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金融大鳄狂抛两房债 中国却连续三月接盘
21世纪经济报道
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外国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Foreign Net Purchases of U.S. Long-Term Securities) 2008年3、4、5月度报告,在与房地美、房利美(“两房”)相关的美国机构债券上,出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方面“敞开式”接盘来自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等机构抛出的仓位。
离岸基金跑得最快
前述美国财政部月度报告显示,加勒比海地区对美机构债券在2008年3、4、5月连续3月位居全球首位,分别减少334.61亿、198.96亿、100.48亿美元,合计634.05亿美元,该地区明显地出现了对美机构债券坚定而快速的减持局面。在加勒比海地区,这三个月减持美国机构债券规模最大的是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减428.0亿美元,按单一国家/地区分,它是3、4月份全球减持冠军,其次是百慕大(Bermuda),减227.26亿美元,是单一国家/地区在5月份的减持冠军。
出于避税的考虑,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的金融操盘主体多以离岸机构的形式出现,此类离岸金融机构恰恰集中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群岛、百慕大、英属维尔京(British Virgin Islands)等等岛屿国家。
由此不难发现,2008年3月至5月,诸多神秘的离岸金融大鳄正在不约而同地减持与“两房”相关的美国机构债券。
反观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方面,2008年3、4、5月仍然继续此前一直采取的大胆增仓策略,中国内地分别增持73.91亿、118.91亿、148.65亿美元,合计341.47亿美元,连续3个月位居全球增持的第二名;中国香港分别增持44.09亿、53.32亿、43.53亿美元,合计140.94亿美元,3个月中两个月位居全球增持的第三,一个月位居第四。
纵观整个《外国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可以发现,美国机构债券的非美国家/地区的增减仓活动主要发生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欧洲(英国增持、除英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也大规模减持)四大区域,由此可见,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方面可能在2008年的3月-5月“敞开式”地接盘了来自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等金融大鳄抛出的美国机构债券仓位。
在5月份又增加约100亿美元之后,目前,仅中国内地持有的对美机构债券已经高达4333亿美元。房地美、房利美尽管企业主体信用较一般企业强,但是,其资产信用(房屋按揭贷款及其证券)可能已经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而大大恶化。“两房”信用的维系很大程度上要靠使用美国纳税人的税收或者美联储大发钞票(二者并无太大区别),而这在美国国内将遇到的阻力也是需要予以审慎评估的。一旦某个时刻,美国政府对于“两房”的救助建议遭遇国会阻力而打折扣乃至停止。中国方面的损失将不堪设想。
而且,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博士表示,现在不管美国政府怎样做,包括买其股票或是其它方式,两家公司将“被迫以更高的利率发行新的债券,这必将造成它们过去发行的债券的市场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人带来账面损失”。
惟一融资途径崩溃
房地美、房利美两家机构的财务危机对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影响也宜给予前瞻性的考量。
与中国的银行靠存款支持贷款不同,自从19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S&L,即savings and loan)在危机中大量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分工进一步加强,证券化由此成为该国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在次按危机发生至今的1年多时间里,由一般商业金融机构发起的按揭贷款证券化业务早已停止!整个美国地产市场的资金融通仅剩“华山一条路”----几乎绝大部分由房地美、房利美承担。
这两家机构通过向房贷发放机构购买并担保“合规”的房贷(指借款人资信状况符合两家公司章程规定,是所谓优良房贷,Prime Mortgage),部分进行整体发售(即agency pass-through),部分则打包切割成房贷支持证券(agency MBS),再出售给全球范围内的机构投资人。目前两家公司共拥有或担保的美国住房贷款价值约5.2万亿美元,占现有应收房贷款近一半。
此前,各大商业金融机构纷纷介入购买打包发售风险较高的房贷证券,主要为两家联邦房贷公司章程规定不涉足的所谓“非机构”房贷支持证券(MBS)。上述高风险的非机构类MBS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基本停滞。一年多来,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联邦房贷公司凭借着其特殊的身份,通过发行机构MBS等,几乎承担了目前整个美国住房贷款融资市场的流通功能。任何一家陷入危机,对美国的住房市场、金融市场与整体经济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而由于问题已经暴露,即使最后这两家机构安然渡过危机,履行此前债券的还款承诺,下一阶段也会因其他资金主体对“两房”融资的慎重,而使得整个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融通变得异常困难,美国房价下跌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私人投资者已经逃离债市,各国央行还在支撑着美国债券市场,但它们撤离的时候也已到来。中国应该抢占先机,先走一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