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之三十七)

谈天说地 古往今来 历史人文 天下大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七十三

 

 

从经济的角度上,伴随中国的不断城市化,城市经济带动的区域发展也会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考虑这个新区划分之前,这里笔者要提到一个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圈的概念。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一些社会学家和作家对城市发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一位是一个美国出生的加拿大女士简雅克布(Jane Jacobs),她的最著名的著作包括“美国大城市的生死录”和“城市经济”。在她的“城市经济”一书(出版与1961年),已经很超前的看出了空气污染和汽车是城市发展的两大死敌。她提出的一个观点在于所有的经济发展,都是来源于城市的进口替代,即当一个城市开始生产它必须靠从外部进口的产品。这一过程造成的后果就是,一个城市发展了它自身的生产结构,创出了产业技术和提高的经济规模。而且这个城市的发展,还带动了附近的城市发展,加入这个替代出口的产业分工过程。雅克布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她认为城市经济先于农村经济发展,因为城市的发展,才带动了农村经济。她举了日本的农业发展作为一个案例。在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革新,但其农业产出完全不能养活全国人口,只是在1950年后,当日本大规模城市化后,其农业生产才真正起飞,养活了比战前多出的25%人口。雅克布在其后的另一本书“城市和国富”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政府是宏观经济的主要超控者,而提出了城市其实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从日本的情况看,对中国现在的发展最有借鉴性。日本从1950年到1975年,把城市化水平从37%76%,在25年的短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100年的路程,似乎是中国发展从出口导向中转型的主要方向。而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似乎已应该考虑到如何合理的安排城市发展的问题,使农村到其中心城市的距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以保障城市的投放力可以带动邻近农村的发展。如何将农村发展,城市发展,新城市布局,中国行政区划改革,和新的能源工业,以及新的交通方式,放在一个系统里进行思考,似乎是中国能否保持下一个高速增长的30年,面临的一个重大机会和挑战。

前一阵子,和几个年轻的才俊聊天,从他们那里听到了一些很新颖的想法,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笔者的整体思考有相辅相成之效。在这里就乘机帮他们发挥出来,如果大家觉得还不错,就应该归功于这些年青的朋友,要觉得不好,就一定是俺拙嘴笨舌,表达得不好。看到后辈中产生出这样出类拔萃的思想人物,看来笔者对中国以下这一二百年的信心,没有放错,10年后当这一代人上重要岗位后,一定会为中国的未来增加动力。当然,如果今天在位置上的人物,可以听听他们的思路,也会为中国的发展集思广益,少走弯路,那么就算是笔者在这里洋洋洒洒,辛苦耕耘的一点收获。

 

 

七十四

 

这些年轻人所提到的最核心议题是关于城市经济圈所形成的区域经济。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3小时经济圈",而另一个是"1小时经济圈"。之所以要以单程3小时作为一个界定, 是因为这是个单日可往返、可工作半日的一个门槛。比如说台湾和大陆直航后,从台北飞上海90分钟,再加上其他时间,就在这个3个小时内。因此一个商人就可以早上在上海的分公司开会,和客人共进晚餐,但就可以在下午在台湾的分公司工作,晚上会台北的家与家人吃晚饭。这种商业上的联系,就把台北和上海联在了一起,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分工合作。除了通过天上的联系之外,在地上的联系就更要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

把地面上的城市联系成一个大城市圈,现在基本上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高速公路,一是高速铁路。你城市能够连多远,在于你的时速有多快。比如在美国,当高速公路不堵车的话,你可以开65-70英里的时速(不被公路巡警截停罚款),3个小时就是313-337公里。但如果你坐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的新干线,就是2.5小时/550公里。中国正在兴建的高速铁路时速在350公里以上,3小时就对应1000公里。但是如果你把公路塞车,开车的疲劳情况(和坐3个钟头的火车无法相比),对个人来说,靠高速公路是画饼充饥。以笔者的观察来讲,任何超过1个小时的车程,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性。

那么1小时经济圈的概念,就不仅具有商业意义,而对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建成的京津高速铁路,从北京到天津只需30分钟,就把这两坐城市融为一体,可以当作一个城市来生活。将来从广州到香港的高速铁路只需不到50分钟,就可以将香港房地产的概念一直跨度到广州,而导致一个崭新的结局。

这个1小时的经济圈,基本上是把一群城市融合成为一个生活体系,对城市圈的分工和工商业布局都带来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打破城市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和独立封闭的孤岛经济。当这个联系出现后,渤海圈的京津唐,长三角的苏锡常, 杭州湾的沪宁杭,和珠江口的穗深港,都变成了一个一体的结构。这个经济圈主要是照顾日常8小时上班的通勤族。这个经济圈的形成,基本上可以改变中国目前存在的邻近城市,为吸引外来投资,互相之间争相杀价,自贬身份的恶性竞争,也使房地产业的发展会走向比较健康的局面。

那么1000公里的3小时经济圈的意义就非常重要。笔者自己的看法是,全中国从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到另一中心城市不能超过3小时。即3小时应该是成为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区的基本计量单位。就像长城上的烽火台一样,可以将经济发展的火头互相传递,也像八百里连营,将中国整个经济联系在一起,将相邻各大区中心城市基本都涵盖。

这样的话,每个区域里的居民,都可以同时在三个城市圈里,进行其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活动,而任何农村地区,都可以在三个城市圈的经济辐射之下,带动经济发展,缩小城乡生活差距。

蜗头 发表评论于
这种想法目前在国内已经基本上全面开展了,我参加过一些城市规划,通过交通半径辐射形成城市带和区域经济体的想法目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达成共识。
天朝§臣民 发表评论于
看似笔者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个筹划是笔者如果哪日当上元首后要做的吧
chinomango 发表评论于
这里势必涉及网上办公的概念.网上可视电话会议仅微软就有免费软件可用,有很多项目可以远程,分布的进行,纯地域的隔离问题已有所改善.在美国,客户服务是利用全世界的网络由各地的办公室接力进行的,你下班前将项目交给在世界某个角落的下一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