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离家上大学的时候,离别父母并没有多困难。 那时嫌父母的管束太多, 向往着独立生活, 也因为母亲早早给我描绘了一番她从前大学生活的美景,让我心向往之。
可到了学校一报道, 发现没有想象的好, 主要是我们新生都只十七八岁, 初次离家,投入一个陌生环境,没有了父母的照料提醒管教,不知道如何认识同学老师,如何办事。 还有,除了上课, 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
入学第一晚, 同舍有好几个同学想家想哭了。 我虽然也寂寞,也有些心慌, 但没有像她们一样地哭, 那显得多没出息啊! 这就是我性格里的那点儿倔犟, 至少外表也要做出临危不惧的样子来嘛!
过几天, 母亲的信来了, 抬头的称呼是“冬儿”。 她在家里从不这样称呼我,这个亲切的称呼给我一种宝宝找到了妈妈怀抱的温馨感觉,还有就是, 感觉母亲真的把我这个大女儿当成她的“儿子”, 郑重叮嘱这个“儿”一些该注意的事情, 从冷暖, 到饭食, 到尊重老师, 友爱同学, 等等, 等等。 忽然我意识到我还不能完全独立, 还是需要母亲七七八八的唠叨唠叨,才有自信, 知道该干什么。而母亲,以后就一直用这个称呼写信给我。
仔细想来,母亲真是对一个人一生最至关重要的亲人, 即使在我独立生活以后,在离家工作,在漂洋过海,和双亲相隔天涯海角以后, 母亲仍然是我心灵上的一个毫不动摇的支柱。
我向来是比较马虎,不太懂得评估风险的,为此也吃过不少苦头, 虽然是自己甘心的。 比如,干了两年工程设计以后便改行去做法律,我要自己从头学起,当然要搭上许多业余时间和金钱。
母亲从来都支持我, 从来不怀疑我有没有足够耐心毅力能力做好新的一行。 在我没有积蓄的时候, 她出钱资助我读一个新专业的研究生。 她并不热衷于我在社会阶梯上能爬得多高,这样转行虽然似乎浪费了我以前七年所学的一切,只要我有兴趣热爱做这一行就行, 她支持我从头再来!
后来等我的工作渐入佳境时, 我的女儿和弟弟的女儿相继出生了,妈妈的精力就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 弟弟出国, 老公出国, 我一出差, 便把母亲从外地招来北京看女儿。 妈妈常常带着小侄女一起来, 一人带着两个孩子。 她总能迅速地熟悉环境,搞明白在哪里晨练, 哪里买吃的,并认识我们周围的邻居。 我从来不用担心她会不快乐, 因为她只要见到我们, 和孙女外孙女一起, 就总是快乐的, 什么腰酸腿疼都忘光了。
从我们出来欧洲以后, 给家里打电话,也都是母亲话多,七十多岁的她从来比我乐观。 总是问你们的身体如何, 孩子喜欢学校不,工作不要太累,注意休息,多睡觉,补养身体,吃红枣,还有桂圆, 补钙,维生素。 等我问到她, 她说每天清晨和傍晚和爸爸去对面大学校园散步,她和爸爸也很注意饮食健康, 退休后若干年, 竟然原来心脏的问题都渐渐消失了。妈妈的理论是,我们现在和你们相隔这么远,见一面也不容易,我们把自己身体搞好了, 就是帮你们的忙了。 如果我们病倒了,你们来,要耽误工作, 不来,又担心记挂, 我们何不现在就替你们把生活过好了, 把身体养好了呢! 别的忙我们一时也帮不上了。
我其实平均两年才能去看望母亲一次, 也就能呆十天左右, 但妈妈在电话上从来都乐观爽朗地笑, 说他们很好,从来不说她很想念我们。唯有上次,我离家时刚刚感冒发烧过,告别父母时, 妈妈抱着我掉眼泪, 你这一走,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面, 你的身体也不结实, 妈惦记你啊! 其实我又如何不心疼惦记我那永远坚强的妈妈呢, 离别时的眼泪总是难免的, 无论我多么想要表现出坚强。
我有时想,母亲面对的境况是, 女儿远在天边, 自己不能常见面,只是周末打打电话, 说着那些常常重复, 琐琐碎碎的话,要是我, 也许会感到失望, 感到寂寞无助, 感到恨不能填平这大海缩短和亲人间的距离。 而母亲为什么就能乐此不疲, 从无怨言呢。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是因为她不求什么, 她只要爱我们, 为我们的快乐而快乐, 为我们的忧愁而忧愁,为我们尽力, 那就是她做母亲的最大幸福了!
而我这个女儿呢, 越来越感到, 父母的爱多么珍贵,特别是母亲给我的无条件的爱,我心灰意冷时,她一席话总能使我又振作起来。热爱生命的母亲,使我一生无论遭遇什么不顺的事情,都不会失去希望, 因为母亲永远都有绵绵不绝的爱和思念支持着我, 不用担心。
想到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相隔遥远, 我还是尽量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能够隔一段时间见到父亲母亲。现在, 我已经盼望着即将到来的休假, 盼着和父母亲的相聚了。
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儿,虽然没法当面说出来,上帝知道,我心中是多么地感激母亲和父亲。 我也知道,他们的爱, 永远都会伴随着我。 而我将来也会成为母亲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