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1)-“弘德泽民”匾与江泽民二登泰山的逸事 (图)


泰山碧霞祠的配殿

登过几次泰山,数两年前那次获益匪浅,因朋友请了位当地有资历的导游讲解,除
指点几处一般游客多未涉足的景点外,更是听到些登泰山的典故。


弘德泽民匾


在碧霞祠,这位导游指着一副出自清末王先觉手笔,书有“弘德泽民”的木制横匾,
讲了段关于江泽民二登泰山的逸事。说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于1988年登泰
山,见到此匾,向这四个大字深深鞠躬。次年,江泽民被召进京成为中共中央总书
记、国家主席。于2005年五一节,时已卸任的江泽民又登泰山。整个泰山景区
封山,找了当地政治上可靠的干部群众数千人扮做游客。江泽民再次临碧霞祠拜访
“弘德泽民”的匾。左右退下后,与主持长老在匾前推心置腹达30多分钟之久,
其内容自然无人知晓。

自辛亥革命以来,国家元首一级人物无登泰山的记载。蒋介石虽屡登庐山,却从未
涉足泰山。据称,毛泽东曾在50年代乘专列路经泰山时停车,在月台上向泰山
方向遥望数分钟之久,然后登车离去。自后,只有邓颖超一人是在在职期间登过泰
山的,且是唯一一位乘直升飞机访泰山的游客。其它知名党政官员,均是在退休,
离职以后,方登泰山。这里面有历史的缘故。

据这位导游称,个中的道理在于,泰山是历代君王称颂自己的功德,行封禅大典,
向上天禀报功德并求保佑的地方。皇帝去泰山封禅,就意味着当时这个国家是国家
昌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所以也就有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如果一国之首
在自己觉得尚未功成名就时,则不便登山与历代盛世君主齐名。蒋介石虽曾置各地
军阀于掌握之中,但与共产党的交锋从未获得彻底的胜利。而在8年抗战胜利后,
即使有美国的军事与经济援助,也没逃脱失信于民,退走台湾的命运。毛泽东虽发
动多次运动,一再清除党内国内的各种“隐患”,但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愿望终因台
湾和大陆的分裂局面,加上香港,澳门的所属权问题,而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毛泽
东后面的诸位接班人,怎么说呢,至少是生前建树尚未达到史上的“标准”,故无
一人有登泰山的证据可考。而国家元首级以下的官员,也不知是知道这登山的典故
还是巧合,去哪儿的都有,唯独没有登泰山的。山上所见为数不多的近代党政官员
的题字,落款的时间均表明是在卸任之后,而免去任何其它可能的猜测。

回来后在网上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以后,汉代武帝,唐代高宗、玄宗,
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相继效仿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
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碧霞祠正殿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象谁的名字吗?

这位王先觉先生当年落笔提匾之际是否对百年之后的政局真有先知先觉,耐人寻味。
可惜没有时间核查泰山上所有的匾,是否其它匾上的题字能对今后的世态炎凉提示
一二也未可知。

        *********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古称岱山,春秋时改称泰
山,被尊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
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

  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秦始皇统
一中国封禅泰山以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
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
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
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
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
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一处名冠世界
的文物宝库和游览胜地。1987年底,世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委员会已将泰山列入
>。
http://www.srts.net/shenzhou/Shandong_taishan.html

国泰民安话泰山
http://www.rednet.cn  2007-11-6 16:29:08  红网

今天我们将走进泰安市境内有着五岳之首之称的泰山,其实赞颂泰山的诗歌真的是
数不胜数,像孔子的登泰山小天下,还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今
天我们既然讲的是泰山,我们就请到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泰安人。中央美术馆的馆员、
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欧阳中石先生。欧阳先生您好,我们好像现在一提到泰山的时
候,就会想到很多和泰山有关的成语。比如说:像什么重如泰山,稳如泰山,泰山
北斗等等好像听起来都给人一种厚重感还有安全感。
  
 嘉宾:是这样,泰山在古书上记载中说:中央之美者岱岳也,就是泰山,它中央的
地位,处在这个位置它雄伟确实够得上代表着中国,是中华泰山。泰山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之重,也是由于人们可能给它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历史意义也好,对了,这
个山是这样,本身古貌雄伟,
  
  在社会中历代的皇帝好多都要来封禅,秦始皇、汉武帝都来过,来的意思是向
对天的尊重,他认为经过封禅表明什么意思,表明天把这个权力给我了。
  
  主持人:看来一般只要皇帝去泰山封禅,就意味着当时这个国家是国家昌盛,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所以也就有了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所以现在咱们就一起
去看看地位与天齐高的泰山。
  
  公元前219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带领三万人的封禅队伍,从长安出发,浩浩荡
荡,一路东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到泰山脚下,秦始皇没有听从几十位原鲁国
儒生简单祭祀的建议,命令士兵凿山开道,摆开仪仗,轰轰烈烈地登上泰山山顶,
他在山顶上筑坛祭天,郑重其事地向上天报告,自己扫清六和,一统天下的丰功伟
绩,让上天保佑,秦王朝万代千秋,江山永固,保佑自己长生不老,万寿无疆。然
后沿北坡而下,到梁父山禅地,祭祀完毕,又命丞相李斯刻石立碑,歌功颂德,记
载秦始皇封禅泰山的石碑原本立于岱顶,如今仅剩九个半残字,俗称秦刻石。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翟忠义:
  
 由于秦始皇的封禅是在全国统一的大一统的情况下封禅,所以和历代的封禅都有所
不同,所以这样以来就慢慢地形成这样一种情况,改朝换代的时候,或者全国大一
统的时候,天下太平的时候,国泰民安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帝王才有资格来封禅。
  
  公元前110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亲率18万大军封禅泰山,他是一路征讨匈奴,
扫平环宇后来到泰山的。汉武帝在泰山脚下举行封禅大典后,把大队人马留在了山
下,只带着大将霍去病的儿子,君臣二人神秘地登上了泰山。这位睥睨千古,雄视
万邦的帝王站在泰山极顶向上天虔诚地报告了自己平定边疆的功绩,祈求上天保佑
自己江山永固。面对雄奇的泰山,汉武帝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么高啊,这么大
啊,这么奇特啊,这么壮丽啊,这么显赫啊,真让人惊恐万状,心驰神往,泰山啊,
你是宇宙中的极致。”
  
  于是,汉武帝在泰山顶立了一块无字碑,因为他知道,无论是天地造化还是人
的功业,最高的境界是文字所不能表述的。
  
 汉武帝一生八次来到泰山,给泰山留下的遗迹,除了无字碑,还有这几株他从中原
带到齐鲁大地的汉柏,有些死了,化为雕塑,有些肤剥心枯,仍然枝叶葱郁,以其
顽强的生命韧性感染着我们人类。
  
  泰山管委高级工程师裴敦和:
  
  作为唐朝的中兴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三年冬季决意“封祀岱岳,谢成
于天”。在祭天坛上,他召问礼官学士贺知章,问以前帝王的玉牒书为什么都埋在
地下秘而不传?贺知章回答:“玉牒是天子写给天帝的私人书信,请求天帝保佑自
己长生不死。所以秘而不知。”李隆基说:“我今天只为天下苍生祈福,并无私求。”
说完把他的玉牒文宣之于众。唐玄宗亲笔御书的《纪泰山铭》刻于泰山大观峰石壁
上,高13.3米,宽5.7米,连同落款共计1000字,金光闪烁,庄重堂皇,号称天下大
观。
  
  明太祖四年,朱元彰去掉泰山神帝的封号,改封禅泰山为拜祭泰山,泰山封禅
的历史似乎从此画上了句号,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圣山,泰山受到了元、明、清
三代帝王更为频繁的祭祀和朝拜,为中华民族亿万民众万代瞻仰。
  
  这是一个刻画在原始陶尊上的古老符号,关于这个符号的含义,曾经引起考古
界一场热烈的讨论。
  
 刻有这个符号的陶尊出土于泰山脚下,属于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最初发掘于
1959年,出土了距今六千四百到四千五百年间大量的陶器和骨制品,是新石器时代
典型的文化遗存。大汶口原始人类的活动区域基本上在泰山周围,他们在泰山脚下
耕种,粟是主要的农作物,在泰山上狩猎,并将野兽驯养成家畜,猪已成为主要的
肉食来源。泰山作为劳动对象和居住场所,与早期人类发生了最为密切的关系,成
为他们对于自然的最初印象。不仅如此,原始农业完全靠天吃饭,阳光和雨水对于
植物的生长最为重要,泰山高接云天,每天沐浴第一缕阳光,而兴云布雨也是在泰
山上进行的,还有在黄河泛滥的时候,泰山便成为天然的避难所。因此,在整个大
汶口文化时期,乃至以后的龙山文化时期,泰山周围都是早期人类聚集的地方,形
成了庞大的海岱文化圈。正是泰山的重要作用,使它在早期人类的心目中逐渐具有
了某种神力,并且声名远播,于是,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动,如部落间的会盟便越来
越多地选择在泰山上进行,传说炎黄二帝也曾在此结盟。二帝先到泰山顶上祭天,
然后分别到婷婷和云云两座小山上祭地。
  
  这种仪式到舜帝的时候得到进一步发展,《尚书》舜典中记述:“(舜)岁二
月,冬巡守,至于岱宗,柴望于山川。”舜帝在泰山顶上,迎着朝阳,燃起柴火,
向上天报告,他代天理民,替天行道,愿天护佑。这就是所谓的“柴于上帝”;与
此同时,四方诸侯也各自登上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也就是所谓的“望秩山川”,
整个仪式合起来叫“柴望”,这种仪式被以后的帝王长期沿袭,成为最为神圣的封
禅大典。《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古者登封泰山,封可见者七十有二。”如今
泰山顶上玉皇庙内悬挂的“柴望遗风”匾额说的就是这件事。
  
  神秘的符号,逐渐被人们读懂了。上面的圆形是太阳,中间是火焰,最下面是
泰山。泰山之巅,冲天的火焰腾空而起,熊熊的火焰舔向初升的太阳,这是一个多
么恢宏的意象,蕴含了古人多么凝重的宗教情结!
  
  对碧霞元君这位泰山女神的信仰,是从明代开始隆重起来的。自从朱元璋取消
了泰山神封禅大典,过去几乎为帝王垄断的泰山重新回到民间。那位在历史上一直
若隐若现的泰山女神忽然在北方民众信仰中复活,带着一位女性神所能具有的全部
慈悲、善良和爱心,像久旱的晴空突然出现了一朵云霞,君临北中国的上空。
  
  随着大运河南北漕运的兴盛,碧霞元君成为漕河的保护神,运河沿岸各县广建
碧霞元君的行宫,有些县竟达八座之多。
  
  在泰山,从山麓沿着盘道至岱顶,经常可以看到进香的老太太和年轻妇女将一
块石子搁在碑石上,或者压在树枝上。许多树枝上都拴上了红布条。
  
 原来,“石子”谐音“拾子”,拾一个儿子;“压枝”谐音“要子”,要一个儿子,
“拴技”谐音“拴子”,拴一个儿子。民间信仰认为,泰山就是魂魄转生的地方,
婴儿魂来自泰山,从泰山石子转生的孩子命特别硬。
  
  泰山的岩石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岩性十分坚硬,在民间的信仰中,泰山的
岩石具有灵性和神力,受到人们的崇拜。
  
  据有关资料记载,至迟从唐代开始,人们就街口、村头、桥梁等要冲处或门前
屋墙上,立一块自然石或石碑、石柱,上刻“泰山石敢当”五个字,镇妖避邪,保
佑家宅平安。
  
  历代帝王封禅泰山要拜泰山神,也就是供奉在岱庙里的东岳大帝。至今,中国
南方一些地区东岳大帝的信众仍然保留着到泰山认祖庙的风俗。因为它不仅掌管人
的生和死,还有福、禄、寿,所以人们担心如果不能及时方便的烧香进供,就会疏
远了同泰山神的关系。出于这样的考虑,明清两代,上至京城,下至小县,全国各
地都来泰山岱庙请一尊东岳大帝的神主,带回家乡供奉起来。这样一来。东岳庙也就
遍布全国。
  
  从明代开始,中国百姓对碧霞元君的崇信,使泰山出现了比帝王封禅更为壮观
的万众朝山的宏伟场面。口诵阿弥陀佛的香客队伍有时连绵百里,人人手中提着一
盏纸糊的“礼元君”灯,日夜兼程向泰山进发。全体香客和着铜锣的节奏,一人起
呼,万众合应,声震原野和山谷,问他们这是干什么去?齐声回答:“求元君”。
  
  碧霞祠在清代乾隆年间重修时,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碑文。这位皇帝认为,碧
霞祠里穿女服插簪缨的碧霞元君同岱庙中戴冕旒捧玉圭的东岳大帝,其实是天地合
合,阴阳一体。他还认为,国家主持祭祀泰山之神,求的是天下的平安,国运昌盛,
亿万人民奔走奉事碧霞元君,求的是家庭和睦,安宁幸福。看起来是两件事,实际
上是一件事,都是为了“国泰民安”。
  
  在泰山极顶迎接旭日东升,是一个可能有上万年历史的古老仪式。在古代先民
的眼里,泰山是阴阳交代、万物发育的地方,在泰山极顶迎来日出,是迎接新生和
希望。
http://china.rednet.cn/c/2007/11/06/1365731.htm


泰山碧霞祠:元君上庙    发表时间:2006-01-24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
大观峰(即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
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
院落,以照壁、金藏库、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两侧为东西神门、
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

  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_
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
靖年间拓建重修,正殿施铜瓦,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铜亭(当时称金阙,现存岱
庙)。清代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
间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
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廊下东、西山墙上筑神台,供青龙、白虎、朱
雀、玄武四方护卫神铜像。

  正殿,上覆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
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
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米,稍间宽3.45米,
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 量不同,
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
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
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
和1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
每面9个。

  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呈八角形
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
台装木构雕花神龛,祀元君铜像,两侧为眼光、送生两神铜像;东次间神台供眼光
奶奶及二侍女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帝巨匾
“福绥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
 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
 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

  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门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北面镶石板4
块,大书“万代瞻仰”。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间在照壁北,
又名金藏库,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筒
瓦五脊歇山顶。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

  南神门外是金藏库,俗称火池,专供香客焚纸香。火池有照壁,大书“万代瞻
仰”。门上有歌舞楼,门内东有东神门,西有西神门,盘道穿越其间。院中东为钟
楼,西为鼓楼,北为重台。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顶部条石平铺。门宽2.7米,进深
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小房一间,门相对。门有歌舞楼 3间,面阔9.79米,
进深4.95米, 通高4.9米,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西山顶各
开一拱形门,北面无壁。檐檩垫板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西神门与天街相连,东神门与通玉皇顶的盘道相接,两门形式相同,均石砌拱
形门洞,高3.4米,宽3.25米,进深5.4米。上筑阁楼各3间,面阔8.8米,进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施墨线小点金彩绘。三
神门间各有北向小房,顶部铺条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有石阶相通。

  钟鼓楼位于大山门前东西阁楼北,面阔、进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
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楼身施四通柱,上下层间施四楞木铺钉木板。上屋施角
 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横置一圆梁悬挂兽钮莲口铜钟。施墨线小点金彩
绘。

  大山门,5间,面阔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
 柱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头、滴水、螭吻、
走兽等均铁铸。

  正次间中柱下装3门,稍间檐下砌墙开圆拱窗,内置青龙、白虎、文曲、武曲星
君4铜像。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间4柁,也为单 杪双
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檩普柏枋、阑额、垫板、由额及雀替施墨线大点金彩绘。

  东西御碑亭,位于大山门后两侧,方形,面阔进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
通柱,九脊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盖顶。檐下施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头。下层四
 周砌墙。两碑亭均开一南向门及向院内的门。斗拱檩枋上施墨线大点金彩绘。亭内
 置乾隆登岱诗汉白玉碑。

  东西配殿各3间,面阔13米,进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
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顶。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承托抱头梁
(蚂蚱头状),平身科,单下昂三踩。斗拱上托六分头,檩枋斗拱上饰墨线大点金彩
绘。东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铜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铜像。瓦面的板
瓦、筒瓦、大脊、螭吻、勾头、滴水、走兽等皆铁铸。

  院中为香亭,即明万历年间所铸金阙处,金阙后移山下。今亭重檐八角,内祀
元君铜像。亭两侧有铜碑对峙:东为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为
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有明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阔进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 列角
柱和辅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层环廊。柱上施斗拱、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平
身科每面8个,一斗二升蚂蚱头。上层柱头科斗拱单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个,
影作一斗三升。黄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亭内设神龛,供碧霞元君铜像。

  院东南、西南偶是御碑亭,内有乾隆登岱诗碑。

  祠东为道院,明代置东公署,香税总巡官驻此。清代改为驻跸亭。碧霞祠今有
道士、道姑30余人。

  院南为宝藏岭,上有巨石类狮,俗称狮子峰。
http://taian.yiyou.com/html/19/610.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