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叫我如何不恨你

圣诞节的午餐会在公司里举行,小领导在引领众人祈祷后,说公司上层还是决定要上市,什么时间,不是我不告诉你,而是我不知道.我和身边的老马,老李和阿里相视一笑,IPO啊, give me a break!

话说N年前,我在一个北欧的小公司任职,公司规模不大,产品灵巧好用.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慢慢在全球各地有了分支机构.

恰巧这时网络经济风起云涌,刀特抗亩如火如荼.美国的投资大老们坐不住了,他们决心给小鸭穿上盛装,施以粉黛,包装成天鹅,拿到市场上圈钱去.

公司从市郊的办公楼搬到了市中心的金融区,占据了整层豪华的大楼,叫人可以从各个角度,居高临下腑看城市的四面八方.那段日子是温馨的,办公室里从早到晚飘散着奶油爆米花的香味儿,伴随在台球桌边的从来都是朗朗的笑声.部门里每个季度的会,搬到了吃喝玩乐的场所Dave&Buster,大家一起打游戏,是为了build team.人事部给员工提供了最好的福利和种种优惠. 可是还不够,为了构想中的远大宏图,我们所有跟销售无关的部门都搬到了新租的街对面的半层楼.在那里,没有电视看,却有乒乓球可打.那时候,老李常抱怨公司的的十种SODA他都不喜欢,为了不发胖只好喝白水.

2001年的十一月,老总连续两次在旁边的4星饭店开记者招待会,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在被邀请之列.块头巨大如同帕瓦罗蒂的老总给大家通报情况, 频频的闪光灯把他照得满脸笑意,开心得象个孩子.CFO的谈话更让人激动,我们上市的日子就在眼前了.后来的几天,人人都兴高采烈,象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莫名.

那一阵子招的人很多,大多都是DIRECTOR或者VP.个个神采飞扬,能言善辩,手眼通天.几年后,CEO当时的秘书在饭桌上告诉我们,VP们花钱如流水,一顿饭吃掉千把块钱,可能是为了庆祝一个还没完全到手的DEAL.

可是,可是….

十月革命的炮声终究没响,Thanksgiving刚过,听到的是IPO失败的消息.怎么办?

那日,我悄悄地溜进了办公室.十点钟的会,老板麦克宣布公司要改组,开始裁人了.人们象热锅上的蚂蚁,忐忑不安,被老板叫去谈话的人就知道刑期已到.谈完了话,卷起东西走人.剩下的各位,神经质地重复着牺牲的同事名单,惶惶不可终日.

过了几天,又是一轮,这一次最先走的竟然是麦克.麦克是我们所有人的家长,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可惜他的前老板几年前出了经济问题,本来没他的事,无奈受牵连成了别人的眼中钉.现在不拔,更待何时?新的老板说”不用为麦克担心,他有很好的PACKAGE,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到明年夏天”.家长不在了,我们成了没人疼的孩子,任人宰割. 那一阵子,风声鹤戾,白色恐怖持续了好长时间.

裁员告一段落的时候,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了.庆祝了一次,还是去Dave&Buster, 游戏照样打,小酒照样喝,心里多了分兔死狐哀的悲凉.谁知道明天不是我?

我们办公室里从此空空荡荡,CTO回国创业去了,他那一字儿排开的鲜亮考究的老板桌儿一次都没用过.我们奉命搬回了总部.又过了大半年,这个办公室出才找到了下家.

CEO, CTO被踢出了公司,到其他公司里继续他们的CxO生涯.树倒猢猻散,大批的VP们也都消失了. 后来的日子里,同事们被告知回家的谣言又屡屡被证实,最后公司还剩下四分之一的人.

老马那时候在研发部,其时来美国不久,被雷了两次,又马上被招回,让他那受尽打击的脆弱心灵变的坚强了起来.从此自信心大增,发誓找个美国老婆落地生根.

阿里后来去了客户支持,凭借他那一口流利的英国英语成功转型.

老李因为能力出色,让部门领导卖给他的一个朋友兼客户,在工厂的挨踢部门苦干三年才重获自由.

我当时抓到了一个项目,TEAM里都是能干之人,到了客户那儿,硬是把没事说成有事,小事说成大事, 大家在达拉斯混了两个月,躲过了后续的余震.

公司产品转向.我们这部分人跟着产品一道,被卖给了别人.以前工作的这家公司又跟其他公司合并,继续存活了五年,去年彻底被人吞并,一个挨踢公司的名字终于从市场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公司上市失败后不久,我收到了一张印刷精美写着花体字的的支票,价值一美分.我为IPO所付出的几千刀,变成了这张轻飘飘的小纸片.我想,与其存入银行,不如留做纪念.

IPO啊,你是这样的令人向往,也彻底让我伤透了心.你值得我再赌一次么?


附: IPO简介(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IPO)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當大量投資者認購新股時,需要以抽籤形式分配股票,又稱為抽新股,認購的投資者期望可以用高於認購價的價格售出。

对应于一级市场,大部分公开发行股票由投资银行集团承销而进入市场,银行按照一定的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到自己的账户,然后以约定的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私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规避此类费用。

这个现象在1990年代末的美国发起,当时美国正经历科技網路類股泡沫化。创办人会以独立资本成立公司,并希望在牛市期间透过IPO來集資。由于投资者认为这些公司有机会成为“微软第二”,股价在它们上市的初期通常都会上扬,不少创办人都在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而受惠于认股权,雇员也赚取了可观的收入。在美国,大部分透过IPO集资的股票都会在纳斯达克市场内交易。

很多亚洲国家的公司都会透过类似的方法来筹措资金,以发展公司业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