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

女儿前两天离开家回纽约去了,走的时侯也没跟我打个招呼,她妈送她走的。

好长时间,我和太太背后都叫女儿 “ 但愿 ” 。太太说:“女孩二十五岁以后才会懂事”。

我们家就一个孩子 , 属虎并和美国开国总统有同一个生日。她打算今年大学毕业后留在纽约。两人养一个孩子 , 这个孩子当然是我们的宝。女儿是在我和太太超多超好超常的爱里长大的。而中国父母的爱,跟中国文化一样,通常太艺术,少了些科学。

二十多点年前,女儿出生的那个早晨,天下着雪,特别冷。我一早起来就顶着西安寒冬的风,骑半近一小时车奔回昨夜子时后才离开的太太待产的医院。清晨 , 路滑 , 风嗍嗍 , 雪飘飘 , 赶到医院,我已满头大汗,急上病房 , 太太一脸的疲惫 , 孩子已经出生了 , 那小样子,可爱之极。我,成了小天使的爸,忙递上买的小妹 , 女儿睁了一下眼。这仿佛就是昨天的事。

女儿出生那年,成方园正火遍中国,她小名就叫圆圆。

第一次当爸,人都会有种从心里生出的高兴,走路会特别轻快,干活会特别有劲,就是洗尿布,嘴上也会哼着小曲。就像托尔斯泰说的:有了孩子的啼哭,才有了真正的家。

有个个晚上,老婆去上英语课,我带娃。娃肚饿,不停地哭,那哭声,声声振耳,不停歇,持续,我抓瞎。我不停地转,不停地摇,不会唱儿歌,我就自编:“你妈要下海,你爸没有奶,你得歇一会,咱俩去中大头彩”,“小乖乖,乖乖小,不要闹,乖宝宝”,“小宝上街去赶集,买个辣子当鸭梨,咬一口,辣掉牙,从此不吃大鸭梨”。每当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圆圆也会歇会。

女儿百天后没多久,孩她妈就走了。为了年轻的梦,从地球的东边到地球的西边,那年月 , 为了梦 , 每个人都得费很大的劲。在和平的日子里,当妈的丢下吃奶的亲骨肉,那得有决心。为了女儿和女婿的宝。我女儿的外公外婆,在接近花甲之年,还没退休,就又当上了“爸妈”,他们要亲自给圆圆喂奶,洗澡,每次都得烧好几大壶水,把水从厨房提着到进放在另一个房子里的大澡盆,还照顾外孙女的各种“种种”,为了让不爱学英语的我,多点时间学英文。

我不懂,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到美国去?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 我常常觉得自己的脑袋不是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人得成天地说自己不懂不信也不想说的话 , 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 我会想起裴多芬那首诗。

新婚有孩子不久的我也不想和太太长期天涯海角。所以我得豁出去,得用功背英文,准备糊涂到美国,把自己的脑袋扛到自己的肩膀上。

出国前,我一年的工资,除了吃饭抽中低等的烟,全是女儿的彩色照片。那一年,女儿一天一个样,每天长本事。我几乎天天去看女儿,帮她做点事。星期天我都是一边背托福一边推小车。累了,就哼两句“少壮不英文,老大徒伤悲”。

二十年前,中国很穷。我两手空空到美国,因为托福没有考到五百五,所以就没拿的“研究生资助”,我又不愿以 J2 的身份来美,因此和太太不在一起,我得自己挣钱读学位,开始的一年我懂了生活所迫和举目无亲的意思。后来我做了 RA ,不过修课助研还是很幸苦。

女儿四岁来了美国,我们有了家,但是我和太太不在一个城市。太太和我三四年都没见到过女儿,当妈的自是备感幸福,女儿也已经是小女,特别可爱。说真的,我俩都不知道该怎么爱?

九一年 , 我和娘俩相隔 120 多英里。读博士的孩子妈当然备加辛苦。 我 , 帮不上什么忙 , 所以除了上课 , 做助研 , 周末再打两晚上工 , 为了家里多点钱。

每隔两三周的周末,我回家。到家,通常都是午夜十二点后。星期六的早上,平日忙得四脚朝天的我们当然最希望多睡会。但吾家小女,天生能量大,早上六点就要有人起来给她讲故事陪她玩。我平时不在家,当然是我陪玩讲故事。圆圆最爱玩的就是从椅子上往放在地板上的床垫上跳,乐此不疲,来来回回,好几十次,还得要我好好看。通常我都觉得困死了,稍一打盹,她就会大叫:“爸,快看”,我专心。跳累了,她擦擦汗,接着就让我给她讲故事。我一般就给她讲“半夜鸡叫”。她还不停地问:为什么周扒皮要起早学鸡叫?那时我就觉得这孩子,整个一个地主。因为爱,地主就地主,也没在意。

虽说学业辛苦,那几年,我们仨去了不少美国好玩的地方。我们快乐,因为心里头有着学业上的希望,周末假日能看着并感受着女儿像花一样,成长着,开放着,释放着她生命的芳香。

九四年初,我和太太都完成了学位,从美国中部到了南方。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到了新环境,她从原先是好学生到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各地教育水平参差。她在学校考了“ C ”,回来还给我说是考了第三( C 在字目表中排行老三)。有段日子,我在家演练编程,找工作,兼管女儿的一切。我狠抓女儿的英语和算术,没多久她就是她们班好学生了,而且特听我的话,也跟我亲。再后来,我又离开家,到外地上班,忙碌挣钱。这一离开。就是十年,我和女儿却越离越远。

女儿的学习,小学三年级以后就没让我们操过心,一直都是他们全校最好的学生之一。但她在家里慢慢从“地主”变成了“皇上”,我俩的 ` 矛盾也慢慢地增加了,,孩子一天大,我平日忙,周末只想多歇会,管她,缺少些耐心。

我喜欢女孩子有些贵族气质,所以她妈跟我商量想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时侯,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圆圆成了我们这个城市唯一上私立高中的中国孩子。

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比家庭大太多了。成长中的孩子究竟是生活在普通孩子的环境中好还是生活在肯花钱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家庭的孩子中对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好 , 还真说不清。上高中没多久,女儿更会随变花钱了,在家也更“皇上“了。三个人的家 , 她在家里不做任何事。

我从来认为,人与人在一起就是要互相服务。做家里事,可不分多少,但孩子也不能只享受父母提供的一切服务而自己什么也不做。在女儿上大学以前,我和女儿发生了两次战争,硝烟散去以后,有点两败俱伤,她大了,我也不能把她怎么着,于是我俩彼此形同陌人。后来女儿上大学了,远远地离开了家,家是她的“ 911 “,没有紧急求援或要钱,她从不给家打电话。

快五年了,虽然我对女儿“三不”(不管不问不理),但我心里一直很惦记她,现在好多事都不容易想。物质世界的发展和人们茫然的追求使我们的时代丢失了传统。人在得到爱的时侯应怎样产生出同样的爱去回应自己得到的爱?人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应心怀怎样的感激 . 。在这人人更加自我快活的时代里,好像人们都很无耐。我们离汉朝太远了,西汉以孝治国。时代进步了,传统没有了,孩子长大了,父母变小了。

在我看来,爱,实际上是人的心里一种不计算的“付出与得到”的情感。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则是伟大中的伟大。这种爱的“伟大”在于它是人类最不计回报的爱甚至连期待都没有只希望孩子能幸福。很多父母给他们孩子的爱都是全部的付出。“子不教,父之过”,面对现实淘汰传统的时代,天天在变的世界,父,无可奈何,只能自己难过,难过了好几年,最近不难过了。因为我想,中国的父母虽说是“天下最可怜”,原因往往是我们在给孩子最无私的爱的时侯,潜意识里对孩子有太多的期待,期待自己的孩子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人,去生活,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像大人所希望,大人就生气。其实,爱,也许连期待也不该有,就是有,也只能默默;期待不着,给上个祝福,做能做的,就行了。做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也许就是把自己和爱人在年轻的高兴,高兴得发昏,发昏后没和孩子商量就把孩子生到这个也许孩子不想来的世界。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且帮他们找到他们自己认为的幸福。 

对孩子期待,太累了,人不应该太累。 

女儿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假期回来了,我和太太,一个给她做她爱的“好吃”,一个给她买她想的“好穿”,因为这个假期后,她走了,就很难再在家呆这么长了,我就想让圆圆知道:这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女儿看上去还是老样子。我不在意,因为我爱她,还因为我知道她在外边常说:“我爸做的炸酱面最好吃了”。

女儿的文章写得极好,上中学就是她们学校的校报编辑。文章写得好的人通常敏锐,条理,有自己的思想,有文化积累,有情感,有判断,就是嘴硬。两年前,听说我非得“开胸”,她在电话里哇的就哭了。她妈这样给我说。 

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什么? 

女儿假期的最后几天,我们一家三口天天在一起吃饺子,韭菜盒,炸酱手擀面,我们仨一起高兴,饭后女儿吃桔子也能给爸妈都拿上一个了。 

女儿大了,望着她“先改再读再解释”地指导完她教授妈妈的“重要英文”后漂然而去的背影,我跟自己说:“但愿……”。 

现在,该怎么抚养教育孩子? 是世界大难题,世纪大难题,不分中美,美国还稍好点,因为美国是“生活教育”,而中国是些糊涂的父母(因为咱中国就是要打着什么把人弄糊涂而且最好还让人不知自己糊涂)以为自己清楚去帮孩子清楚。比如,有一电视剧,男主角是新《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关敬陶”,新《烈火金钢》里的“史更新”,演一“少年穷老大发”的孩他爹,他给儿子语重心长:孩呵(停顿,清嗓,想三皇五帝,看今朝英雄):这做人(再停顿,翻古今中外,参武侠人间),呀(略停):得跟那古钱(是古了的)一样:外圆内方,儿子眨巴眼(还好,是过去的儿子,要是今儿,咱中国,“中国足球”最圆,长安街“中国大剧院”圆,中国的月亮最方吧?因为“外国的月亮圆),想听下头。这爸,好像不往下说了,只用他苍桑的脸对着儿,老眼里闪着泪看着他的儿。儿,中国的儿,一头的雾水。停。 

“八哥的时代,“八哥”的世界,不分东西。我曾经天天 “怟八哥”(Debug, “八哥”在我中国心(血管)里。 

看着于丹在兴致勃勃地给国人《孔子》《老子》,人好像都觉得浆糊脑子里流进了水。不过,于丹的口才真好(中国人最爱口才,混着容易点)。“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大体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的价值观,以人文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业。老子开创的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 

听得懂吗?我喜欢林语堂,林大师说:“儒”是中国人的工作状态;而“道”是中国人的游戏状态。假如你和我一样,信林语堂,那么,把《孔子》《老子》给一个人。是否说:咱中国人的工作状态和游戏状态是一样的?“儒道互补”是否如阴阳互补?咋补?就算为钱,那也不该胡说,咱“万年执政”党培养出了多少过去的姚文元,今日的“顺哥”。易中天的三国品得好,但《费城风云》不行,我估摸关于美国的那段历史,他没我原文(英文)书,没我念的多。中国太需要我这种不胡说的人了。 

有次女儿高兴,我给女儿讲个幽默,是美国的。我说:有一孩,特爱写文章,还特想她写的文章让世界上最多的人去看,去和她一起高兴,去和她一起难受。后来走上社会,买啥都要钱,她急了,就只好接受了Microsoft 的“小虫报告员”(专写Bug 报告),没几天她的理想就实现了,这世界上有了最多的人跟这爱写的孩子一起头大,一起跺脚,一起难受,一起“想上吊而找不着绳”。 (我难受,人难受)

我女儿一笑:那不是和你说的跟听现在中国的流行歌一样吗?(人高兴,我难受)。其实。。。 

那是。我说。因为我说过那些用身体唱歌的"扭动晃举戳跺"出的说唱,我就"想上吊而找不着绳”,女儿小时最爱说:"我是流氓我怕谁?", 每次说起,就哈哈大笑。后来又听懂点“找绳”,不过她对中国的博大精深知道的不多。

女儿真走了,一个星期了,她饿不?

 

 

心之初 发表评论于
回复翎翅的评论:看来你的幽默感还不太好.当你的骨肉把你气晕的时侯,你千万得有幽默感.

我不知你的子多大,小心.祝你运气好.
翎翅 发表评论于
你这可真是“我说”,听得我一头雾水。
其实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上来说,中西方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昨天看了“春江水”的博文,谈到她的女儿考上了艺术学院,想学电影导演,而父母不同意,她的人生第一个理想幻灭的事。她说到中国人对儿女的期望,其实反映了他们自己的虚荣和不安全感。我很同意。西方人对孩子相对民主一些,大事上任他们自己做主,甚至看着他们犯错,也不横加干涉。但他们不是没有期望的。爱没有无条件的,即便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有条件的。如果孩子做得好,我就会更爱他,如果他做得差,我就会感到生气,感到受伤,这种受伤感,就是爱没有得适当回报的反应。
其实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做为人生的哲学,几种不同的理想境界是没有错的。错的是没有发展,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内容都很有限,而且空泛,对当代社会的各方各面,形形色色没有应用的价值。中国人实际上还是语言枯燥,思想贫乏,精神空虚。传统文化流到现在,枯竭了。如你所说,现在是物化的世界。中国人没有有力的传统文化支撑,没有放开自己接受新的文化,新的观念,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生存。
孩子不会和我们一样的。我在《儿子的成长》中谈到,我知道我的力道很弱,但我不会放手。在将来还是得放手的。
翎翅 发表评论于
回复心之初的评论:
父母让孩子到这个世界上来,不要因为要“自己高兴”,而是尽做人的天职。传接生命,为了物种的延续。而且孩子们也感激自己的生命,不愿到世界上来的人不是健康的人。我认为义务和责任是双方的,不应该只是父母单方面的奉献,儿女也有成为好人,成为父母所希望的人的义务。为什么人们对上帝感恩,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却不用感恩?能够获得生命,是多么幸运的事!还没有看你的下半段,就发了议论,见谅,我现在看。
心之初 发表评论于
"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们很失望。听了你的故事,看来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

关于这个,得这么想,孩子也许就不想到着世上来,父母没和孩子商量,只图自己高兴,就让孩子入世.看来民主真的重要(开玩笑).

人得让自己的灵魂,在沉闷的环境中透口气.否则? 生活还是很美的.
心之初 发表评论于
“没有赢得了儿女的父母。”

中国字"赢".

"赢得了",译的真差,想说什么? 是说"输赢",还是"和孩子亲如一家"?
如果说的"输赢",那还行,因为"输赢"不永远.
心之初 发表评论于
回复翎翅的评论:谢谢韩剧.人一爱,就完了,只有输,输了就好了.
谢谢你.让我想起聂绀弩的句话.
算了,周末愉快.
翎翅 发表评论于
我听到过一个做父亲的中国人抱怨说,现代的西方社会把孩子们教得没了良心。虽然孩子们学习都很好,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们很失望。听了你的故事,看来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
父亲和女儿的关系有时的确是有些难处。小时候是爸爸的小公主,长大后因为沟通上的困难,往往会变得疏远。尤其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亲的影响和沟通。长大了的女儿,和对女儿缺少了解的父亲在有矛盾冲突时就难以和谐。
无论如何,血浓于水,孩子再成熟些,会了解父母的爱和感觉的。请不要放弃可以沟通的机会。即使有时感到委屈,不想去低三下西。
韩剧中总有这样一句台词:“没有赢得了儿女的父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