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不知道野狐禅的故事,就先说说。
野狐禅,说的是创立“百丈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的故事。我们常常听到的“清规戒律”,其中“戒律”是释迦牟尼佛生前就制定的,而“清规”则是佛法传到中国以后,直到唐朝,由百丈怀海禅师与他师父,改变释迦牟尼佛定下的规矩,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农禅丛林制度”。据说,中国开始有禅寺这回事儿,就是他们师徒俩的功劳,在那之前,禅僧只能跟着别人散混——这个说法我没有去考证,不知道哪位朋友能给点儿确实的证据。
得,闲话少说,回到正题。
先抄一下“野狐禅”的原文。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大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这则公案,细分析起来,奥妙无穷,玩味起来,可以令人生津止渴的。只是我一向不提倡解读公案,觉得对人多半有害无益,除了拾人牙慧,使一些人多些吹牛的资料,多点儿自作聪明的材料,少有真用。做这事儿颇为有违一向的原则,只是既然被问到了,也就捡重点说说吧。只希望大家不要执指为月的好。
故事的大意,上次说了一半儿,不过上次我转述的时候,人家回答的是“不落因果”,我给写成了“落因果”,虽然稍稍高了一点儿,却还是不对。
这俩答案,有点儿象六祖跟神秀那段儿,一个偏空一个偏有,都不够好。
这位老人很聪明,知道悄悄的找老师开小灶,不过,一个问题憋了五百世,还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再聪明也没用,苦坏了。毕竟,能“闻所说法,善自开解”的人,需要多生累劫的福德,并不多见。
不是有人喜欢讲公案讲禅宗么?看看这位老人,已经做功夫做到五百世“隔阴不迷”了,已经聚众讲学了,可惜,一个话头参了五百世,还是不能悟道,脱不了野狐身!
——劝人学禅的,觉得自己适合学禅的,要不要反思一下?耽误了别人进步,戗人慧命的事情,还是慎重些的好啊!
老人的悟,可不是“顿悟”那么简单的,前世已经是很好的修行人,要不然做不到隔阴不迷——当然隔阴不迷的功夫虽然很高,却未必有智慧,老人就是明证——佛经里说,八地以下的菩萨,都有隔阴之谜,可见这有多难。
然后又修了五百世——他那么多辈子,可不是闲着的——然后缘分来了,遇到了好老师,百丈怀海禅师。那个点儿到了,老师一点拨,嗯,不点不通,一点就通,累劫之迷,豁然开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灯能除千年暗。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随喜一下:)
这一悟之后,立刻任运自在了——不是他一悟就了,而是他功夫早就做到位,之差这“千圣不传”的“向上一路”了。“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他算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了。
老人悟后,就向怀海禅师行礼,请求以亡僧之礼给自己办丧事——他为什么这么做?其中的酸甜苦辣,思之慨然。追求真理的路,真是要生死不计,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还不知道哪辈子才有结果,哪有那么简单的。觉得自己聪明的,觉得自己明白的,觉得自己有希望的,反思一下看看,有没有这个气魄,这个志气,宁做五百世的野狐狸,也要求这个真理,这个答案?
——达摩祖师骂二祖慧可的话“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智小德,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不是白骂的,虽然那时候慧可已经在达摩祖师的门外站了一夜,积雪盈膝。
那些觉得自己读了几本书,就以为自己聪明、明白、都懂了的人,可以反思一下,真正的智慧,哪里有那么容易的!
大约,百丈淮海禅师也是一样的感觉,五百世的风餐露宿野狐身,不容易啊。毕竟,大家都是多生甘苦里来,所谓惺惺相惜者,是之谓也。
——遥想前辈告别时相望之目光心思,缘来缘去,将将相契,转眼就要相忘于江湖,不由心摇神往,惜无缘适逢其会,作迦叶之破颜一笑。
百丈淮海禅师,也是妙人,居然不怕惊世骇俗,把全庙里的僧人都召集起来,到后山石头下面,挑了只狐狸出来,以亡僧之礼焚化。
——一个小问题:他怎么知道那狐狸的尸体在哪里?
这位野狐所化的老人,功夫定力都是很厉害的,居然隔阴不迷,还记得前生的事情,但是,即使这么厉害的功夫,智慧还是不够。他所说的“不落因果”,大致上接近小乘佛教的回答,以为佛菩萨已经涅磐,就不在因果中了。
也许一些朋友会觉得,什么“落”啊“昧”啊,还不是差不多,这不是文字游戏吗?
也是,你让我解释这个“不昧”,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就那么个味儿。
但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怎么说呢,如果以我说的“因果律”而言,回答“不落”,就违反了“因果律”。
“不昧”呢,大概的解释一下,只能说,既不是“落”,也不是“不落”。
糊涂了?
不奇怪。佛学里充满了这样的反义用法,以及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说法,要不然怎么叫“不可思议”呢——那就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的出的,所以怎么说都不对。无论你怎么说,都是偏离了真正的情况,所以,只能不停的用“不”。
那什么是对的?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再继续怎么说?
天知道!
真想知道的人,只能自己去修去悟去证了。佛已经说过,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我就放弃这个努力——不是我不想说,刚才试了一下,写了半天,还是觉得越说越错,终于放弃:)
那么,有人问了,你不是说“因果律”是公理吗?既然是公理,那就不可能有例外,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服从“因果律”呢?
当然服从!
释迦牟尼佛不是死了吗?要是不服从因果律,那他就应该不死——别管叫什么名字,什么涅磐啊,坐化啊什么的,都是死。
那么矛盾又来了,既然佛都死了,跟我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又能跟他学什么呢?
当然不一样。
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为什么死,怎么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我们的死,是不可控的。
释迦牟尼佛的死,是知道时间原因死后的去处,是可控的。我们的生命,是不可控的,是生命在控制我们,我们是被动的,被“命运”控制的。他的生命,是自己控制的,生命把握在自己手里,是主动的。
估计又有人说我迷信了,呵呵。
其实,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的人,可不仅仅是佛或者学佛的,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老人都有可能,只是我们不太注意或者不信——我们太容易相信自己,就不太容易相信简单事实了,却常常忘了反思一下,把我们的思想打包,又有多大范围呢?我们有什么资格那么相信是对的?
相信对我这些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们,家中老人去世时,就会有些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去,去哪里的,此之谓因缘也。
我们看历代祖师的传记,“预知时至”的人有很多,功夫做到这个程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当然,仅仅预知时至,未必悟道,成就也未必很高,不过就是知道而已。
六祖临终前,就跟弟子们说什么时候我就要走了,你们有问题快问,我走了以后,你们再想问就问不着了。徒弟们自然很悲伤。六祖没办法,就跟大家说了一段儿大实话——注意,“真僧只说家常话”,凡是跟你云山雾罩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不是骗子就是不懂装懂——“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六祖的这段话,是他悟道并证道的侧面证明。之所以说侧面,是因为,仅仅知道自己的生来死去,还未必是悟道和证道,想知道悟道和证道标准的,可以去看我写的另外一个系列“莫效书生乱解禅”,里面有详细的说明。
释迦牟尼佛,悟到的智慧,一方面,是这个宇宙的本质,另一方面,就是生命的本质。当他了解了生命的本质,就可以把握生命,真正自己做主人了。不象我们,貌似主人,实则奴隶,貌似明白,实则糊涂,貌似是自己的生命,其实都是被各种欲望带动、裹胁、操纵着,稀里糊涂的走完几十年的坎坷路。
而释迦牟尼佛做到的解脱,就是彻底解决了生命的问题。
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就是他关于生命本质的知识,学习他怎么利用生命的知识,改造自己的人生,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那么,释迦牟尼佛悟到的知识,跟别人悟到的知识,一定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有意见,那样的意见,释迦牟尼佛生前有,死后有,至今也还有。就象我写了这么多话,一定有不同意的,那么,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呢?
居然他觉得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他会怎么对待不同的意见呢?是把别人骂成异端,打倒在地?还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