见面,联络感情.规定部下赴宴时不许带随从,武器.林彪答应出席的.但到了那天下午,傅部众将官准备就绪,从二时等到四时,却突然接到通知"林司令员因病不能出席宴会,请大家回家吃饭吧!"嘿嘿..!言而无信的林彪,大概是被吓得大小失禁,卧床不起了.又要麻烦叶剑英出面替他解释.唉!这个娃娃......
从前有史家评说刘邦,世无英雄,致使竖子成名!与林彪同时的英雄多了.但林彪在东北的成名,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而是由于毛伟人对他的特别关顾,宠信,给他提供了一切条件,机会,帮助和指导.有过人之处的是毛伟人.为何毛伟人对他特别眷顾?一言以蔽之,不招毛忌是庸才.党内军中比林彪强的人太多了,他们要文化有文化;要才华有才华;要资本有资本;要实力有实力.如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等人,他们都是文武双修,智勇兼备,全方位的强者,又是为人忠厚,没有政治野心长者.于是他们,都被毛伟人一一的分拆,冷冻,架空,雪藏了.唯独林彪,一个"学习成绩平平,政治上也不活跃",没什么资本,更没有实力,却又好大喜功,有奶便是娘,战场以外的事一窍不通的娃娃,只要派个政委在身旁监督,就能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
文章写到这里,需要回应开头.罗,聂两人是不是沾了林彪的光才获授元帅衔的?他们该不该?配不配授元帅衔?
我是个爱喝茶的人,知道有一种茶叶叫"猴子摘".据说这种茶叶生长的地方是悬崖峭壁,人踪难至,采摘必须由猴子来代劳.但是猴子的本能就只会爬山攀树,不会动脑,不知农时季节,采摘了以后也不会分品种好坏的.这就必须由农夫来做事前训练,过程监督,事后加工的工作了.茶叶丰收了,猴子固然是有功,该给予赏赐.但谁又能说,农夫的功劳不大?不该赏赐?
罗,聂两位当的就是农夫的角色,他们的元帅衔是受之无愧的.就连当了几天"农夫"的邓子恢也当了个副总理,享受大将级的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