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有关靶子余秋雨的夜半碎语
有关靶子余秋雨的夜半碎语
冬夜,无眠。聊聊余秋雨吧。
只因这段时间里,他总一不留神地便成了别人的靶子,成了小可怜。
对他没有什么好感,却也没有很大的恶感。看到网间那些大字报式的檄文,难免失笑。
这些人哪,以为自己挺高尚似的。其实,那么起劲地踩别人的人又会高明到哪里去。
初识余秋雨,是从他的《文化苦旅》开始。
这是部我喜欢的书。
那会儿正值年少,又恰恰在大学开始时阅读此书,与所修专业相配合,我从书里获益匪浅。然而,余秋雨的书,我只读了这一册。他的《山居笔记》曾从《收获》杂志里断断续续地读过,却再也没有当初得阅读《苦旅》时那样耳目一新,荡气回肠。
这会儿用这样的两组成语来形容老余的文章,估计想批评我的人会不少。然而,当年《文化苦旅》这部书上档销售的之前和之后,确实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现代散文,当然,再加个定语:“文化”散文。
就这文化二字,最开始被贴在书的封皮上时,并无让人产生异样。而一旦堂而皇之地加诸在老余的所有文章前,真正是应了这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化二字成就了余秋雨同志,却也从此成了他的最大的负资产。
有才的人,能做到不狷狂的从来就不多。有点才的人,一旦被受众认可而端上架子的往往又不少。余老师偏没能免俗。
他最初写《文化苦旅》时的心态,和他打造后续大批类似散文时的心态,断不会相似。否则,我不会从此不再选读他的文章。从最初的探讨,反思,平等对话来唤起人们对文化、对传统的复苏式的认识,到最后貌似高人半头的乔作深沉状的批量创作。老余扛起了文化大旗,却深深地露了怯。
文化这东东,岂能由一个人能高擎得了的。不沉稳的余老师,怎么都逃不了被人当靶子瞄准的命了。先从纠错开始,就有人拿他来练兵,搏人气,于是便有了众多的小余。直到被同龄人揭了文革时政治立场的老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讲什么,便有人骂什么。说什么,便有人抨击什么。
其实,有时老余的话不一定就真的错了。
然而,他却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创造了一种场,一种定势,无可挽回。
前两天,就因为他写了篇和地震相关的博文,引来无数口水。就连这里的某个论坛里都充斥了审判的文章。其实,他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恶意,也没有任何要冒犯大众,开口哗众取宠的意思。
如此招人嫌,是有他自己的问题。可是,每个狂热的在那里批判他的人,却实在让人觉得很无聊。
不喜欢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本身就有非常非常主观的判断在内。一个你我只是远观的人物,我们所能给出的喜恶通常会基于某个细小甚至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然后,因着这样的喜欢或是不喜欢,狂捧或是狂踩,其实都是癔症的表现。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癔症因子。有些人自控力强些,有些人弱些,有些人基本没有。于是乎,世界就变得格外热闹起来。每个有点表演欲的都会粉墨登场。
就像我,守着某个寒冷的夜,不钻被窝美美睡觉,也要在这里,自己的菜园子里,吆喝几声。
舒服了,然后心满意足地关机。
余秋雨的性格决定了他在这个人文社会的地位,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无论如何,他是一个有些想法的人。再不沉稳,再不智慧,却也不是让人随随便便用一两句话就可以全盘否定掉的人。
这世界,谁能自夸:我在同样的经历中,我就能比老余做得更好,犹指文革那一段。
我就不行。
因为我不知道我行。我不知道我在那样的状态下能否坚持自我,坚持本真。
两权相益取其重,两劝相害取其轻。人有选择保护自己的本能,对性格不坚毅,不坚持的人来说,随波逐流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朋友说余秋雨死不认错,人家当然不会放过他。而我觉得,他即便认错,人家也不会放过他。
有人愿找他死磕,从这个层面上说,老余同志还是做了件好事。他把自己整成了一个大目标,让带面具的,不带面具的人好好地败败火。
连带着,让我也好好罗嗦了一回。
信口开河,信笔写来。一吐为快。
南方的风 发表评论于
正所谓树大招风,那个年代谁能独善其身? 揪住对方辫子死缠烂打的檄文让人觉得很"文革",真倒胃!
入夏了? 感觉太阳偏南了.
楚天碧霭 发表评论于
回复玄米的评论:
玄米说的是。
玄米 发表评论于
同感。我倒是觉得应该把他与同年龄段的人比比。那样他的文化也还是够的。有点轻浮倒是真的,这也不能都是余本人的错,这个世道啊
楚天碧霭 发表评论于
回复三丰子的评论:
呵呵,那就握个手!:D
三丰子 发表评论于
Excellent! 和我所想所经历几乎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