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圈子里转悠,见到一篇《买玩具的心理卫生要求》。说实话,很佩服善于以小见大,善说术语的人。俺只会说大白话,留了句言:其实没必要买“玩具”,会玩的孩子,什么都是玩具,都比“玩具”好玩。
有捣蛋嫌疑的这句是俺的真实感受。在俺家,越贵,功能越多的玩具,越不受待见。厨房里随便一两样家什,甚至院子里间的一根树枝,一片叶子,一个橡子,一块石头,都能让淘气玩上半天。
一岁前的玩具最难买,能玩的东西很少,初次当爹妈毫无经验,仔仔细细看介绍,找review,结果发现包装上的功能和推荐年龄最好别当回事,别的父母的经验还比较有参考价值。花了许多时间精力,不少冤枉钱,抱回来很多占地方又没怎么玩的玩具。
三岁多,当爹妈的也老油条了,摸准了儿子的喜好,除了“学习”用品,就买building toy,超前一两年地买。最近在运动玩具上花钱较多,其他的买得很少,买来也是做奖品用。
儿子还是很喜欢买玩具,不过,感觉他不是特别在乎玩具本身,而是喜欢“得到”的喜悦。因此越发抠门,门槛越定越高。
最后,至今为止,儿子最最喜欢的“玩具”始终是老爹老妈。
当妈的被缠得急了,指着满屋的玩具,大叫:“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就是陪你玩的,干嘛总缠着妈妈?”
儿子也急了,哭声哭调:“我要妈妈陪我玩,我要两个人玩,总是妈妈陪我玩的。”
事实:父母给孩子买玩具是为自己买的,不是为孩子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