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中原突围——毛泽东对李先念说:当时是准备牺牲你们的,你们几个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
中原突围——毛泽东对李先念说:当时是准备牺牲你们的,你们几个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
中原突围——毛泽东对李先念说:当时是准备牺牲你们的,你们几个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
————————————————————————
对此,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对李先念说:“有人告了你的状,不要怕,还得干!当时是准备牺牲你们的,你们几个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李先念传》第735页)。
在七届二中全会结束时,毛主席在作结论时又说:“五师转移基本上是正确的,说是路线错误的意见是不对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大水’首先冲向他们的地区,这支部队钳制了敌人,对华北、华中根据地起了堤坝的作用,意义甚大”(《杨尚昆回忆录》第253页)。
————————————————————————
中原突围留青史
(2002-07-12 05:24:20)
夏 夔(作者系新四军五师老战士、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
中央电视台播映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中原突围》,生动地反映了1946年中原我军为反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再次引起人们对先烈无尽的追忆。
中原突围是党中央的正确决策
为什么会发生中原突围?
中原军区是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在鄂豫边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从河南中西部南下的八路军王树声部和从湘粤边北返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震部三支部队组成的。
他们雄踞鄂豫两省的广大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下山“摘桃子”,调集了正规军26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30万人向中原部队大举进攻。
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蒋军乘机调整部署,增加兵力,抢占有利阵地,将我主力部队包围、压缩于宣化店周围方圆不足百里的狭窄地带,使我军陷入了绝粮断炊、孤立无援的极端危险境地。
我军主动要求合法转移到安徽五河就食,周恩来同志亲自到汉口谈判,均遭美蒋方面拒绝。他们企图先消灭中原我军,然后把这30万大军调往其他战场,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部队是坐以待毙、让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还是突出重围、死里求生?
1946年6月1日,毛泽东主席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美蒋对我态度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
6月19日再次指示中原军区:“蒋决定大打,你必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这时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毛主席乃于6月23日以党中央名义电令中原军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中原部队遵照这一指令,除留一部在原地坚持外,主力4万余人于6月26日分东西两个方向实施突围战役,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由此可见,中原突围是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和全国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不是“仓惶逃跑”。
有人不了解情况,借口中原部队受了损失,随意指责这一正确行动是犯了“路线错误”,并对李先念同志进行攻击。
对此,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对李先念说:“有人告了你的状,不要怕,还得干!当时是准备牺牲你们的,你们几个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李先念传》第735页)。
在七届二中全会结束时,毛主席在作结论时又说:“五师转移基本上是正确的,说是路线错误的意见是不对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大水’首先冲向他们的地区,这支部队钳制了敌人,对华北、华中根据地起了堤坝的作用,意义甚大”(《杨尚昆回忆录》第253页)。
中原突围是胜利的战略转移
中原部队在突围前,共有兵力约6万人。计有两个野战纵队7个旅、3个独立旅及其他地方部队。为争取和平和准备突围,先后复员及化装转移1万人。部队整编为6个野战旅、2个独立旅和几个独立团队。突围时,留下一个旅及地方武装约1万人就地坚持,参加突围作战的约4万余人。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有高山、大河等许多自然障碍,突围作战又正值暑天,其困难与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连毛主席也十分担心“这一自卫斗争是否能不受严重损失,现尚不能预计”。
由于中原部队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到了7月中旬,北南两路大军均已打垮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南和鄂西北地区。
毛主席对此十分欣慰,7月15日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我们的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的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
稍后,向东突围的皮定均旅越过津浦铁路,到达苏皖解放区;
王震率三五九旅突破陇海路和渭河,返回延安。
在突围战役中,歼敌约1万人(其中正规军约一半),我军伤亡及非战斗减员共8200人,约占15%,保存兵力还有4万人(包括皮定均旅、三五九旅及原地坚持的鄂东独立旅)。
敌人并没能成建制地消灭我军一个连甚至一个排,真是“毫无所得”。
中原军对战争全局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
当中原部队突围到达陕南、鄂西北等地区,胜利地实现了战略转移之际,国民党用来围追堵截和“清剿”的正规军猛增到32个旅约36万人,占蒋军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165个旅的五分之一。如果能够将这支庞大的兵力继续钳制在外线,无疑对处于内线作战的其他解放区是一个积极的配合和有力的支援。
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从战略高度出发,立即赋予中原军以新的任务。
7月13日,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我中原军的任务是以机动灵活之行动,在鄂、豫、皖、川、陕境内,在外线牵制反动派大量军队,帮助我内线作战部队取得胜利”。
7月15日,又指示“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的光荣战略任务”。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军广大指战员坚决执行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在陕南、鄂西北及鄂中、鄂东等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把30多万敌军紧紧牵制在自己的周围,首先迫使胡宗南推迟了进攻延安的计划。
当我北路突围部队越过丹江即将入陕时,蒋介石曾三次电令胡宗南、刘峙:“务于荆紫关以南将李先念部歼灭。”
胡宗南急将其精锐嫡系整编第一师第一旅及九十师第六十旅等部进至鄂豫陕边界进行堵击,刘峙所部三个师紧紧尾追,据其战区政治部主任、西安警备司令当时自述:“李先念之企图系占据陕南、控制关中、响应陕北,进展甚速,威胁甚大,国军预计在两礼拜内进攻陕北,现以破坏。”
后来我军粉碎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进入陕南,占领镇安,胡宗南又增兵防堵、围剿,共达9个旅之多,致使其进攻延安的计划再度推迟,使我陕北军民为粉碎国民党进攻的准备工作赢得了半年以上的宝贵时间。
其次是为华北我军的胜利作战创造了条件。
《第二野战军史》记述:“中原解放军自6月底开始突围,到8月中旬,敌人围追堵截的兵力增加到30多个旅,并大部被牵制到豫西、陕南地区……陇海路开封、徐州之间及铁路以南、新黄河以东、以北的广大地区,只有敌整编第六十八、第五十五师共六个及地方团队担任守备。”
晋冀鲁豫野战军乘势于8月10日发起陇海战役,攻占南封等五座县城,歼敌两个旅连同保安团队共1.6万余人。
该《战史》指出:“中原解放军英勇突围,坚决奋斗,拖住了五倍于己的敌人,……给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此,毛泽东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一文中写道:“过去三个月来,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的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后来,中原部队的处境愈加艰险,面对装备精良、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战斗频繁,没有后方支援,衣食弹药奇缺,伤病员得不到救治,人员有减无增。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于9月11日再次以中央名义,指示中原军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在当地立稳脚跟,钳制敌人,协助老解放区粉碎国民党进攻,并强调指出:“你们过去两个多月英勇斗争已起了极大的战略作用,中央希望并责成你们今后还要起同样的作用。”
中原部队坚决执行这一指示,继续在陕南、鄂西北和鄂中、鄂东的崇山峻岭中坚持斗争,打击敌人;迫使敌整编十五师、六十七师、十七师、十四师、六十六师、七十二师、四十八师、五十二师等全部和一部在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不能及时北调陕北及苏、鲁、豫战场,从而大大削弱了蒋军的进攻能力,为我军彻底粉碎敌人进攻并转入全面反攻作出了贡献。
中原突围部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
曾经有不少人认为:中原突围失败了,部队打垮了,打散了,新四军五师被消灭了等等怪论。这根本不是事实。
应该承认:中原军在突围战役特别是后来为了全局的胜利,在外线坚持游击战争近一年之久,的确付出了重大代价。正如党中央慰问电指出的:“所有参加这一斗争的部队在和优势敌人的艰苦战斗中,虽然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是基本骨干依然保存。”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向东突围的皮定均旅,到达苏皖解放区后,即改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十三旅,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及孟良崮战役,后转战华北,整编为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一军一八一师。
由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返回延安后,和其他部队组建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参加了保卫延安的各次战役,后整编为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进军新疆。这两个师都各发展到1万人以上。
一直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鄂东独立旅,虽减员较多,但在1947年9月与刘邓大军会师时,仍保存骨干1000余人,他们在支援大军作战、重建大别山革命政权和地方武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鄂西北地区坚持斗争的一纵队一个半旅和江汉军区独立旅,1947年春,其中一部由副司令员刘昌义率领转战皖西,与当地坚持斗争的华中部队合组为皖西人民自卫军,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0月与刘邓大军会合,刘昌义被任命为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其中一个团编入三纵队后,参加淮海战役,进军西南,在斗争中得到新的锻炼和发展。
鄂西北军区的另一部,由李人林、张才千分别率领,先后由鄂中、鄂西北横渡长江,直捣湘鄂西,改编为江南游击纵队。1947年5月奉命北返与仍在鄂西北坚持斗争的另一部会合,组成中原游击纵队,共三个团,近3000人。7月转战到豫皖苏,改称中原独立旅,后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连克经扶(今新县)、黄(红)安等城,在高山铺战役中一举歼敌3000余人。
一直在陕南、豫西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原军区二纵队(即五师)主力和一纵一部、河南军区一部共7000人,于1947年5月转入太行解放区,这支被毛主席称之为“五师精华”的部队,在晋城整训后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在李先念率领下,在河南攻克通许县城后,挺进大别山与中原独立旅会合,奉刘邓命令,西越平汉铁路开辟并恢复江汉军区,这支部队当时共有三个建制旅,11000余人,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作战,共歼敌4.6万余人,部队发展到4.3万余人。
据《新四军发展史》载:“从中原突围出来的新四军第五师主力,……1947年11月南返大别山,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挺进中原的部队会合后进抵江汉地区,后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军。”
由于战局的迅速发展和武汉解放,五十九军并未集中,这支部队主力2万人改编为湖北军区两个独立师,其余两万余人分别为5个军分区的独立团、县指挥部部队。这就是参加中原突围各个部队的基本情况。
事实充分证明:参加中原突围的部队不但没有被消灭、被打垮,而是和全军其他部队一样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不仅装备上大大改善,战斗力空前提高,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突围时,这还未包括许多在各个地区分散开展游击活动的小型游击队以及经组织批准转入老解放区或就近隐蔽从事革命活动的大批干部。
中原突围已经过去56年,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载入史册,它那顾全大局、敢挑重担、不怕困难、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是永远值得称颂的。
(作者系新四军五师老战士、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