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龙凯锋] 中美斗争:斗而不破,越斗越强

作者:我是龙凯锋 发表时间:2008/06/22 07:44

今天中午,我让群里的管理员收集了朋友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收集起来一看,呵呵,很多啊,有国内的,有国际的;有经济方面的,有军事方面的;说明大家很关心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这一点就非常好。 

这么多问题,其实总结起来,就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简而言之,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问题:一是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二是中国的主要敌人是谁?三是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怎么应对?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毛主席说得好: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都分不清,我们对国际局势就难以真正看清楚,就会迷茫和产生错误的判断。我不希望我们都是愤青,我们要做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的愤青,不要头脑简单的古惑仔式的愤青!

关于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其实我在很多文章中都谈到过,那就是以美国单极化战略与多国主张的多极化战略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种矛盾和冲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战略决心和意志层面的冲突。如领导人的言语,表面自己的战略意志和决心;如网络舆论方面的造势。

二是战略行动和布局方面的激烈冲突。如大国之间的布局和行动冲突;代理国之间的行动冲突。

美国要推行单极化战略,说白了就是称霸世界的野心,想垄断世界的经济、军事、科技、资源、文化、舆论等所有权力,想当世界的霸主。

二战以来,由于世界局势和平发展,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巴西等大国实力逐步增强,特别1990年以来,因为前苏联的瓦解,美国成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四次战争,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其他大国的软弱,也同时刺激了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

对于美国来说,要独霸世界,目前实力肯定难以达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必须采取两项战略措施:一是“联盟平衡制约”战略。二是大中东计划。

联盟平衡制约战略,就是根据地缘政治因素,利用大国之间彼此的历史、现实战略矛盾,进行挑拨、扶持、塑造,使威胁美国霸权的国家之间,彼此对立,为美所用。美国则达到渔翁得利的战略效果。

对美国霸权地位有威胁的国家,主要是中国、俄罗斯、欧盟、印度、日本、巴西。特别是中国、俄罗斯、欧盟,是政治大国、核大国、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和利益具有地区性威胁。印度、日本、巴西则威胁稍次。

一是联盟平衡战略,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欧盟和俄罗斯的矛盾,来减少俄罗斯和欧盟对自己霸权地位的威胁。其中,北约东扩、中东欧反导计划,科索沃独立,俄英之间故意挑起的矛盾冲突等等,幕后的策划都是美国。其战略目的很明确,就是挑起欧俄之间无法调和的战略冲突和矛盾,美国从中调解,渔翁得利,充当棋手。

在东亚,美国为中国培养了两个对手,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日本。同时,美国近年来越来越有培养印度成为中国战略对手的战略意图。这一点我们必须心知肚明。

二是大中东计划。大中东计划是美国垄断世界石油资源,确保自身战略发展优势的核心计划,也是其称霸世界的关键计划。大中东计划的根本目标,是完全控制中东石油,以确保自身的战略发展优势,同时遏制其他新兴大国获得石油资源,扼杀其他新兴大国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侵占伊拉克,是美国大中东计划的第一步。侵占伊朗则是美国大中东计划的第二步,也是最后一步。那为什么还要侵占阿富汗呢?其实,美国侵占阿富汗,也是为了更加有利地攻打伊朗做准备的。从目前的战略态势上看,美国大中东计划,已经完成了50%,就差最后一步:侵占伊朗。

按照我的估算和预测:美国侵占伊朗的初步计划是在2006年。2003年,我写的《对美国下一个战略目标的预测》一文中,我就对美国是攻打朝鲜和伊朗,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测。朋友们可以谷歌上搜索,可以找到我的那篇文章。当时是以龙凯锋的笔名,发表在新浪海军论坛里。

那为什么美国到了2006年,没有攻打伊朗呢?我想是因为有两个原因出乎了美国战略设计者的预料之外:一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势,超出了美国的预料之外。二是中俄对伊朗的战略支持,超出美国的战略预料。这两个想不到,让美国攻打伊朗的决心一拖再拖,拖到现在!

总结地说:当前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美国的单极化战略和世界多国推行的多极化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具体来说,伊朗已经成为世界单击化和多极化战略冲突的焦点和分界点。美国攻打伊朗成功,则世界单极化趋势将向前迈进一大步,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美国攻打伊朗失败,而陷入衰退,则世界多极化趋势将向前迈进一大步,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这么简单。

其次,我讲第二个问题:中国面临的主要战略矛盾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主要敌人是谁?

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主要敌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战略实力。二是战略意图。没有战略实力,即使想把我国作为敌人,也是枉然,注定是自己找死。没有战略意图,把我国列为敌人,这样的国家可能性不大。

具体来说,中国现在乃至未来,具有敌人战略实力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欧盟(法、德、英)、日本、印度。中俄面临美国的共同战略压力,目前处于战略合作状态,至少在美国没有垮台之前,互为对手的可能性很小;中欧,因为欧盟需要脱离美国控制和俄罗斯的矛盾,和中国直接战略冲突少,合作应该大于冲突;中日之间,因为领土因素和历史因素,是可能的敌手。中印,因为领土因素,是潜在的敌人。中美,因为美国要阻止中国崛起和强大,已经成为现实的最大的敌人。

总结地说,中国可能的敌人,按照威胁程度排列,可以为: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欧盟(法、德、英)。当然,可能的敌人,不等于真正的敌人,能否成为真正的敌人,是双方实力对比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越来越强大,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增强和经济、政治、文化实力的增长,中国的敌人是呈减少趋势,而且中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的战争可能性不是增大了,而是减小了。中国的战略压力和敌人,是一个上弧线。在中国实力超过了这个顶点后,我们面临的战略压力将逐步减小;在中国实力没有超过这个顶点时,我们面临的战略压力越来越大。那么这个顶点在哪里呢?

这个顶点,是一种势。既是中国国内的势,人民团结一致,政府和百姓一条心,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军事科技发展快速,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也是一种外势,中国在国际上朋友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国家喜欢支持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我们的军事、政治、经济影响力在世界越来越大。这中内势和外势,让敌国看到无机可乘,只好放弃了两败俱伤的战略对峙意图。这就是我们的顶点。

有朋友说,美国又不想侵占我们的领土,不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对于中国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必须强大。不强大,中国就必须沦为殖民地,就必然陷入贫弱,就必然分裂,内忧外患将一起来到。美国西化、弱化、分化中国的结果,和侵略中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中国国将不国,四分五裂!

所以,我的总结是:美国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形势下的主要敌人。美国支持炸我大使馆、撞我飞机、支持“三独”,扶轮养运,利用人权打压我们,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这些都是美国对我的敌对措施,我们心知肚明。

第三: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怎么应对?

中美之间的情况和美苏不同。不同点有三:一是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和利益,大于美苏之间的战略合作和利益。美苏之间,只有战略冲突,没有战略合作。所以,美苏之间是完全敌对的关系。二是中美之间实力差距比美苏之间大。这是真实存在的,不然美国也没有支持台独的胆量和本钱。三是国际形势不同,中美之间的对抗,是在多极化和单极化对抗的层面下的一种对抗,而美苏对抗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

中美之间的对抗矛盾特点,决定了中美之间的斗争策略和趋势。就是“斗而不破,越斗越强”。“斗而不破”,就是中美之间都在避免战略摊牌,避免因战略冲突而破坏彼此之间的战略合作利益,当然,“斗而不破”是建立在战略摊牌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我们时刻具备战略摊牌的战略决心和意志,则美国就会避免与我们战略摊牌。“越斗越强”,指的是中国在与美国的斗争中,越来越强大,从而达到中美实力交合的顶点,达到这个顶点后,美国就无机可乘,望华兴叹了!

所以,如何做到“斗而不破,越斗越强”呢?我们需要做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善于与反美国家结盟。对于和美国有战略冲突的国家,我们要和他们结成反美联盟,这样反美的国家多了,美国就不敢和我两败俱伤,就不敢和我们进行战略摊牌。

二是不断发展我们自己的实力。我们实力越来越强大,美国和我进行战略摊牌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一旦我们的实力达到一个顶点以后,美国就会变遏制中国为不得不和中国合作。这是必然的。

三是拆盟战略。就是尽量和美国的现有盟友之间发展友好关系,包括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等国家,与他们发展好了关系,化解了仇恨,有了利益合作点,他们就不愿意和美国一起对付我们,以免自己利益受损。这次中日东海合作事件,可以用这一条来解释。这样可以避免我们多线作战,集中精力打击幕后主要敌人。对于中日东海合作,表面上是我们让了一些利益给日本,但我们把握了战略主动权,用一些利益换取了很大的战略自由空间。由于主权在我,如果日本和我们一条心,则我们可以让利给日本;如果不和我们一条心,我们就可以收回这种利。这对日本来说,其实是一种战略试探,也是一种选择。是选择倒向中国,还是选择继续和美国一起遏制中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东亚前进基地。中国现在比日本强大,有核弹,是联合国常委,经济发展强劲,日本有求于我的多。我们此时给日本一点利益,也算是一种王道,也算是显示中国对日本友好的诚心。这是需要很大战略魄力的。

四是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当然这种合作是双方互惠互利的,用利益的绳子来分化瓦解美国的决策者,使他们内部不能一条心对付我们,不能定下与我战略摊牌的决心。这一条可以理解为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原因所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