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确在年龄上造了假

唯奖牌论、唯成绩论的体育驱动机制,是中国体育造假泛滥的根源

  

        因为采访的缘故,我曾去一位中国足球运动员的家里做客。他原是某一届中国国奥队的主力,少年成名,甚至在世界大赛上也光芒四射,被誉为希望之星。但成年以后,他很快沉寂下去,多年以后,才找回一些感觉,偶尔入选国家队。
  这位球员的家里简直像座花果山,到处是“猴子”。几间屋子里摆的猴子形象的毛绒玩具不下十个,从沙发靠垫到背包的挂件,也都是猴子形象。
  “怎么这么多猴子啊!属猴子的?”我不识趣地问了一句。
  球员和母亲忙不迭地一起解释:“不是,不是,只是从小喜欢猴子。”
  那一刻,他们和我一样,都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这位年少成名的球员年龄有水分,在圈内早有传闻(事实上,虚报本不是新闻,虚报的比较严重或因此明显获益,人们才有兴致偶尔提及)。
  青少年运动队,年龄哪怕相差一岁,身体上的差异都会非常显著。这位球员效力的那届国奥队,早期风光无限,有“黄金一代”之誉,可惜很快就变成一支平庸的球队,折戟沉沙。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很致命的一点,就是进入成年之后,“以大打小”的优势荡然无存,中国足球继续为自己的自欺欺人埋单。
  足坛的造假传统制造了无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带来的不仅是国字号球队悲剧轮回,也贻害了全体青少年球员,令人唏嘘。前面提及的那位球员,依靠“年龄优势”在少年时代就名声显赫,难以摆正自己的心态,而成年后很快泯然众人,再次心态失衡,意志消沉。对于那些未从足坛造假中获益的年轻人,世界就显得更不公平了。
  关于年龄造假,老教练徐根宝的抨击更接近本质:“功利要有底线,此事事关人格”。
  近些日子,一些媒体又开始炮轰中国足坛虚报年龄的积弊。这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更非揭开了什么惊天秘密。当年,阎世铎和谢亚龙刚上台时,也曾信誓旦旦要铲除这颗“中国足球最大的毒瘤”,最终都不了了之。
  与服用兴奋剂一样,虚报年龄也属于不正当获益,它使得体育最基本的公平性原则受到玷污,而且欺瞒始自年幼无知的孩童,其恶劣程度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如果不计后果,只看眼前利益,当初造假的时候,足球主管部门、青少年球队及教练、球员及家长似乎都觉得自己获利了。造假造出一个“多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
  说得直白一点,唯奖牌论、唯成绩论的体育驱动机制,是中国体育造假泛滥的根源。人格自律和道德规范,都难以真正抵挡一个鼓励“恶”的制度。
  在中国体育界,虚假年龄绝不仅仅足球圈独有,体操、篮球、羽毛球、田径……无不爆出过年龄造假的新闻。选手的年龄又是一个复杂的东西,足球队的要把年龄改小,体操队的要把年龄改大。假如一对龙凤胎,哥哥去练了足球,妹妹去练了体操,若干年后,妹妹却比哥哥大上四五岁,你不要对此感到惊奇。
  在篮球界,很多俱乐部喜欢把自己的球员年龄报的偏低,“希望之星”多了,球迷和市场会更兴奋,或许球员还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而年龄问题在篮球圈也很容易变为悬案。NBA曾怀疑易建联年龄造假,当初购买易建联的雄鹿队也因此觉得做了冤大头,而中国球迷则反唇相讥:你NBA就清白吗?谁能说得出穆托姆博的真实年龄?
  北京奥运会上,某中国体操女选手的年龄受到外国记者质疑,小女孩显得有备而来:“不管外界怎么说,我知道我自己的真实年龄。”
  小姑娘还是很有自信的。我倒认为,在中国体育圈,真的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它早就被偷走了。
  假如不是去太空居住过一段时日,岁月对每个人理应是公平的,也不该有人对自己的年龄存在疑惑。但很多运动员难免要费一番思量:该在什么场合报自己的哪个年龄?或者该对什么样的人报自己的哪个年龄?
  年龄的谜底有时会被戏剧性地戳破。十运会前,辽宁代表团争夺周海滨未果,愤而指出周海滨年龄造假;而肖战波转会时曾遭遇辽宁队的年龄限制,他急得简直要拿出自己的出生证明:我实际早就过了那个年龄。
  让那些隐瞒年龄者显形,其实也很简单。比如,规定体操队16岁以下的才可享受住房补贴,规定足球队年龄越大赢球奖金越高。利益杠杆一转向,一定有热闹看。

ZT 财经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