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8, 2008
关于教育孩子,我觉得要多读西方儿童心理学家的书,不是说华人不懂教育,而是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盲点,我们自己跳不出来。最好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华人比较多地有根深蒂固的"儿女成才老子光荣"的思想,这种文化的是全民性的而且极其潜意识的(我自己一不留神就会有)在这种可能是血脉相承的文化下意识下,非常促使很多家长把未成年孩子"培养"成为相当优秀的所谓这个"艺术家"啊那个"科学家"什么的。
但是,这些优秀是不是孩子自己最爱的?已经很难说清了,他们是不是真的快乐?也很难说清了。因为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没有过自由充分的选择。这样的栗子很多,比如体育界那些拿金牌的十几岁的孩子,音乐界那得意洋洋的朗朗,各界各式的小神童,多了去了,。。。国外虽不多但也有,最近看文章上讲高尔夫球的Tiger也是从小被父亲逼,2-3岁就天天练,现在如此优秀,却很少其它爱好,没有朋友,孤独,不爱笑;我看过20/20节目上专门讲16岁以下美国的小神童,但主持人的结论是这样做是毁人不是教育。原因是各路心理学研究一致表明20以下的孩子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很难产生明显的个人爱好。
按着这个理论,20岁之前的孩子,应该什么都学学,什么都玩玩。。。最终产生的爱好才可能是最来自自己的。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中西方皆大有人在。差别是,西方社会很少有家长出来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他们主体文化倾向认为孩子的成功与否属于他们自己。东方文化倾向于把孩子的成功看成家长的成功,所以,才有家长介绍经验,也有那么多家长学习经验。
华人社会比较喜欢听这种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但是,往往容易进入误区。十几岁的孩子有了些才艺和优异的成绩(比如进了哈佛等名校)孩子家长都愿意自豪地介绍经验,别的家长也特别地想“取经”。。。但是,大家都忘了,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成型,一时的成绩尚不足以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自从几年前看了一本教育书扉页上的话,我就认同了,记得是James Dobson说的,大意是,"评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果效,决不能以外界定义的成功与否来衡量,要看孩子的一生的幸福,甚至要看到孩子们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至少要看到2-3代人以后。。。"
所以,我目前的基本原则是:
1。孩子属于他们自己。才艺80%是上天赐予的(基因)跟父母在后面督促没啥关系。
所以,孩子的成绩既不该是家荣也不该是家丑。
2。家长对孩子一生最大的影响是他们的心理,孩时的安全感最直接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3。关于教育孩子的经验应该因人而宜。不能看到有些孩子出了成绩和成就,就认为他们的家长做的是对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他们的家长做的是对的,也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
后记:
我个人的体会是,家长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对自己的孩子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产生比较客观的认识。
比如,要看看自己的孩子有没有上哈佛那基因,如果有呢,孩子不会学得累死累活的,稍微督促一下也就会上的,上了哈佛自然也是如鱼得水。。。
;如果没那基因呢,就上个最适合自己兴趣的学校,同样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