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俄罗斯“塞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浅析
俄罗斯“塞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浅析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俄罗斯“塞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浅析 zt
潜艇,尤其是核潜艇,一直是苏联海军发展的重点,苏联研制型号最为众多的是攻击型核潜艇,而成果最为辉煌的则是第三代,一下推出了三种型号,分别是“红宝石”设计局的“麦克”级(685型),“天青石” 设计局的“塞拉”级(945型),“孔雀石”设计局的“阿库拉”级(971型)。毫无疑问,它们的同时推出是带有竞标性质的,也反映出当年苏联海军在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上,采用的是广泛比较、重点选择的稳健思想,以期获得最佳方案。当年苏联强盛的国力,也为这种探索与尝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与物质保证,那是苏联/俄罗斯潜艇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岁月。
在这三种潜艇中,“塞拉”级的钛合金艇体、大型双壳结构以及大潜深、高航速、强火力与良好的隐身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由于它造价昂贵,没能成为主力艇型。苏联一共建成了4级13艘钛合金核潜艇,包括7艘“阿尔法”级(705型)、4艘“塞拉”级,1艘“麦克”级,1艘P级(661型)。除了P级是飞航导弹核潜艇外,其余全是攻击型核潜艇。昂贵的造价为它们赢得了不无挖苦意味的“金鱼”之称。
苏联钛合金核潜艇创造了许多世界记录,其中很多至今仍无人打破:P级创造了44.7节的水下航速记录,“麦克”级曾创下了1 250米的潜深记录。“阿尔法”集高速、深潜于一身的综合性能堪称出色,但航行噪音高、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它的明显不足,所以综合性能最好的钛合金核潜艇当首推“塞拉”级。随着苏联解体,严酷的经济状况使得俄罗斯再也不会不计成本地进行军备竞赛了,“塞拉”级成了钛合金核潜艇的封笔之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到的“阿尔法”级是一种实验色彩很浓的攻击型核潜艇,计划酝酿于1956年。由于其实验性质,苏联海军把“阿尔法”级列为“代”外之艇。
“塞拉”身世
“塞拉”级由天青石设计局设计,总设计师为克瓦沙。苏联海军于1972年3月批准了该艇的设计任务书,与“麦克”级、“阿库拉”级基本同期建造、服役。该艇共建造了4艘,其中945型(代号为“梭鱼”,北约称其为“塞拉”Ⅰ)2艘,945A型(代号为“秃鹰”,北约称其为“塞拉”Ⅱ)2艘,全部布署在北方舰队。原计划1992年7月建成的“塞拉”Ⅱ级的第3艘K-534“狼鱼”号在建造中报废,第4艘K-336“河鲈”号因苏联解体、资金短缺而停建。
“塞拉”Ⅰ由高尔基红色索尔莫夫造船厂建造,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舾装并最后完成。首艇K-239“鲤鱼”号于1982年5月8日开工建造,1983年7月29日下水,1984年9月21日服役,1998年退役。第二艘K-276“蟹”号于1983年8月开工建造,1984年4月下水,1987年服役。1996年,该艇改名为“科斯特洛玛”号,舷号未变。
“塞拉”Ⅰ的水上排水量7 200吨,水下排水量8 100吨,长107米,吃水8.8米。它采用苏式潜艇传统的小分舱及双壳结构,因而具有预备浮力大、便于设备安排、有利于减少噪音辐射和增强抗损强度的优点。“塞拉”级按苏联传统的抗沉标准设计:一个舱室进水时,该艇仍有一定的水下机动能力;两个舱室破损进水时仍可上浮,以便让艇员逃生或等待救援。这个标准比美国核潜艇要高出许多。
与同期推出、现已成为主力的“阿库拉”级不同,“塞拉”Ⅰ只造了2艘。显然,苏联海军认为“塞拉”Ⅰ的性能还需进一步发掘与提高,其结果便是推出了“塞拉”Ⅱ型。与“塞拉”Ⅰ型相比,“塞拉”Ⅱ型的艇体加长了3.5米,吃水增加了0.6米,水上排水量增加了170吨,水下排水量增加了1 300吨,指挥台围壳加长则是“塞拉”Ⅱ型的显著识别特征。
“塞拉”Ⅱ则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首艇K-534“祖巴卡”号于1986年6月开工建造,1988年6月下水,1990年12月28日服役。1995年,该艇改名为“诺夫哥罗德”号,舷号未变。第二艘K-336“奥昆”号于1990年5月开工建造,1992年6月下水,1993年9月服役。1995年,该艇改名为“普斯科夫”号。
俄罗斯媒体披露,当年俄还曾准备进一步对945A型加以改进,称之为945Б型“火星”。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新一代885型“雅森”级多用途核潜艇的上马,这种造价昂贵、建造工艺复杂的钛合金“金鱼”最终成为纸上潜艇。
目前,“塞拉”首艇已退役,还有3艘在役。与时运不济的俄罗斯航母相比,“塞拉”级的景况还不算太惨。由于性能先进,战技术指标出色,预计其中的2艘945A型有可能服役至2010年。
良好隐身
从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V级/671型开始,苏联设计师就格外重视潜艇的隐身性能。到了第三代,苏联核潜艇的隐身性能已可与西方潜艇比肩。“塞拉”级集中了多项降噪研究的最新成果。
它采用钛合金建造,下潜深度比苏联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有大幅提高。潜深越大越有利于潜艇借助各种水声跃层隐蔽自己,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敌反潜兵力探测、跟踪的难度。此外,该艇采用拉长水滴形线形以降低流体噪音。该艇外表面较为匀整、光滑,艇体与指挥台围壳上较大的孔口均设有能自动启闭的活动盖板,从而降低了艇体的水动力噪音。其外艇体敷设有消声瓦,以吸收敌主动声呐的探测波。消声瓦还能隔绝与降低本艇的噪音,从而大大加强了“塞拉”级的安静性。为了消除艇上机械噪音,“塞拉”级尽力降低设备的噪音辐射,为此,主要设备装有隔音罩、隔音室。为防止机械振动向艇体传递,艇内装有减振筏体,使机械振动的影响大为减小。对于结构振动,则在筏体、减振基座上敷设大量的阻尼材料。艇内系统、管道大量采用弹性连接,对流体噪音大的管路采用了降低流速,局部管路采用阻尼软管和消音器的办法,以减少流体冲击振动并尽力使这种振动隔绝。该艇采用大侧斜螺旋桨以降低螺旋桨噪音。虽然大侧斜螺旋桨降低了推进效率,但大侧斜桨叶可有效抑制螺旋桨振动,延迟空泡产生并以此减少空泡噪音。
采取上述措施后,“塞拉”级取得的降噪效果十分可观。“塞拉”Ⅰ的航行噪音为120分贝,与“洛杉矶”级的118分贝几乎相当,经过进一步改进的“塞拉”Ⅱ的噪音比Ⅰ型更低。另外,钛合金的低磁特性使“塞拉”级的磁辐射信号大为降低,从而使磁探仪很难探测和跟踪。所以从声、磁隐身两方面看,“塞拉”级都很出色。
强大火力
“塞拉”级的主要作战使命是搜索与跟踪敌方的战略核潜艇与航母,以便一旦爆发战争就立即击毁这些高威胁、高价值的目标。此外,它还可执行反舰、对地攻击与布雷等任务。它装备的武器种类有53型、65型鱼雷,VA-111型“飓风”超空泡超高速鱼雷和各种水雷,SS-N-21型巡航导弹,“俱乐部”-S系列导弹,SS-N-16型与SS-N-15型反潜导弹等。其装备的武器种类繁多、载弹量大,因而单艇作战威力十分强大。
“塞拉”Ⅰ装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它能携带40枚雷弹,不仅大大高于“洛杉矶”级早期型的26枚,也略高于加装了12座垂直发射管的“洛杉矶”改型艇(38枚)。
“塞拉”Ⅱ的发射管数量有所减少,计有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但它的载弹量增加幅度较大,达到了50枚。这项指标一直雄居各国的攻击型潜艇之首,直到“海狼”级(52枚)出现后,这种局面才改变。
“塞拉”级的鱼雷发射管为液压平衡式,艇上所配备的种类繁多的武器均由鱼雷发射管发射或布放。与气动式发射系统相比,液压平衡式发射管可以实现大深度发射,且隐蔽性较好。缺点是结构复杂、重量大、造价昂贵。由于艇上装备有快速装填装置,“塞拉”级的武器发射速率很高。
“塞拉”级在艇首设有一个专用的鱼雷装填口。自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起,苏联核潜艇在艇艏增设了一个专用的鱼雷装填口,距水线较高。由于苏式核潜艇的鱼雷舱设在艇艏,其上层鱼雷发射管管口紧贴水面,而装填进舱的鱼雷所产生的力矩较大,会使潜艇艏部吃水发生变化。在码头装雷时,为避免造成舱室进水,潜艇就必须进行浮力调整,这必然会降低装雷的速度与效率,所以专用鱼雷装填口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
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苏联研制、装备了两种用来执行核打击任务的巡航导弹:空射型的Kh-55(AS-15)及潜射型PK-55“石榴石”(SS-N-21)。“塞拉”级是首批配备PK-55的苏联核潜艇之一。Kh-55相当于美国的空射巡航导弹ALCM,PK-55相当于美国的“战斧”。从作战使命上讲,它在苏/俄海军的地位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攻击型核潜艇,故苏联称其为多用途核潜艇。
PK-55于1982年试飞成功,并于1986年底配备核动力攻击潜艇。早期型号携有一枚当量为20万吨级的核弹头,发射重量1.4吨。导弹全长6.04米,弹径0.51米,翼展3.1米,最大射程2 400千米,动力为一具小型涡喷发动机,飞行速度为0.78马赫,飞行高度为200米,采用地形跟踪方式飞行。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 + 数字地形匹配制导,与美国的“战斧”早期型一样。PK-55的外型、原理及性能极像“战斧”,因此西方给起了个绰号叫“战斧斯基”。苏联/俄罗斯随后又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改型弹的弹长加大到8.09米,发射重量增至1.7吨,最大射程3 000千米。该弹可从“塞拉”Ⅱ鱼雷发射管发射。
由于PK-55配备的是核弹头,其使用必然受到极大限制。目前,俄罗斯研制的“俱乐部-S”系列导弹的3M-14E型陆攻巡航导弹,使“塞拉”级具备了对陆地目标进行远程常规打击的能力。它还可用3M-54E、3M-54E1飞航式反舰导弹对敌水面舰艇进行远程打击,用91RE1、SS-N-16与SS-N-15型反潜导弹对敌潜艇发起远程打击。
自第三代核潜艇起,苏联还在潜艇上配备了SA-N-5/8防空导弹。“塞拉”级装的是陆军野战防空用的便携式导弹发射器,只能在浮出水面时发射。为潜艇配备防空导弹也是苏式潜艇的一个特点。
自动控制
动力强劲、配套完整是苏联核潜艇的一大特色。
“塞拉”Ⅰ装ОК-650А压水堆1座,汽轮机2台,推进功率43 000马力,而“洛杉矶”级为35 000马力。若主动力系统发生故障,该艇还可启用ДГ-300辅助柴油机继续航行。柴油机共 2台,每台功率为750马力,储备的燃油可供航行10昼夜。它还装有2组蓄电池,辅助推进电机2台(各370千瓦),能保证潜艇以5节航速航行。“塞拉”Ⅱ的压水堆为改进的ОК-650Б型,推进功率48 000马力,甚至比“海狼”级的46 000马力还高。
与美国核潜艇相比,苏联核潜艇的艇员人数要少得多。比如,“洛杉矶”级艇员人数为133人,“海狼”级为134人,而“塞拉”级只有60~65名艇员。这也表明它的自动化水平很高,作战指挥系统与动力系统都已实现了自动化与中央控制,中央控制系统还可对潜艇的舰务与损管系统进行自动控制。
“塞拉”级的观通设备与“阿库拉”级基本相同。该艇装有“鲨腮”低频艇壳声呐、“鼠叫”中低频主被动声呐、甚低频拖曳式线列阵声呐及声速仪等水声设备。拖曳式线列阵声呐的型号为МГК-503“Скат-КС”型,在垂直尾舵上方装有收放装置导流罩,体积较大。由于“塞拉”级下潜深度大,因此可以推断其拖曳声呐的线列长度比“阿库拉”级的长,以满足它深海航行时的水声探测需要。导航系统有惯导/卫星/无线电导航装置。雷达/电子战设备有“窥探对”搜索雷达,“停车灯”雷达侦察仪,“帽沿”、“砖堆”电子对抗系统。通信装置有水下长波拖曳天线与浮标天线,卫星通信系统等。
除此之外,从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开始,苏联潜艇在指挥台围壳结构内加装了失事逃生舱,因此其安全标准普遍高于其它国家。
疯狂伊万
美国人对“塞拉”级的评价非常高,而这多半缘于一次水下冲突。
1992年2月11日,执行监视、侦察任务的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巴顿.罗歇”号(SSN-689),在俄罗斯科拉半岛军港入口处跟踪到一艘北方舰队的“塞拉”Ⅰ级。这艘潜艇便是八十年代后期服役的K-276号。搜集到其“音纹”无疑是“巴顿.罗歇”号这次出航的一大收获,但“福兮祸所倚”,这艘美国潜艇在随后的水下冲突中险些葬身海底。
据美国方面后来透露,这艘美国潜艇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保持在出港的K-276号的艇尾方向,以相同的12节航速进行跟踪与侦测。由于“塞拉”Ⅰ级装备了先进的水声探测系统,航行噪音较低,所以以静音性能卓越而著称的这艘“洛杉矶”级,终于被俄罗斯潜艇发现。这艘俄潜艇掉头向“巴顿.罗歇”号冲了过来,于是两艇发生水下相撞。俄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撞上了美国潜艇的艇身,两者伤得都不轻。看上去K-276的损伤似乎更严重些,其围壳几乎被彻底撞毁,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于指挥台围壳是非耐压艇体,撞在这个位置并不致命。美国潜艇则不然,遭受撞击的是耐压艇体。以双方20多节的相对速度和巨大的艇体重量来看,耐压艇体遭受如此撞击是非常致命的,以致“巴顿.罗歇”号在三年后的1995年1月13日退役,成了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矶”级潜艇。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K-276号修复后历经了苏联解体带给它的种种磨难,至今仍然在役。
从结果分析过程看,两者是在迎头对开了一段时间后,美国潜艇在即将相撞的最后时刻试图让开来势汹汹的俄艇,可是已经晚了,这一让反倒把自己的舷侧部分暴露给了对方,结果被俄艇一头撞了个正着。事后未见美国核潜艇立即浮起的报道,可以认为它是带伤从水下驶离俄罗斯近海水域的,美国艇长的操艇水平与艇员的损管技能堪称精湛。
当年在黑沉寂静、诡异难测的波涛之下,水下冷战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双方各自发展出了一套对抗战术。西方潜艇的标准战术动作是想尽办法绕到对方后面,而苏联/俄罗斯艇长通常摆舵旋回,并采取迎头对撞的战术动作。美国人、英国人把采取这种玩儿命方式来摆脱跟踪的俄国潜艇叫“疯狂的伊万”,他们最憷头的就是对方艇长的这一手。由于苏联/俄罗斯核潜艇的主要基地都在北极圈附近,所以在设计上非常强调结构坚固,加之双壳体小分舱结构,故一旦发生水下撞击,吃亏的很可能是西方潜艇。
据报道,在好勇斗狠的水下对抗中,曾发生过俄国核潜艇把美国“鲟鱼”级“北美鯛鱼”号(SSN-639)的指挥台围壳撞毁的情况。据这艘美国潜艇的艇员事后披露,当时剧烈的撞击使艇上休更人员纷纷被摔出铺位,腾空而起的人体随后跌落、倒地,罐头、餐具则从厨房撞开的食品柜里四下纷飞,恐怖的金属艇体撞击声,艇员的尖叫声,伴随着物品的稀哩哗啦声响成一片,艇内一片狼籍。这场水下“对车”伤了不少人,事后美国海军官方也从未证实过此事。其实对美苏潜艇的水下行动而言,这一直是一个多年不变的游戏规则:没有道歉、从不证实、没有对错。美苏潜艇的水下冲突被列为当事国的最高国家机密之一,除了当事人,外人所知并不多。
不堪造价
虽然“塞拉”级性能优良,但苏联研制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所带有的竞标、选型性质,使造价昂贵的钛合金核潜艇从一开始就处于先天的不利地位。财政因素与海军需要维持必要装备数量的采购原则,注定了这种性能出色的潜艇不会大批量的建造与装备。相比之下,孔雀石设计局的“阿库拉”级除最大下潜深度略逊于“塞拉”级外,其它方面的性能丝毫不逊色于“塞拉”级,“阿库拉”Ⅱ型甚至在某些性能上还略有超出。但在价格上,采用高强度钢建造的“阿库拉”级要大大低于“塞拉”级,这也是为什么“塞拉”级只建造了 6艘,而“阿库拉”级建造数量多达14艘,并且还在继续改进、建造之故。苏联解体前后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危机使这种局面雪上加霜,曲高和寡的“塞拉”级于是被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