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上将相互客气之后,共军33位将军目击这一壮观时刻(图)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图:周恩来向大家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4月中旬,在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一年半之后,中央军委根据贺龙元帅的提议,决定抽调全军各大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见学团,前往核试验基地和导弹试验基地参观见学,以增强我军高级将领关于核弹和导弹等尖端武器方面的知识。见学团由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宗逊上将负责具体组织和带队,成员由宋时轮、陈士榘、张震、王恩茂、黄新廷、曾思玉等33名将军组成。这一次,这些长期驻守在祖国各地、平日里难得碰面的将军们一起目击了蘑菇云的升起,巡视了核爆后的现场。

每人随身“三件宝”

5月3日傍晚时分,见学团人员搭乘的专机降落到了核弹试验基地领导机关所在地的机场。见学团首先在机场附近一个招待所里,学习核武器的理论知识,听有关专家讲课,并参观核弹实物和经过改装用以投掷核弹的轰炸机。理论讲解和实物参观告一段落后,见学团即乘飞机进入位于大漠深处的核弹试验场区。

从飞机上往下看,一片土黄色的戈壁沙漠,没有一点绿色。大风呼啸,沙浪滚滚,飞机像荡秋千似的忽上忽下地颠簸。经过约一个小时飞行,飞机降落在一个简易机场上。机舱门刚打开,一股强劲的风沙冲门而入。人们只能眯缝着眼,猫着腰顶着风下飞机。张爱萍上将身穿羊皮大衣、背着水壶、戴着墨镜站在机旁,同走下飞机的同志一一握手。张爱萍上将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由于担负着协助聂荣臻元帅具体组织尖端武器的研制和试验的任务,他早已远离北京,忙碌在茫茫戈壁上了。

张爱萍对将军们说:“宗逊副总长率领各位领导到基地来检查指导工作。我谨代表国防科委和核试验基地全体指战员表示热烈欢迎。”张宗逊副总长赶忙纠正:“是来学习,不是来检查指导。”时任军事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宋时轮上将则插话:“空口说表示欢迎不行,得有点实际内容!”张爱萍同志当即回答:“奉送每人‘三件宝’———墨镜、水壶、羊皮袄。这3件东西在戈壁滩上活动,绝对不可少。这里的气候大家已体验到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太阳一出热得要死,阴天和晚上又冷得要命。俗话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自然条件不好,再加上我们接待条件有限,连饮水也只能定量供应,希望大家包涵。”时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张震笑着说:“有了水壶渴不着,有了皮袄冻不坏,有了墨镜就既不怕风沙,也不怕强光,条件不错嘛!”

闪光、火球、蘑菇云

在听过基地张蕴钰司令员汇报了试验场区情况以及行将进行的核弹试验方案和参观见学的安排后,见学团的将军们不顾烈日当头晒、风沙迎面吹,跑遍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效应物布放场区,从构筑在预定核爆投影点下方的掩蔽部,一直看到距爆心几十公里的野战工事,还参观了此前第一次和第二次核试验的遗址,目睹了核爆炸对各种物体杀伤破坏的痕迹。

5月9日,核爆试验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这一日,天公作美,适合飞机飞行和投弹。凌晨时分,试验场区总指挥张爱萍上将下达了爆前10小时倒计时逐项检查落实的命令。全场区立即投入准备核爆试验的收尾工作。

中午,见学团乘车前往参观地区。为了让大家看得真切,又要保证绝对安全,参观点与指挥所紧靠在一起,位于爆心投影点上风方向的一个山顶上。工程兵预先构筑了防护掩体,架设了通信和观测器材,可以实时看到和听到核爆的景况。见学团的成员尽管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但观看核弹爆炸,却都是第一次。对核弹能否按预定方案爆炸成功,谁也没有绝对把握。大家都紧张地等待着这一瞬间的来临。

大约下午2时,扬声器里传来了飞行员的报告声:“飞机挂弹完毕,请求起飞。”张爱萍总指挥随即命令:“立即起飞。”

大约下午3时,一架载着核弹的喷气式轰炸机飞入试验场区上空,同时传来飞行员请求投弹的声音和指挥所发出的一系列命令:瞄准投弹……加速脱离……启动场区内的检测仪器……戴护目眼镜等等。稍过片刻,传来了爆前半分钟读秒的声音。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注视着预定爆心的方向。

 扬声器传出“5、4、3、2……”忽然闪来一道蓝光,人们脸部像被电针刺了一下,紧接着看到一个耀眼的火球,火焰从火球中心向四周翻卷,球体越来越大,由亮变红,由红变黄,球体底部变扁;随后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火球渐渐变暗,从火球下方地面上,升起一个巨大的尘柱,向火球底部接近,与火球形成一个庞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热烘烘的狂风呼啸而来,顿时天昏地暗。其景象既恢弘壮观,又令人心生震撼。

这时,张爱萍总指挥来到了见学团中间。他面对各位将军说:“从宏观检测到的主要数据看,爆炸很成功,其威力比美军投在日本广岛的那颗原子弹大得多。我已命令专业侦察分队向爆心开进,待得到他们的侦察报告后,再请各位到爆区内现地看看。”

向爆心进发

很快,见学团成员们穿上防护服、防护靴,背上防毒面具,分乘越野车开始向爆心进发。沿途已由侦察分队设了路标。车队沿路标慢速行驶。

随着车队向爆心逐渐驶近,核爆炸造成的后果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眼前。许多建筑物和铁路的枕木以及木质电线杆还在燃烧,各种兵器上的保护漆全被烧掉,裸露出一层毛糊糊的黄锈;爆前在兵器旁布放的动物,有的已被烧焦,有的奄奄一息。

再往前走,地面上的建筑仅剩下残墙断壁,铁路桥的钢梁被掀下桥墩;布放的火炮、坦克被掀翻移位数米到数十米;暴露在地面的各种动物均无完整的尸体;专业抢救分队正在挖掘被掩埋的地下掩蔽部的进出口。

离爆心越来越近,地面上的建筑已全部夷为平地;布放的兵器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废铁,找不到任何动植物的痕迹;被火球吸起的沙土又回落到了地面,地面上好像铺撒了一层厚厚的粉末,越接近爆心,粉末层越厚,以致车轮下陷无法开动,人们只好下车步行。

当进至爆心时,可以看到爆心地区布放的效应物均已化为灰烬;地面上除了一层热乎乎的深灰色粉末外,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修筑在深层地下的钢筋混凝土掩蔽部除进出口被虚土掩埋外,本身却完好无损;地下掩蔽部里的挂钟仍在滴答滴答的走,几只小狗和猴子仍在活蹦乱跳地嬉戏。

大家步履艰难地走出爆心后,乘车进入洗消站。这个洗消站是由防护专业分队在爆区上风方向无沾染地区临时开设的,由水罐车、喷洒车、淋浴车以及各种检测设备组成,犹如一段淋浴走廊。从核爆区出来的人员和车辆都必须接受洗消。进入洗消站后,每个人都须脱去防护服和内衣,赤身走进淋浴车,在喷头下彻底冲洗,经仪器检测,证明身上携带的放射性剂量低于限定标准后,才准出来,穿上崭新的内外衣,乘车沿着设定了标志的路线向回行驶。

见学团的成员经过对核爆炸现场实时实地的观看,对核武器的威力有了亲身的体验。闪光、火球、蘑菇云、热风暴,倒塌的建筑、变形的兵器、烧焦的动物尸体、绵软的地面、修筑在深层地下的钢筋混凝土掩蔽部,抢救抢修活动以及洗消等景象强烈地印在脑子里,引起了将军们深深的思考。大家分组座谈了参观见学的感受。张宗逊副总长总结说:“过去对核武器的了解基本是停留在书本上。纸上得来总归浅,深知此事须躬行。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要把学到的这些知识用在对全军的教育训练中。”

在见学团全体会议上,张爱萍总指挥说道:“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已经掌握了制造氢弹的技术。我们将很快进行氢弹爆炸试验,接下来还要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和导弹核武器的发射试验。”张爱萍总指挥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许忠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