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车购车误区

汽车、运动、游玩、文学创作、摄影诗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选车购车误区

误区1:加速越快性能越好
很多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还仅仅停留在“百公里加速度”上,认为0~100公里加速越快就越好。其实,在实际驾驶中,更多的消费者实际驾驶的环境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区。纵然你的座驾是法拉利,你又有多少机会来一次百米赛跑呢?况且,大脚油门下,既白白浪费金钱又对环境加剧了污染。 
误区2:时速越高性能越好
相信关心爱车性能的人在购车时总会问一句:这车能跑多快呀?最高时速200公里,甚至250公里,对你有何实际意义啊?姑且不说现在高速公路的电子警察比你跑得更快,单是直接关系到你生命的安全问题就隐患无穷。现实生活中,汽车毕竟是代步工具而不是竞速工具,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误区3:手动挡就是低级车
在国内传统的眼光中,自动挡车型由于方便舒适而被应用在中高级轿车上,一度成为高档轿车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从法拉利、保时捷到奔驰、宝马,均有手动挡车型提供,其中,更成为众多超级跑车的首选变速器,其无与伦比的驾驶乐趣是自动挡车型无法比拟的。  
误区4:进口总比国产好
大多数人认为“进口车总比国产车质量好”。随着合资车型在技术和工艺上逐渐与国际接轨,进口车的先天优势正渐行渐远。同时,由于奥迪、宝马、奔驰等豪华轿车相继国产,国产车的形象已今非昔比。另一方面,进口车在用车成本和适应环境上也不及国产车。
误区5:配置多=性价比高
贪大求全也许是我们的一种传统习惯,部分消费者在买车时,一味追求配置高档、功能齐全,配置务求越齐全越好。配置的重要性因人而异,因车而异,准车主可不要在眼花缭乱的配置中迷失了方向。
误区6:看说明书决定油耗
一些对油耗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在选车时,一头钻进厂家标称的油耗里面去了。其实,汽车厂家标称的油耗仅是理想油耗,一般实际行车过程中难以达到。消费者应该对整车各项性能指标充分了解后,根据自身需求,在动力性、安全性、舒适性与燃油经济性之间作出评定和选择。
误区7:空间越大越划算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家庭买一辆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认为:要么不买,买就买大的:7座的本田奥德赛、普力马、别克GL8,车内空间大,乘坐当然舒服。不过,要知道当代的小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坐满5个人甚至7个人的机会很少。车子大了,一来油耗多,二来停车不方便;三来年审、过路桥收费贵了,使用成本明显增加。
误区8:马力强劲才刺激
很多人担心排量1.6以下的轿车马力不够,乘坐4、5个人就爬不上坡;而超车时又力不从心。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厂家在设计汽车发动机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你每天开着大别克上下班,在拥挤的城市街道上,3.0V6发动机除了排出更多的废气浪费更多的汽油外,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购车误区
误区一:车价越低越好
一些消费者买车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价格,认为车价越低越好。甚至认为购车时可以选择一家车辆售价最低的店,维修保养时选择另外的4S店就可以了。
点评:如果在有形汽车交易市场买车,千万别被车虫报出的低价所吸引,因为很可能会在上牌、装饰和保险等方面暗藏杀机,一些小保险公司的理赔非常麻烦。事实上,不少4S店在售车时就已经为前来购车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些售后保养方面的优惠政策。
误区二:迷信网络报价
现在许多消费者自从有了买车计划后,就经常上网浏览相关汽车报价,在实际购车时总是以网络上报的最低价格作为唯一标准。
点评:同种品牌、相同型号的车价存在着地区差异,而且各地经销商做促销活动时对消费者的回报也不尽相同。因此,网上公布的价格只能作为综合分析当地车价的一种参考。
误区三:订金都可退还
不少消费者认为,预订车辆时的订金可以退还,被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点评:有的经销店收取的订金是可以全额退还的,有的则是一方违约需要交违约金,而有的订金则是不能退还的,这些都需要在交付订金前问清楚。
误区四:车价跳水定有实惠  
少数不理智的消费者一看到商家的降价、促销活动就怦然心动,匆匆将车“拿下”,心里还美滋滋地认为落了个大便宜。“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现在的降价促销有些是清理库存、处理滞销车型,更有甚者是某些商家玩的数字游戏,看似很诱人,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优惠。 
误区五:盲目持币等待
很多消费者很早就有买车计划,但总想再等等,等到车价最低的时候再出手。结果就无休止地等了下去,一直拿不定主意。
点评:这类消费者由于对汽车降价特别敏感,总担心刚买的新车价格降了。实际上,即使等到白了头也没有绝对的最低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