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剑的柏林

拿自己名字放在文章题目中,想来应该算是个相当自负的行为,骄傲如我者,以前也只这么干过一次:夏威夷的游记和指南,是因为我在那里住过不短的时间,自信会写出比一般旅游者更详细的资讯。而柏林是出于不一样的原因:我本来就以写军事史为主,数十万字的二战文章,十几万字的三百年欧洲名将系列,泰半都与德意志有关。柏林城,从小就成了心目中一座传奇的帝国之都。我还是有点“哈德”的。

在网上写军事和历史类的作者里面,我旅行得最多;在旅游版面写游记的作者里面,我军事史最熟,加之这次到访又适逢圣诞新年节日,相信由我来写柏林,会比较不同吧。

1. 实用攻略信息

(1)交通:柏林三个机场,著名的坦贝尔霍夫机场Tempelhof就在市中心区域,但是现在很少用了,因为城里高楼林立,起降飞机有一定危险性。大多数飞机起降市区西北的Tegel机场,我在机场就买了72小时柏林欢迎卡(注意,72小时和三天不同,如果你下午到达柏林的话,不用担心浪费其中的一天),这是公交通票,外加在柏林墙查理检查站Charlie checkpoint,夏洛腾宫Charlottenburg和柏林教堂Berlin Dom门票有折扣。当时 (2007年底)的价格,ABC三区3天是24欧元,AB两区21欧元。如果只想买公交通票的话,3天AB两区的公交通票是18.5欧元。柏林是个铺得很开的城市,如果你要去德国空军博物馆,或者波茨坦的宫殿,那么需要ABC三区,否则两区绰绰有余。

Tegel机场没有地铁,拿着这张Berlin Welcome Card通票,我在候机楼外直接坐X9公共汽车进城。X9 在路上停雅各布皇帝广场站Jakob Kaiser Platz,这里下车可以换乘环线S bahn。 X9继续向市里开,终点站在交通枢纽动物园站Zoologischer Garden,这里可以换乘无数的公共汽车,S bahn,U bahn去任何地方。

柏林长途火车站的总枢纽在国会大厦一河之隔的Lehrter Hauptbahnhof站,那是一栋现代派玻璃建筑,洁净而高效,站内有餐馆,邮局,超市,淋浴,存包等等所有服务,地铁S bahn和U bahn都在同一建筑里面。存行李的locker 每24小时4欧元,可以把行李往里面一锁就去玩,这里离开勃兰登堡门等主要景点都在二到四站之内。

在博物馆岛上的任何一个博物馆,可以买国家博物馆通票,15欧元3天有效,因为你至少要去柏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和古典博物馆 Alte Museum,还有很多其他国家博物馆,通票比较合算。当然,这里我不谈任何学生或青年折扣。 另外,博物馆岛上的各个国家博物馆周四夜里开到10点,而且从晚上6点之后免费。如果你持museum pass,可以领取免费的audio guide,如果仅仅是去博物馆看一眼,不需要买票。

(2)住宿:我这次住在Stadt Inn(City inn),这是家开在居民楼里的家庭经营的小旅馆,主人住在同一栋楼上的单元。因为是新的,很干净,单人房间比较宽敞,有自己的卫生间淋浴,洁具很新也很干净。当时我的单间带卫浴每天才22欧元。它在城南,环线地铁Schoneberg站向北500米,Haupt街和Dominicus街两条主干道交口的居民楼里。从Schoneberg站,可以坐环城线S bahn,也可以坐S1 线向北直接去市中心,3站到波茨坦广场,再一站到勃兰登堡门的菩提树下大道站Unter Den Linden。这大概是我今年欧洲旅行住的最物超所值的旅馆了,个人非常推荐。地址在Hauptstrasse 113,email cityinn@ibase24.de 。缺点在于,这里是居民区而不是旅游区,从地铁站到旅馆之间这500米,虽然Haupt街是条很宽的主干道,天黑以后还是有点僻静。

(3)路线安排:柏林应该不算一个旅游城市,绝大多数旅游者只是游览从勃兰登堡门到博物馆岛的这条菩提树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我这次玩柏林的顺序,是从外到内,反其道行之,先扫清外围,再集中游览内核,目的在于一网打尽。我把郊外最远的空军博物馆Luftwaffe museum,和波茨坦宫殿两地,分别放在前两天,再加上市中心那些可以很晚或很早去参观的景点,比如波茨坦广场逛街吃东西可以比较晚,查理检查站开到晚上10点,博物馆岛在每周四也开放到10点,国会大厦玻璃穹顶则早上8点就开,这些都可以安排在去波茨坦或Luftwaffe博物馆同一天清晨或晚上。第三天集中玩最容易的市中心剩下的景点。

第一天12月25日圣诞节:到达柏林,入住旅馆,下午4点钟去勃兰登堡门拍夜景(柏林4点半天就黑了),索尼中心逛街吃喝

第二天12月26日:清晨8点在勃兰登堡门拍朝阳,登国会大厦玻璃穹顶,之后去西郊外的空军博物馆Luftwaffe,回程顺便参观城西的夏洛腾宫Charlottenburg,黄昏4点多到达东郊的德军投降签字仪式纪念馆。夜里去柏林墙Charlie checkpoint,因为它开到晚上10点。参观完以后,在Kudamm商业街附近的德皇威廉教堂废墟前的广场逛圣诞市场。

第三天12月27日:清早6点半去东郊Tremptower的苏军纪念碑,因为这里不售票不关门,所以可以早去,上午去波茨坦游览宫殿。下午3到4点之间回城,今天博物馆岛开放到夜里10点,所以利用下午晚上时间参观各个博物馆,人还比白天少。

第四天12月28日:早上退房,把行李锁在火车站,只坐一站地铁就可以到达Tier garden中心的凯旋柱附近,从这里走东西主干道,经勃兰登堡门向东,菩提树下大道,过博物馆岛,登柏林教堂的圆顶,一路步行到尽头的亚历山大电视塔。再坐车去盖世太保总部遗址和犹太人博物馆。这一天全在市内。傍晚坐火车离开柏林去德累斯顿。

柏林的象征是熊,这是一只站在菩提树下大道上的柏林熊




2. 圣诞柏林

在圣诞节期间去欧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欧洲的节庆气氛比美国浓,Rick Steves专门有一本旅游手册就叫“欧洲圣诞节”。我在飞机上度过圣诞前夜,到达柏林的时候正好是圣诞那天。下午入住旅馆,放下行李,晚上来到柏林最热闹的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

这是索尼中心那个著名的大天棚。



难得在欧美国家看到这么多人,真是热闹啊。柏林几乎各个广场都有圣诞集市,搭起漂亮的小木屋,卖各种特色小吃,旅游纪念品。逛圣诞集市最好的一点,在于你可以随意地吃遍当地各种小吃,很多东西是你平常在餐馆面对着菜单都不知道该怎么点的,在小摊上则是合盘托出,“所见即所得”。波茨坦广场这边,作为最著名的休闲场所,除了吃的以外,自然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这是人们在玩冰壶。



波茨坦广场上用乐高积木搭起来的圣诞老人



乐高积木搭的圣诞树倒映在喷泉水面上



其实我前一天夜里在飞机上不太舒服,一是送饮料和进餐的时候,三次我都要了不同的酒精饮料,一会儿威士忌,一会儿白兰地,一会儿雪利酒,没想到空中小姐慷慨得很,每次都给我双份, 可能在短时间内酒喝得比较快;二是飞机有些颠簸,而我本来就容易晕车晕船;所以那夜过的不太好受,所幸没有呕吐,不过晕机的后果,是第二天整天就没有胃口再吃东西,直到夜里,在索尼中心的各个小吃摊头补齐了。

在圣诞市场我还是改不了好酒的本性,圣诞节的Gluewine是我喜欢的饮料,这在欧洲,起码是德语区,到处都是,而美国没有:热气腾腾的红葡萄酒,加了肉豆蔻之类香料,放在瓷杯子里(记住,一定要瓷的mug,塑料快餐杯不正宗的),在寒冷的冬天双手捧着,边暖手边喝, 连心里都是暖暖的。

规模更大的一个小吃市场,在德意志教堂门口的广场上。德意志教堂本身里面没有什么好看的,甚至不是真正做礼拜的教堂,内部只有德国政治制度和民主进程的图片展览。可是室外的圣诞市场,有很多好吃的东西,那里都是白帐篷顶的小木屋,帐篷顶上饰以伯利恒之星,有点象慕尼黑啤酒节的架势,也有啤酒屋。我在这里除了喝啤酒吃巨型Pretzel之外,还买了糖炒栗子边逛边吃。我在天津长大,那里街上每年冬天都有店家当街架起大锅边做边卖糖炒栗子,而且还是良乡栗子。后来在美国这么多年,很少见到卖糖炒栗子的,这次在德国看见,还真有点亲切感,不过比国内可是贵得太多了:2.2欧元100克。德国卖栗子的小贩也讲究:每个栗子壳都从中间开好缝,卖的时候给你两个连在一起的纸筒,一边装栗子,另一边是空的,盛吃下来的壳,这样你不会随地乱丢果壳,真是环保。

德意志教堂市场



我在柏林的三天半时间,基本都没有去餐馆,在各个圣诞市场上闲逛乱吃,就解决了。有些时候吃的东西比较大路,象啤酒,pretzel,热狗,crepe之类,更多的时候喜欢尝试些别处难得一见的吃食,比如在夏洛腾宫前的广场上,看到有大铁炉子现烤的饺子,有各种各样的馅,我就买了个鸡肉咖喱的饺子,边走边吃,渴了就在下一处市场买份Gluewine热红酒喝。其实我也不知道那该叫饺子还是叫pie,既然是烤的应该叫pie吧,但外形实在象巨型的饺子。

还有一种一米长的香肠。德国香肠不稀奇,各种各样的香肠都有,可是香肠如果有一米长,举在手里边走边吃,是不是显得特饕餮?吃了加apple sauce的油炸土豆饼,味道很好,苹果酱很清爽。还有一种东西好像叫champignon,应该是法文吧,是炒的红烧蘑菇加大蒜酱(幸好我是一个人出门玩);另有一种绿绿的菜酱,加一根香肠,味道象煮梅干菜,不过我估计德国没有梅干菜,可能是卷心菜叶做的,我忘了名字,一开始吃的时候感觉味道很好,可是实在太咸了。我呢,我自己喜欢甜食,这一路经常抵挡不住诱惑,买些巧克力裹的大葡萄串,香蕉串,看起来象冰糖葫芦,所不同的只是用巧克力代替了冰糖。还有各种waffe,顶戴草莓酱,香草酱,巧克力酱,发泡奶油等等甜品。这东西我后来在比利时也没少吃。

都说“牙尖嘴利”,口才厉害不厉害咱不知道,我的sweet teeth还真是满尖的,起码这么爱吃甜食,从来都没有蛀牙,实在不容易。

这是我在另一处圣诞市场,动物园附近的德皇威廉纪念教堂旁边。刚吃饱了,所以显得情绪比较好,红光满面的。



3. 辉煌宫殿

柏林有两处主要的宫殿,分别是市内西边的夏洛腾宫Schalottenburg,和西南郊的波茨坦桑苏西宫Sanssouci。可惜两处室内都禁止照相,所以我只有室外的照片。

我在夏洛腾宫



夏洛腾宫坐地铁U2线到苏菲•夏洛腾广场站下车Sophie Charlotten Platz,向西走200米。这是1699年最后一任勃兰登堡选帝侯,和第一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妻子,第一位普鲁士王后夏洛腾名字命名的宫殿。

柏林西南郊外的波茨坦,有大片宫殿和花园,当年由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开始修建,后来二次大战德国投降之后,英美苏三大国首脑在这里开会,发布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的交通还算方便,从市内坐S 1 线到头就是波茨坦火车站,站前再坐695路公共汽车。可是整个宫殿体系尺度太大,内部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太长,从桑苏西夏宫到新宫,一条花园大道长1.5公里。我那天清晨去东郊的Treptower公园苏军纪念碑走错了,已经走了足有3,4公里冤枉路,然后在波茨坦王宫里面这3公里又走得很急,夜里再去参观博物馆又是个需要体力的任务,那天真的是暴走一族,减肥效果极为明显。

桑苏西的中心是夏宫,腓特烈大帝建造的整个波茨坦palace complex第一处宫殿。当时腓特烈只想要一处坐落在花园里面,避开国事纷扰的隐居地,所以给宫殿取名Sanssousi,是法文“无忧宫”。这宫殿很小,只是一字排开的平房,10个主要房间而已。完全是腓特烈本人设计的,这有流传到今天的陛下御笔草图为证。可是腓特烈毕竟不是专业设计师,在设计问题上他跟主持工程的建筑师发生岐见:建筑师想要再建一个半地下层,把主楼层托起来,而腓特烈坚持己见,甚至解雇了建筑师。结果呢,因为宫殿坐落在高地上,主楼层不够高,使得台地遮挡了一部分从窗户看低处花园的视线,而且宫殿直接坐落在地面上,有潮湿的问题。

腓特烈大帝不仅是军事政治上的奇才,而且颇有艺术细胞,他喜欢在夏天引退到这里来,画画吹长笛。这座宫殿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装饰繁复,壁画和雕塑的主题,用轻松享乐的场景,代替了巴洛克风格的英雄主义史诗。腓特烈死后也安葬在无忧宫。

这是我在桑苏西夏宫门前。



夏宫只能定点参观,买票的时候会指定一个时间,一批批地跟导游进入,进门的时候会发给你多种语言的自动语音解说,还要套上软拖鞋,以免磨损大理石地面。

我在冬天去波茨坦,所以花园和喷泉肯定没有什么可看的。从夏宫狂奔3里路,到另一处宫殿新宫Neues Palais。腓特烈在“七年战争”之后大难不死,开始修建新宫,这座巴罗克式的宫殿造得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和夏宫形成鲜明对比。其实腓特烈本人根本很少使用新宫,他公开承认,这座宫殿就是用来炫耀给各国使节看,普鲁士经过7年战争的浩劫,仍然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搞这样的工程。基本上新宫就是腓特烈大帝的“面子工程”。

新宫里面最有特色的是一个Grotto Hall,全部用海贝装饰,地面上也用大理石拼出各种海洋动物的图案。腓特烈大帝之后,历代普鲁士国王还用水晶,宝石等各种矿物来装饰这个大厅,使得它更见富贵逼人。这个贝壳厅,在欧洲的著名宫殿里应该算独一无二了。

新宫也要分批跟导游参观,可是只有德语导游解说,如果不讲德语的话,他会发给你英文的解说词,可以边走边对照着看。

新宫



在夏宫和新宫之间的大片花园里面,星星点点坐落着其他王宫建筑。这是画廊picture gallery旁边的风车,风车前面那个古装的人吹的乐器是长笛,这是有道理的:腓特烈大帝本人是个不错的长笛演奏家,还创作过多首长笛协奏曲。



这是花园里的“中国茶室”,怎么样,看起来一点也不象中国的吧?



其实这跟现在美国中餐馆里那些签语饼 fortune cookie,什锦素菜chop soy 一样,都是骗骗老外的“中国货”。具体地说,18世纪在欧洲宫廷有阵中国热,其实是把中国建筑和装饰里的一些元素,掺杂到当时流行的洛可可建筑风格里面,说是“中国风”,其实主体还是洛可可。欧洲很多宫廷里面,把小瓷瓶子放满大厅墙壁各处作为装饰,也是那时候的“中国元素”。

4. 战争遗迹

说起柏林,令人不得不想到第三帝国。我是战争史的爱好者,在柏林自然要注意很多二次大战和纳粹德国留下来的遗迹。事实上,我在柏林第一个完整的白天(26日),一清早就去了郊外的德国空军博物馆。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战时著名的德国飞机。这个地方离开市区很远,原本是德国空军战争学院驻地,著名的训练机场。周一关闭,其他时间9点到5点免费开放。最好是自己开车去,有免费停车场。如果象我一样坐公交,就从地铁U7 或者S5,S75到终点站施潘道Spandau,再在站前换乘135路公共汽车,在荒郊野外的Seekosso站下车,穿过马路,走很远穿过一片居民区,才能走到。可是等我走到那里一看:空军博物馆从12月22日到新年关闭!我事先就害怕白跑一趟,一直在查他们的官方网页,可是这次关闭在网页上完全没有通知。只好在铁丝网外面远远地拍两张飞机的照片,废然而回。就算给下次来柏林,找个借口吧。

路上经过施潘道,Spandau,可能大家会联想到施潘道监狱能不能去看呢?我也是久仰大名,事先在网上查过:施潘道监狱是战后专门关押纳粹战犯的地方,曾经长期在这里坐牢的战犯包括,第一任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第二任海军司令和德国元首邓尼茨元帅,希特勒青年团首领席拉赫,军工部长施佩勒,首任外长牛赖特。最后一名重量级战犯,纳粹副元首鲁道夫•赫斯,被判处无期徒刑,1987年病死于这所监狱。此后,为了防止新纳粹把这里变成一个纪念性的圣地,德国政府炸毁了施潘道监狱。所以现在连遗迹都没有留下。

同样命运的,还有希特勒的帝国总理府。它就在勃兰登堡门南边的威廉皇帝大道上,看看这张照片,就是一片普通的居民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吧?其实这片住宅楼就坐落在原先的帝国总理府旧址。战后为了“去纳粹化”,原先的遗迹被彻底拆除,重新建造了这片住宅区。



总理府还有规模庞大的地堡,希特勒的总部就在地下,他自杀于此。战后虽然被炸毁而且遭到废弃,可是这样庞大的地下建筑体系,不可能完全毁得一点不剩下,现在还有一些私人旅游公司,offer希特勒地堡游,可以看到地堡的一部分遗迹。我自己喜欢军事,可我不同情纳粹,在柏林的时间又太紧,根本不想浪费在看地下遗迹上面,所以这次没有专门去看。美国的旅游频道播放过总理府地堡的专题片。随着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战争的记忆逐渐淡忘,我想,希特勒地堡被整修一下,单纯作为旅游点向游客开放赚钱,恐怕也是早晚的事情。

第三个遗迹是一片白地,只有地图上一个叫做“topology of terror”的地名。我自己也是在市内随便转的时候偶然发现的。那是我在柏林的最后一天下午,基本景点都已经玩得差不多了,想起去这个topology of terror看看,究竟是什么名堂。因为地图上是一堵墙,又在著名的柏林墙查理检查站正西一个路口,所以我当时以为是柏林墙遗留下来的一部份。

到那里一看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纳粹最为恐怖的权力机构,党卫队国家保安总局的所在地! 现在这里是一片象建筑工地似的空地,只有沿街有一条沟,下面有些展览图片。



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所有的史书上,都说“阿尔布赖希特亲王大街的盖世太保总部”,可是现在的柏林地图上没有这条街。看了说明我才知道,阿尔布赖希特亲王大街这个名字太过臭名昭著,所以战后改叫Nieder Kirchner街。它就在这条街和威廉大道交口处,向正北两站地铁就是勃兰登堡门,正东一个路口,就是柏林墙查理检查站。

其实与普通人的想象相反,所谓“党卫队”,总体上是个庞杂而效率低下的组织,里面什么人都有,但是党卫队内部有那么几大块机构,那是组织严密的:其中有武装党卫队,在前线作战,就是电影里面的“党卫军”;另一块是警察,也就是说,全德国的警察,都属于党卫队的范畴,当然这一块和普通人想象的党卫队没有什么共同点;再有就是这个国家保安总局:这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恐怖的党卫队。大名鼎鼎的盖世太保(秘密政治警察)头目繆勒,统管纳粹全部间谍工作的国外情报处处长舒伦堡,和统管所有种族清洗屠杀犹太人事务的艾希曼,才只不过是这个保安总局下面的处室头目而已。另外,保安总局还有一个处是总管全德国的刑警重案组侦探的。

这张说明牌上的两张照片,是国家保安总局的前后两任局长:上面是第一任海德里希,1942年在捷克被英国军情五处派特工刺杀;下面是奥地利人卡尔登勃鲁纳,战后纽伦堡审判的时候被绞死。



看过了党卫队的遗迹,自然也要看看犹太人博物馆。这是由 一位美国籍波兰犹太裔建筑师 设计的现代派建筑,落成于2001年,它的外形破碎而压抑,整个外壳电镀一层锌,随着岁月流逝,锌渐渐氧化会变成暗蓝色。



因为我写二次大战的文章时候喜欢写德军,所以偶尔会有人骂我同情纳粹。其实这太幼稚了,我只是喜欢德军将领的战争艺术,意识形态上,不但对纳粹不感冒,其实反而比较喜欢犹太人,尤其对战后以色列国家以斗争求生存的顽强精神,颇为欣赏。犹太人是个非常有智慧的民族,为世界贡献了象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而且起码就在美国的犹太人而言,和我们中国人有非常相似的传统美德。我本不相信民族有优劣之分,可是如果民族真有优劣的话,我想犹太人怎么也得算优等民族吧?为什么希特勒要迫害犹太人呢?

其实,根本不是希特勒发明的反犹。欧洲的反犹主义其来有自,希特勒是把它推到了种族清洗的极致(你去看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就知道了,莎翁也是个反犹主义者呢)。简单地说,这里有宗教,民族,经济几方面原因:宗教上,犹太教是最早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源头,圣经旧约就是犹太教经典。救世主弥赛亚Messiah的传说就源于犹太教。因为我自己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教的信徒,如果让我从世俗的历史学角度来说,不把耶稣基督当作神的话,那么他本人就是犹太人,而且是个宗教改革者,不见容于犹太上层社会,被处死了。基督教认为耶稣基督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主,而犹太人处死了基督,犹太教则不认为基督是救主,还在等着他们的救世主降临。这是欧洲基督教国家迫害犹太人的宗教渊源。在民族习惯上,自从犹太人被古罗马帝国赶出耶路撒冷之后,他们流浪于世界各地,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被当地人同化,就要保留很多自己的风俗习惯。打个比方,班级里朋友最多的,总是能和大家玩到一起的,随和的同学,如果一个同学太自我,行为太怪异,那有谁喜欢他呢?在经济上,中世纪欧洲人认为放贷款,从事银行业务是不道德的,无论圣经还是古兰经,都不允许从事贷款牟利。既然基督徒不能从事金融业务,而各国国王和贵族无论为了打仗还是享受,都需要借钱,那么犹太人就填补这个空缺了。偏偏银行业又是个特别来钱的行业。你想,如果一个人又有钱,又被大家所憎恨,没什么人支持他,还不享受法律保护,你不抢他抢谁啊?所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是也。

柏林城中最显眼的战争遗迹,很可能是德皇威廉纪念教堂了,它的位置得天独厚,坐落在动物园公交枢纽,和Kudamm商业街之间,又是这么显眼的一个高耸的废墟,你想错过也难哪。

德皇威廉纪念教堂



这座教堂历史不长,始建于1870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威廉一世皇帝登基纪念。二战期间盟军反复轰炸柏林,全城一片废墟,这个教堂只剩下一座钟楼没塌,还缺了顶尖。战后德国政府决定不修复这座教堂,保留废墟原样作为战争的纪念。旁边的现代建筑,我以前看照片,一直以为是座办公楼,其实到了那里才发现,那是纪念教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座钟楼,和哥特式的旧钟楼形成对比,一残一新,颇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义。

教堂的礼拜堂也是战后新建的现代派建筑,没有什么可看,旧教堂有历史陈列,天顶还有当年遗留下来的金碧辉煌的马赛克装饰顶画,非常漂亮。

这是天花板上残存的德皇登基马赛克画



陈列箱里中间那枚,是德皇佩戴的蓝色马克斯勋章。一次大战期间,德国最高战争勋章就是蓝色马克斯,二战期间,德国最高战争勋章是“带钻石,双剑,像树叶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橡树叶还分金银,金的只给了空军的鲁德尔上校一枚,银的共有26名军官获得)。那么在两次大战期间,都获得过德国最高战争勋章的,唯有隆美尔元帅和舍尔纳元帅两人。



二战末尾,苏军攻克柏林,之后盟国占领柏林多年,自然留下不止一处纪念碑。我这次专门去看了三个地方:两处苏军纪念碑,和二战德国投降签字仪式纪念馆。

德国投降博物馆在原先的东柏林,坐S3线到Karlshorst站下车,沿大道向正北走大约500米,右拐上一条卵石铺路的小街Rheinstein莱茵斯坦街,一直走到头就是。这里不收门票。但是没有任何英文解说,所有说明牌都是德文和俄文对照。

这是德国投降博物馆门前



这个地方坐落于一片幽静的高尚住宅区当中,原来是德国军官俱乐部,柏林解放前后,这栋建筑是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元帅手下,第13突击集团军司令别尔扎林上将的集团军司令部。因为别尔扎林被任命为柏林卫戍司令,这里就成了柏林卫戍司令部,因此德国投降正式签字仪式会在这里举行。

这是当年的签字大厅,因为室内灯光很暗,又不允许闪光灯,我不带三脚架,只好把相机架在一把椅子背上拍照,所以视点比较低。



这是朱可夫的元帅服,灯光太暗曝光时间过长,我拍模糊了。注意元帅服胸前最上排的4枚金星:朱可夫独一无二地4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朱可夫在战后出任苏军驻德占领军司令。



其实除了朱可夫,还有一位四次苏联英雄金星获得者——热爱荣誉的勃列日涅夫同志。不过总书记同志的四次苏联英雄,全都是他自己授予自己的。

柏林战役担任助攻方向,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元帅的军装。他在战后出任驻奥地利苏军司令。



苏军的柏林战役纪念碑有两处。普通游客一般能看到的,是在勃兰登堡门背后不远,沿着6月17日大道的那个。它由德国总理府废墟上的大理石建造,纪念碑两侧有T-34坦克和152毫米加农炮。



这个苏军纪念碑落成于1945年,后来德国分裂,柏林也分为东西,它位于战后的西柏林,所以苏联人1949年又在东柏林建造了另一处柏林战役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此处比较偏远,我27日清晨专门起个大早,坐环线S bahn到Treptower Park站,然后沿大道向城外步行才能到。

那天我功课还是事先做得很到位,路是没有找错,可是走过了入口还不知道,一个劲往前走,清早路上没有行人,也没法问路,等到发现公园已经到头,都快走到科佩尼克城了,于是再折返跑,纪念碑也是5千名苏军阵亡将士的墓园,所以里面的尺度也很大。

没办法,清晨郊外的空气真正好,就权当早锻炼了吧。

苏军纪念碑由两个持冲锋枪的苏军战士跪像作为入口,他们背后的旗帜雕塑,用帝国总理府的大理石建造。那天早晨阴天有雾,远处晨雾中模模糊糊的,就是纪念碑主体。在入口和纪念碑之间,左右各有8幅巨型石雕,代表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当时还是16个共和国,其中一个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在50年代撤销,最后剩下15个)



这是纪念碑上的雕塑:苏军战士一手持长剑,一手抱着战争孤儿。雕塑脚下的碑座里面有个原形石室,里面有马赛克壁画。当时清晨无人站岗,所以大门紧锁。



提到柏林的战争遗迹,不能不提著名的柏林墙。虽然不是二次大战的遗物,却是冷战最著名的象征。美国的总统们喜欢在这儿发表点豪言壮语什么的,总能抢到好多新闻媒体的镜头,象肯尼迪的 “我是柏林人 Ich bin ein Berliner。”,里根总统的“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之类。

现在看来,东德和苏联推行的那套治理模式,确实是反动多过进步的一面:否则为什么从来都是人们由柏林墙的东边向西边叛逃,从来没有人从西柏林试图偷渡东柏林呢?柏林墙建成以来,很多人试图以各种各样的办法越过它,有些人成功了,更多的人被射杀在墙前。柏林墙的倒塌,成为冷战结束,苏东模式彻底解体最鲜明的政治象征符号。

当年美国和苏联控制区之间的查理检查站,现在是最负盛名的柏林墙旅游景点,它在地铁科赫街站Kochstrasse,夜里开放到10点钟,所以可以在其他景点关门之后再来。这里凭柏林欢迎卡,门票打折。



在这里有个博物馆Mauer Museum,展出柏林墙历史上各种各样越过柏林墙投奔自由的方法和用具,有些办法简直匪夷所思,比如有人试图从墙边高楼顶上,坐自制滑翔伞或者热气球飞过去,而且居然成功了。可惜博物馆内部不让拍照片。

5. 中心景点

柏林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讲,就意味着波茨坦广场,Kudamm街,和一条菩提树下大道。那么我们就来沿着这条大道,由西向东游历轴线上那些最著名的柏林景点吧。

我在柏林的最后一天,早上8点把行李存到火车站,然后坐一站地铁,到达Tiergarten公园中心的Siegesaeule,凯旋柱



这根凯旋柱位于公园中心点,几条大道交汇的路口。顶上是镀金的胜利女神像,早晨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在霞光中熠熠生辉。它是为了纪念普法战争胜利,德意志最终统一而建立。在凯旋柱周围的公园里,还有德皇威廉一世,铁血首相俾斯麦,陆军部长隆,总参谋长毛奇的雕像。这是德军名将毛奇元帅,德国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我以前在网上专门写过他的4万字传记。



从凯旋柱沿东西主轴线大道向东走,就到勃兰登堡门。这条轴线在公园里面叫做6月17日大道,过了勃兰登堡门,就叫菩提树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我去的那天,柏林正在为新年狂欢做准备,整条6月17日大道不让车辆通过,很多工人在道路两边搭建临时木屋和帐篷,街上没有车,我就可以在这条大道当中大摇大摆地走。

在到达勃兰登堡门之前,左手路边会经过苏军纪念碑,前面提到过。而勃兰登堡门以北,是联邦议会大厦Bundestag。当年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著名的国会纵火案,就是在这里。当时希特勒栽赃给德国共产党,以此为借口取缔了国内最大的反对党,实施独裁。不过凭借目前的史料,实事求是地研究,我们没有证据就说是纳粹自己故意纵火,然后栽赃给德国共产党。这跟我们以前正统教科书上所说的不同。严谨地讲,现在只能这么说:国会失火案,真凶不明,却发生在对希特勒最有利的时候,而希特勒无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个机会。这就象今天我们不能说,偷袭珍珠港是罗斯福或者丘吉尔故意策划,让日本人偷袭成功,以使美国参战一样,尽管珍珠港事件的确是发生在最有利于罗斯福的时候,而罗斯福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个机会。

国会大厦



国会纵火案的时候,国会大厦的穹顶受到损害,但是没有坍塌。后来1945年柏林战役,整个建筑受到严重毁坏,中央大拱顶坍塌。后来德国政府征集修复方案,经过全民投票,结果建造了一个玻璃大圆顶。它现在是柏林最有名的景观之一,免费向公众开放,而且早上8点就开了,我建议可以在清晨去参观,之后白天还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其他地方。

这是玻璃大圆顶内部



柏林的地标建筑,勃兰登堡门夜景。



勃兰登堡门最初是柏林旧城的城门,六对十二根多里克式石柱支撑Doric,仿效雅典卫城入口处Propylaea的古典样式。我对勃兰登堡凯旋门闻名已久,3天内去了两次,第二次在清晨7点半左右,初升的朝阳刚好照在门上的青铜雕塑。当时是圣诞期间,所以门前广场有颗巨型圣诞树。




这尊雕塑是胜利女神Nike驾驶四马战车凯旋归来。1945年柏林战役的时候,这尊雕塑被炮火毁坏,原本以为象这样的艺术品很难原样重建了,可是战后奇迹般地发现了当年铸造这尊雕塑的模子,于是胜利女神再次骄傲地驾驶战车,出现在勃兰登堡门顶。



由勃兰登堡门向东继续前行,是菩提树下大道,大道中间有腓特烈大帝骑像,两边很多纪念性建筑,相当于北京的长安街,或者华盛顿的national mall。这包括国家图书馆,歌剧院,著名的洪堡大学。

这是大道北侧的德意志历史博物馆,主馆为巴罗克式建筑。



历史博物馆背后的新楼,那个螺旋形玻璃塔,是贝聿铭的作品。他大概很喜欢在古典建筑的旁边,搞些玻璃的几何形状,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华盛顿国家画廊东厢,都是如此。一开始人们可能看不惯,看多了现在变成了杰作。



德意志历史博物馆濒临施普雷河Spree,河中心的博物馆岛,集中了柏林最好的国家博物馆,还有柏林教堂Berliner Dom。这是菩提树下大道的东端尽头。博物馆我将在下节集中再写,柏林教堂是非常漂亮的巴罗克式建筑,内部装饰豪华,一直以来也是普鲁士-德意志的国家教堂。地下的墓室,停放着普鲁士王室霍亨索伦家族历代棺材,我对普鲁士-德意志历史很熟,专门去看过那些棺材,看来都很朴素,比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家族棺材低调很多。但是腓特烈大帝不在这里。他埋在波茨坦。

柏林教堂夜景



柏林教堂的大绿拱顶可以爬上去,到圆拱的基座,因为这里的楼梯分为很多段,每一段都很短,让人有个盼头,所以并不觉得累。柏林教堂顶端是俯瞰博物馆岛,施普雷河,菩提树下大道的好地方,但却不是附近的最高点。最高点在沿大道过河继续向东,不远处的亚历山大广场,亚历山大电视塔顶,是整个柏林的制高点。但是我那天看到排队等电梯登塔的人很多,没有耐心去登顶这么一座现代建筑,于是没有上塔。

6. 博物馆

柏林的博物馆是世界第一流的,尤其是古希腊古埃及方面的考古。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的考古专家足迹遍及近东各地。现代考古学之父,业余人士施利曼,就是德国人。他当年发掘了土耳其境内的特洛伊古城,还发掘了希腊的迈锡尼古城。当然,施利曼挖出来的宝物,现在多数躺在希腊或者土耳其的博物馆里面(就连施里曼本人,也埋在雅典第一公墓)。

柏林的各个国家博物馆,每周四夜里开放到10点,而且从晚上6点开始免费。如果你买了museum pass,也不会浪费,因为可以凭通票领取免费的audio guide。

如果你在柏林只有时间去一个博物馆,那么我认为你一定不能错过柏加蒙Pergamon。柏加蒙是今天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地中海沿岸的一个希腊化古国,距离特洛伊和以佛所Ephesus不远,都在今天土耳其伊兹密尔市Izmire附近,古代这些城邦,都是希腊文化圈的一部分。我在罗马英雄传系列的苏拉那一篇,还提到过柏加蒙王国的终结:公元前133年,它的末代国王阿塔卢斯没有后嗣,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内战,遗言把整个王国,馈赠给“罗马人民”,柏加蒙王国的巨额财富,使得罗马保民官格拉古得以发动反贵族的改革,由此开始了此后一百年的罗马内战和动荡,直至共和国的覆亡和罗马帝国的兴起。

德国考古队的专家们,在19世纪发掘了柏加蒙的希腊神庙祭坛,之后把整个祭坛原封搬来柏林,专门建造了这座柏加蒙博物馆安放。这个博物馆的收藏,就其完整程度和艺术价值来说,恐怕也只有伦敦大英博物馆里面的雅典卫城额尔金浮雕,堪与媲美。

这是柏加蒙神庙祭坛的全景,网上的图片。



祭坛上的浮雕带,描绘了奥林匹斯诸神与巨人的战斗。按照希腊神话,宙斯领头的这些奥林匹斯诸神,包括海神波塞冬,美神阿芙洛蒂特,战神阿里斯,智慧女神兼女战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月亮女神兼女战神阿忒弥斯等等,历经两次战役,才奠定了神界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一次是夺权,对手是宙斯父亲Cronus率领的提坦(Titan)们,提坦经常被译为巨人,可是提坦跟真正的巨人Giants不同,要高一级别,这次战役如果提坦们胜了的话,统治天界的诸神就是他们了。有因为第二次战役是跟巨人Giants打的,为了区别开来,我仍然保留提坦的音译。战斗的结果是奥林匹斯诸神大获全胜,从宙斯父亲Cronus手中夺取权力。那个总是被画在每幅地图上的阿特拉斯Atlas,就是被罚做苦工扛着地球的一个提坦。

第二次战役是与巨人Giants的权力保卫战。宙斯的母亲Ge女神,很快生下来一批巨人,乘奥林匹斯诸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就在这次战斗中,雅典娜诞生了,她是从宙斯的头颅中全副武装蹦出来的。诸神还请来凡间的大英雄赫克里斯助阵,赫克里斯是希腊最著名的英雄,后来的大力神,不过当时还没有成神,还是凡人。

柏加蒙神庙带状浮雕,就是描绘的第二次战役,巨人之战。在这幅图里,刚刚诞生的智慧女神兼女战神雅典娜在作战。



在希腊神话中,雅典娜可能是武力最强的了,比战神阿里斯还能打,看看特洛伊的故事就知道了:阿里斯经常只知道蛮干,脾气暴躁,而雅典娜除了是女战神,还兼智慧女神。

这幅雕塑,描绘的是宙斯大神在作战。注意看人物正面和背面的块块肌肉,那个力度,那个美感。古希腊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已经到达了相当的高度,并被运用于雕塑艺术。欧洲后来整个黑暗时代一千五百年都无法超越,直到文艺复兴才达到这个水平,而世界其它地方直到近代,始终都没有达到。



这个博物馆除了柏加蒙神庙,还有其他古代文明收藏。这是著名的古巴比伦城的伊士塔门,用蓝色琉璃砖装饰,加上狮子浮雕,美轮美奂。这也是整体搬迁来博物馆的。



这是我在伊士塔门的城墙砖前留影。



这是古巴比伦城的巴别塔模型。相信巴别塔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大烂尾楼工程了:上帝惩罚人类想要建造通天塔的野心,一夜之间让工匠突然说起不同的语言,不但塔造成了烂尾工程,而且直接导致我们今天要学英语,考四,六级,考托福雅思GRE,后患无穷啊。



传说归传说,这个塔还真是有原型的,就是古代巴比伦城的一项宏伟工程,可能因为征发了帝国境内各个民族的工人,操不同语言,而工程管理跟不上去,最终不了了之。

除了柏加蒙博物馆,第二个不容错过的博物馆,是Alte Museum,古典文明博物馆,它比柏加蒙的规模小,分两层楼,一楼陈列古希腊罗马雕塑,二楼是古埃及馆,两层楼的audio guide还不一样,如果你租了语音导游机,记得上二楼要换一个。

古典文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内法提提胸像。内法提提Nefertiti,传说中的第十八王朝女法老,古代埃及第一美女。她和丈夫阿门荷太普四世法老一起Amenhtep,把埃及崇拜的神从阿蒙改为阿吞Aten,由底比斯Thebes迁都新城阿玛纳Amarna,新建神庙,法老的名字也改成阿赫那吞Akhenaten,意思是阿吞神所眷顾的。这可以视为世界历史上一神教向多神宗教发起的第一次进攻。而我,则把它称为“古埃及版的文化大革命”。

内法提提的儿子,就是现在博物馆里面大名鼎鼎的图特卡蒙法老Tutankhamun。其实土特卡蒙并没有在位多久就青年夭折。他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他的墓被发掘的时候,没有被盗过,所以出土了特别多的宝藏而已。

大凡一意孤行,搞割裂性的文化革命的人,大致都没有好下场。丈夫阿赫纳吞死后,内法提提可能依靠宠臣摄政,也可能自己改名字当上女法老(埃及法老登基都要改名字,所以至今正史不清楚阿赫纳吞死后的法老,是宠臣夺权呢,还是内法提提本人登基)。她死后没有多久,传统势力复辟成功,把宗教和首都又改了回来,并且刻意从历史上抹去内法提提夫妇的任何痕迹,他们的陵墓和造像被有系统地毁坏。所以这位传说中的埃及第一美女,流传到现今的的完整造像非常稀有。柏林博物馆里保存的这尊堪称最完美。



这是较小的一尊内法提提全身像。看来,尽管内法提提面容娇美,身材确实是不敢恭维啊。可能古埃及人对身材的审美观,和今人大不相同。也可能古埃及的人物全身像比较写实,不修饰身材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普鲁士-德意志简史

普鲁士王国的历史可以说有两个平行的根源: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国,从王室正统来看,正源是勃兰登堡。公园十世纪的时候,勃兰登堡就已经由萨克森的亨利建城,此后在不同的家族之间继承和易手。1417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格蒙德为了感谢战场上的救命之恩,把勃兰登堡男爵领地赐给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由此开始,原先在斯瓦本(Swabia)的霍亨索伦家族拥有勃兰登堡选帝侯地位。
 
与此平行的是普鲁士的历史。其实从法理上说,普鲁士这块地方并不属於德意志诸邦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围,只是后来勃兰登堡选帝侯的私人领地。当初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居民也不是日耳曼人,属於古波罗的海民族。后来条顿骑士团迁来这里开疆拓土,普鲁士成了骑士团的地盘,德意志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立陶宛人、和欧洲其他民族纷纷前来移民。1410年,霍亨索伦家族拥有勃兰登堡之前的7年,条顿骑士团在著名的坦能堡大战中惨败于波兰国王(波兰著名作家显克微支名著“十字军骑士”的故事) ,此后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的战争一直处於下风。1466年结束战争的多恩条约(Dorn)规定,骑士团的普鲁士一分为二,西普鲁士并入波兰王国,相当于后世二次大战之前的“但泽走廊”这块地方,东普鲁士仍由骑士团统治,但是对波兰国王称臣。换句话说,此时整个普鲁士根本不在德意志范围以内。
 
条顿骑士团从此仅统治东普鲁士,并对波兰称臣。而骑士团最后一任大团长,恰恰是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 ,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近亲。那个时候正处於欧洲宗教改革的年代。1525年,大团长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改信新教,并且解散骑士团,把东普鲁士世俗化,成为普鲁士公国,他自己就成了世袭的第一任普鲁士公爵。1618年,普鲁士公爵绝后,由近亲勃兰登堡选帝侯继承东普鲁士,由此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才由共主统治。
 
一身兼祧勃兰登堡和东普鲁士的选帝侯,勃兰登堡男爵约翰西格蒙德(Johann Sigmund),正赶上欧洲大动荡,德意志三十年战争开始的1618年(详见拙作欧洲近古名将传之一“绝代双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三十年后,新教一方获胜,勃兰登堡也有些许收获,战后,勃兰登堡开始经营一支小型的常备军军队。1655年第一次“大北方战争”爆发,瑞典俄国波兰立陶宛勃兰登堡都被卷入。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号称“大选帝侯”,作为瑞典的盟友参战,击败波兰,从此勃兰登堡拥有东普鲁士的完全主权,不用再向波兰国王称臣。

1688年“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病死,传位与子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
 
18世纪伊始的1701年,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二世给自己加冕为普鲁士国王,改称腓特烈一世,自此,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才正式存在,但是记住,东普鲁士仍旧是一块飞地,跟勃兰登堡之间有波兰国土西普鲁士分开。实际上,直到70多年以后腓特烈(二世)大帝统治晚期,俄普奥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时候,普鲁士的领土才联成一片。现在,大家可以理解“但泽走廊问题”有多么深远的历史背景了吧?一直到1939年,这个问题还是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借口。
 
18世纪前20年欧洲有两次大战:一是列强联合对抗法国路易十四霸权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详见拙作欧洲近古名将传之“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二是几乎同时的“第二次大北方战争”(俄国彼得大帝击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而普鲁士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站对了立场,处於获胜一方的阵营。普鲁士虽然在和平条约中收获甚少,但是它的陆军训练有素,作战顽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713年第二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继位,他就是未来的腓特烈大帝的父亲。这是一位性格严厉穷兵黩武的战士国王,他把军事训练的严酷推向极至,但是也为普鲁士日后的扩张准备了坚实的军队和经济基础。让人感到饶有兴趣的是他的巨人掷弹兵团:他派人从欧洲各地“收集”身高伟岸的巨人,常常是从国外绑架来,编入一个特殊的掷弹兵团,从北海到地中海整个欧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骗去或者抢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来与这些巨人配对,以产生下一代巨人。就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国王临终弥留之际,当他听到神父布道“人赤条条地来,也赤条条地去”的时候,还能从病榻上挣扎起来说“怎么能赤条条的,我要穿上我的军装” 。
1740年,第三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登基,这就是欧洲史上一代名将腓特烈大帝。他的对手,是伟大的奥地利女皇玛丽亚•泰蕾莎。腓特烈大帝刚登位不久,就从也是刚刚即位的泰蕾莎女皇手中抢来了西里西亚。七年战争中,腓特烈独自力抗奥地利,俄国,法国三大欧陆强权,居然能有胜有败。最后柏林被敌人占领,他自己几乎要自杀的关头,俄国宫廷政变,退出战争,奥地利和法国也向普鲁士妥协,腓特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详见欧洲近古名将传之“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战后腓特烈大帝又在位23年,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建造了波茨坦王宫的夏宫和新宫,和思想家伏尔泰交好,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但他和俄国,奥地利一起第一次瓜分波兰。

腓特烈大帝没有儿子,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1783年继位,仅在位11年,这是法国大革命初期,普鲁士和俄,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三世在位40多年,正赶上拿破仑战争,先是在耶拿战役大败于拿破仑,差点亡国,后来反法同盟终于击败了拿破仑。其子腓特烈•威廉四世在位的1840年到1861年相对平静,这期间,建造了600年的科隆大教堂终于完工,还发生了1848年欧洲革命。

腓特烈•威廉的弟弟继位成为威廉一世,这是统一德意志帝国的一代英主,他继承哥哥普鲁士王位的时候已经是64岁的老人了,他也任用了两位老头: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总参谋长毛奇。这三个老头合起来,可是说是德意志历史上最强的君臣将相组合,他们把欧洲列强玩弄于股掌之上,接连打赢了对丹麦,对奥地利,和对法国的三场战争,把分裂了上千年的德意志,最终统一起来,在巴黎郊外凡尔赛宫的境厅,宣布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

德意志统一的时候,威廉一世74岁,毛奇元帅71岁,俾斯麦首相56岁。后来,这三个人也都得享高寿:威廉皇帝活了91岁,毛奇也是91岁,俾斯麦83岁。

威廉皇帝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在登基的时候已经患有癌症,只在位99天就去世,他的儿子德皇威廉二世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战败之后,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到荷兰。他在荷兰一直生活到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占领整个西欧。1941年威廉二世病死在荷兰,遗嘱就地安葬,除非皇室复辟,他不愿意遗体返回德国。德国占领当局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军事葬礼。

 

AnimatedCat 发表评论于
champignon 在法语里是真菌/蘑菇的意思。谢谢好文好图。
schweine_srq 发表评论于
波茨坦的交通还算方便,从市内坐S 1 线到头就是波茨坦火车站,站前再坐695路公共汽车。

it should be S7, not s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