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亿城市居民路线图
华强森 吕万财经网
中国可采用更集中高效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鼓励能源、水和土地等要素的高效利用
目前,大批中国人口涌入城市,规模可谓前所未有。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已有超过1亿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地区。而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未来20年间,更将有多达2.4亿的人口移入城市。这就意味着,到2025年,约有10亿人(占中国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二)将居住在城市,对土地、国有资源、城市金融和社会结构的压力日益增大。
这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能否成功应对,将决定中国未来数十年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根据麦肯锡的相关预测,到2025年,城市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的比率将从2005年的75%跃升到90%。因此,释放城市的这部分潜能以创造财富,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具有重要作用。
反观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布局仍相对较为分散,数百个城市平行发展,互相争夺投资和其他资源。这种模式相对而言效率低下,而且对城市自身的土地和空间发展、资源和污染、技能和就业,以及服务成本提高带来的资金需求等方面形成了巨大压力。例如,城市化完成后,中国的能源和水资源需求量与目前相比将翻倍。未来15年内,中国的水污染将可能恶化5倍,并造成占目前可耕农田15%的面积损失。
针对于此,我们认为,中国可采用更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效利用经济发展机遇,并减缓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在政策上,政府可授予更多巨型城市直辖市资格,从而为它们制定自身发展政策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或者鼓励和引导某些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合并成一个都市圈,接受同一个行政区划管辖。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我们认为可有两种:一是推动15个超级城市的形成,使城市平均人口超过2500万;二是发展11个“城市群”,令每个“城市群”的人口在6000万以上。
在此模式下,中央政府拥有众多可供调配的政策杠杆。可通过加强对城市获取土地新限制措施的执行力度,将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大城市,给予大城市市长更多自治权。
我们预测,由于规模效应,集中发展模式可将能源使用效率提高20%,耕地损失降至7%左右。上述两种实现方式中任何一种,都将使中国2025年的人均GDP比按照目前趋势发展高20%。同时,大型城市能吸引大量投资和众多人才,为中国提升价值链提供了有利机遇。
当然,无论城市的形态如何,都可以鼓励当地政府采取“高效城市化”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从片面追求GDP增长方式,向以效率为基础的城市化方式转变,鼓励能源、水和土地等基础要素的高效利用。我们预测,到2025年,实现协调一致的“高效城市化”项目将使政府开销每年减少1.5万亿元——相当于预期GDP的2.5%。这笔节省的开销可以抵消新城市移民需要的社会服务的巨大开支。
依据“高效城市化”方针,市长们需要考虑一系列首要的事项,从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到资源需求管理与人才政策等等。这里,我们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是在发展城市交通系统方面,应优先考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计划。比起分别规划公共汽车路线、道路、分区和间隔密度,城市可以将这些内容归拢在一个统一的大众交通体系的发展计划中,从而使交通流量和公共交通实现高效性。
同时,城市还可以围绕这些节点,通过在单一区域内提供住房、购物、工作和娱乐的方式,使区域达到一定密度,如位于日本东京的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更好地实现自给自足。经证实,这类项目在减少交通工具行驶里程、实现城市密度效率方面,已成为最成功的做法。同时,诸如此类的城市规划,也深受现代化城市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普遍欢迎。
另一方面,是城市公共部门效率的提高。经研究,提高中国公共服务部门和行政管理的效率,可实现的资金节约额最多可达GDP的1.6%,进而减轻未来公共融资的压力。
以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效率为例。短期内,城市可采取一些具体举措,包括提高基本保健(目前达到50%)利用率,从而减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压力;重新设计医院的激励机制;将就医等待时间缩短20%(即达到国际标准);增强疾病预防力度,从而大大节约开支,等等。目前,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医疗保健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预计到2025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可以占到整个公共融资增长的20%。
综上所述,当务之急是,将重点从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转移到强调“高效城市化”上。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其日益增加的财力投入到具有远见卓识的政策中,创造中国政府所期待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
作者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为麦肯锡上海分公司的董事;吕万(Janamitra Devan)为麦肯锡公司经济研究部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