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愤不起"想起...

前几天, 偶见论语.述而里的不愤不起, 不悱不发. 这是孔子的一个教学法, 即必须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 产生求知欲, 才施于教导和启发, 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有些吃惊! 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果真名不虚传, 这么个问题, 这几天, 我一直在考虑, 而他几个字, 就把它点透.
我家小女, 今年11, 六年级. 自小起, 机灵有余, 耳聪目明, 灵牙利齿, 任学一计, 上手特快. 六岁学纲琴, 刚上过几次课, 钢琴老师对她欣赏不已. 和另一位家长聊天, 她告我, 听钢琴老师的描绘, 觉得我家小女是个神童. 八岁开始上游泳课, 也是一学就会, 且姿势优美标准, 游起来绰绰领先, 游刃有余. 六岁时, 带她在足球场看姐姐踢球, 她和一位同观的家长聊天. 完后, 那家长好奇地问她多大. 我说六岁. 他惊叹, 她的语言和思维象十岁的孩子!
四五年过去了, 小女儿还在上钢琴课, 不痛不痒地每天练上半小时, 不上不小, 谈不上对钢琴有多大兴趣, 但也不放弃, 愿意弹着玩; 游泳呢, 不可能成Katie Hoff, 连地方上的名次也排不上. 兴趣不大, 所以, 每周几次训练, 都是软硬兼施, 才去游泳池. 现在, 游起来, 是个花架子, 姿势倒是漂亮,但是力量不足, 速度平平. 这几天看Mike Phelps倒是劲头十足, 天天挑灯夜战. 还不时对运动员评头评足,俨然是个内行!
现在的孩子, 实在被灌得太多了. 钢琴课, 画画课, 游泳课, 篮球, 足球, 网球, 各种数学, 英文, 写作补习班, 不管要不要, 是否喜欢, 都报上. 一点不心疼辛苦挣来的银子. 最后的效果有多少? 我家的丫头就是个例子.
我想, 如果让孩子自然生长, 自己选择. 对她的爱好, 加以辅助, 因材施教, 说不定会事半功倍.
当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父母的如果没给孩子报上各种各样的班, 总觉得是失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