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吗?

右派有一特点,就是哈美,并时常大讲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友好”。老右派流沙河有一篇在各论坛广泛张贴、名为《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的文章,就大讲中国抗日战争时,美国对中国如何友好。前些天,强国论坛深水区就贴出几篇哈美文章,8日11日,的家上贴了名为《奥运会,让我们把更多的掌声献给美国运动员》的哈美文章。的家文标题名不符实,文章主要内容是谈历史上美国如何“正义”,讲美国对中国如何“友好”。的家文一开始就写到,“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的一方”。8月13日,映洁的、名为《对外交往:旗帜鲜明地与美国合作》的文章则说:“ 二战中的美国,成为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映洁文、的家文和流沙河文章一样,企图通过颠倒黑白,掩盖二战爆发前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支持的事实,来证明中国抗日时,美国对华友好、正义。  

但是,二战爆发前后, 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支持的历史事实是掩盖不住的。  

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是属于“正义的一方”。但美国、英国与法国,对德、日在二战前侵略、扩军的纵容和支持,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也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  

美英法希望德国杀向东方,希望日本杀向北方,从欧洲东部和中国东北两个方向进攻社会主义苏联,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正是这种出于对社会主义仇恨,而产生的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战略,使美英法长期对西边的德国和东边的日本的侵略,执行绥靖纵容政策。  

德、日帝国主义也利用美英法的这种企图。日本军阀提出建立“大日本”——一个包括中国、苏联的西伯利亚和其他东亚地区的殖民帝国——的计划时,就把自己的侵略行为说成是防止“共产主义的威胁”。  

在中国正在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时, 日本大力宣传该中国存在“赤化危险”,于1931年9月大举侵入我国东北。  

美国对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是持纵容态度。美国有时在口头指责下日本,以欺骗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但却通过供应日本的战略物资来提供实际支持。美国的对日绥靖计划,是企图让我国东北变为日本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最终进攻苏联,使苏日两败俱伤。另外, 限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向东北漫延。  

美国政府和美国资产阶级, 尤其是美国军火公司的资本家, 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纵容。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美国不但不谴责这一侵略行动,反而与日本密商谅解。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美国均不予承认。但美国国务院又表示, 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此即史汀生主义,其实质是企图以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美在华的权益。它是此后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 - 史称"史汀生主义"。  

美国一部描写美国最大化工公司和军火公司——杜邦公司的书,就揭露了美国总统胡佛、美国军火商对日本侵华的支持。该书写道:“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从杜邦公司纯粹正规的商业道德观中得益。胡佛总统以同情的态度看待他们在1931年入侵满州……他宣称:‘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们与它的友谊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由于自己的政府表现出这种态度,所以杜邦家族在那一年和日本签订了有利可图的协定并不令人惊奇。在国务卿史汀生谴责日本进攻满州后不久,从三井化学联合企业来的日本经理人员同杜邦公司的经理人员在威尔明顿会晤,并交付了90多万美元,以换取杜邦公司氨炸药的配方,这是一种生产较廉价的军火的制作法。国务院不顾史汀生公开说的漂亮话,私下对杜邦公司的这笔买卖表示完全赞同”(〔美〕齐尔格《杜邦在尼龙幕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00、201)  

网上一篇名为《勿忘9.18国耻日》的文章写道:“美国、英国早与日本做了利益交换,一方面希望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一方面又希望日本进攻苏联。美国、英国甚至宣布支持日本的行动。1931年10月美国总统胡佛公开发表讲话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也说:‘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2年底,美国向日本供应了1.81亿美元的军火。”  

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仇恨,使资产主义的美英法纵容支持日本侵华。也出于对共产主义运动的仇恨,使代表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也以妥协和不抵抗来纵容日本侵华。9.18后,国民党政府命令不抵抗日军,“蒋多次喊出‘我们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共产党’,汪精卫甚至说中国抗日是为俄国打仗”(《勿忘9.18国耻日》)。

从这可看出,甚至国民党也有通过不抵抗日本,让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在无后顾之扰状况下从中国东北进攻苏俄的想法。国民党也认为,中国抗日,是对日本进攻苏联军事战略的干扰,是替苏俄打仗。因此,国民党的不抵抗的对日绥靖纵容政策,本质与美英法对日纵容政策是一致的。  

美英法的纵容、支持,鼓励,日本绝对不满足只侵占同苏联接壤的东北地区。占领中国东北后,又向华北侵略渗透。日本一面向华北推进,一面极力强调他们是执行与共产主义斗争的任务,因而他们的行动符合包括美英法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日本政府奉行反苏政策,常常公开宣称敌视苏联。1936年日军士兵多次袭击苏联边防军,11月25日日本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11月26日日本即在哈桑湖附近,出动大批日伪军越过边界,袭击苏联边防军。日本激烈地反苏反共表现,很符合美英法的意愿。美英法、甚至国民党政府都希望日本这种激烈地反苏反共表现,最终转变为对苏战争。美国等不愿因为日本侵华伤及自已在华利益,而对日采取经济制裁等实际措施,怕这些措施使与日本关系恶化,会损害日本对苏仇恨的专注度,干扰日本进攻苏联的战略和战争准备,使美国等希望的日本对苏战争夭折。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纵容了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扩张。  

美国不仅继续纵容日本侵略扩张,向日本提供军火及装备,“美国并向日本军需工业大量投资,帮助日本建立起现代化的军事工业,美国福特公司提供日本现代化冶金技术,洛克菲勒财团帮助日本建立新式电气工业,梅隆财团帮助日本飞机制造业的进一步现代化”(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 613)。甚至当日本陆军在1936年提出应付未来对苏、对华战争的、耗资巨大的“六年作战准备计划”(1937—1942),美国认为这主要是针对苏联的战争准备计划,继续以给予日本贷款、供应战略物资形式,来为日本陆军扩军备战提供实际支持。  

日本摸透美英法意图,因此一边大喊反苏反共,并采取包括袭击苏联边境等恶化苏日关系措施,以表示自已是美英法必须依靠的、能就近攻击苏联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又大肆在中国侵略扩张。日本相信,美英法不敢因为日本对华的侵略掠夺,而惩罚日本攻击苏联的能力。  

因为美国等的放纵,日本侵华更加放肆,通过1937年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1937年9月14日,美国宣布禁止用美国船只装载武器和军用装备出口。美国似乎很中立公平,不用美国船只为交战的任一方的军购服务。但这一政策首先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量齐观,根本未体现出哈美派说的美国 “正义”,以及美国是“ 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另外,这一政策适合拥用强大海军的日本的要求。因为日本海军掌握中日海域的制诲权,日本船只从美国装载武器装备及其它战略物资, 畅通无阻。而日本海军对中国沿诲的封锁,使中国即使在美国买了武器装备,也不敢用中国船只运输。但美国这一政策,使日本照样能获得美国武器装备,而中国却难以获得。  

美国的这种政策和日本的海上封锁,不仅造成中国武器输入极其困难,也使中国其它物资输入产生困难。在1937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15亿美元货物,下半年进口额就下降到0.73亿美元,1938年下降得更多。为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呼吁西方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来改变实际上日本能输入武器,而中国难以从西方输入武器这一不利状况。  

1937年11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1922年华盛顿条约的缔约国会议,讨论远东已经形成的局势。参加会议的有英国、美国、中国、法国……,日本和德国拒绝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要求布鲁塞尔会议作出关于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和给予中国援助的决议。……如果国际联盟所有会员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不失为制止侵略者的一种手段,因为日本的原料进口大约四分之三来自英国、美国、中国、荷兰、印度尼西亚、法国、印度支那。日本所需的重要战略原料,如铁砂、铅、锡、锰之类几乎完全依靠从英国、美国、和荷兰输入。但是,关于制裁的建议没有得到法、英、美三国的支持。法国外交部长德耳博在发言中说:‘任何强制性的决议都不能从法律上和事实上有效地、园满地解决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英国代表团团长和美国代表团团长德维士赶忙附和德耳博的意见。……最后,布鲁塞尔会议只通过了宣言式的决议,指出日本在中国的行动违反华盛顿九国公约,建议日本停止军事行动,但是没有规定出任何对付侵略者的措施。”(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九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567、568)  

我们知道,美国是喜欢使用经济制裁的,二战初期对苏联,现在对古巴、朝鲜、伊朗、津巴布韦等找借口都要经济制裁,但他对日本侵华,却找借口不实行经济制裁。中国希望西方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的目的根本不能实现。  

哈美派经常就以美国某时对日本的谴责,作为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支持的证据。但那些谴责极其虚伪,因为在口头谴责同时,美国不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还继续用军用物资来支持日本军队和日本军事工业。  

例如,哈美派常以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总统发表反侵略“防疫线”的演说,作为美国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证据。但罗斯福总统演说却不敢指出侵略者的名字,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在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防疫线”一语是否意味着经济制裁,总统起初回答道:“不,不一定”,接着简单地说“不”。  

1938年7日1日,美国国务院通知美国飞机公司说,美国政府不同意把飞机和飞机零件出售给正在进行狂轰滥炸的国家。这就是有名的“道义禁运”。哈美派也常以“道义禁运”来证明美国反对日本侵华。但“在‘道义禁运’之后,美国垄断资本家反而增加了对日本的输出,如1937年,美国出售给日本的飞机价值为248.4万美元,而在实行所谓‘道义禁运’以后的1938年,美国售给日本的飞机价值却增加到1745.4万美元,这个实例足以说明罗斯福政府的所谓‘道义禁运’的虚伪性。”(《美国通史简编》 615)  

在美国供给日本军事物资,而中国难以从西方获取军事物资情况下,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经苏联政府提出,1937年8月21日,苏联和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随后,中国派代表团到莫斯科采购军火。当时中国最急需飞机,苏联同意用苏联贷款,向中国提供包括350架战机以及坦克、大炮与配套弹药和器材,并立即从9月15日开始调运首批飞机共225架来华,并派出飞行教官、仪器教官、维修技师和工程师等,培训中方人员掌握并保障军事装备运行。苏联作战飞机于10月27日到达中国。12月1日,苏联志愿航空队正式参加了南京保卫战,随后参加保卫武汉、重庆和其他许多城市。而直到1941年8月,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4年后,美国陈纳德的飞虎航空队,才开始与日本空军作战。  

1938年,苏联提供给中国贷款1亿美元,购买苏联武器。而1938年美国给日本1.25亿美元借款和信贷,以购买美国的战略物资,加强日本的战争机器。1939年苏联又提供1.5亿美元贷款给中国,购买苏联武器。相反,西方要中国用现款购买武器,并数量很少、价格很高。国民党高官杨杰日记写道,也在1937年9月“孔祥熙在欧接洽之飞机,英方仅有二十余架,法方四十四架(计三种),并付外汇现款,其价格较予在苏方接洽高一倍。”由于西方武器要中国用现款支付、并价格很高,而海路被日本封锁,许多海港被日本占领,进口困难,出口也难,外汇奇缺,购买西方武器能力有限。因此,抗战后一段时间,中国主要从苏联进口武器,“从西方购买的武器也很少,据蒋介石1939年9月说,英美等国供给的军火仅占20%。”(铭辉《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军贷》)也就是说,抗战开始的两年内,中国输入的军火中,苏联供给约占80%,西方供给仅占20%。“毛泽东说:‘抗日战争以来,没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真正援助我们,只有苏联是用了大量空军和物资援助了我们。’连一贯亲美的宋美龄也公开承认:‘中国抗战3年来得自苏联之物资援助,实较自英美方面获得之总和多至数倍之多。’”(杨耀健《抗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太平洋战争前,不管从贷款数量、贷款用途、贷款利息和贷款偿还方式看,苏联贷款都较西方国家,更满足中国的需要,更符合中国利益。“苏方对华贷款对我国太平洋战争前抗战意义重大。太平洋战争前我国共获得国外贷款5亿美元(不包括租借物资),苏联对华贷款占了一半(而据《世界通史》第10卷201页,仅“1938——1940年,苏联给予中国的物资援助价值3亿美元”—笔者注),居各国对我贷款首位(第二位是美国,但其中一亿美元是1941年11月 30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给予中国),而且意义最重大的是苏联给予中国全部是军火贷款,中国利用这些贷款购置大量苏联军火用于抗战,而西方国家予华的17笔贷款全部是非军事性的,没有一笔为军火贷款。苏联予华贷款利息亦较低,为3%,为我国所获最低者(英美援华为6.5%以上),……苏方同意中方以农矿产品各半偿还,如矿产品不足可以以农产品替代,实际偿还中农产品略多于矿产品。我国是农业大国,此方式对我相当有利。”(铭辉《抗战时期苏联对华的三次军贷》)  

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美向侵华的日本提供贷款和出售战略物资,就连一贯亲美、反共、反苏的《南方周末》的笑蜀也不得不承认。他在其名为《笑蜀:重新书写抗战外交大历史》的文章中写道:日本侵略中国时,“ 纵然相对来说对中国还算比较友善的美国,也认为中国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是不大可能的,由日本人统治中国对美国最有利——同时也对中国有利。美国国务院一位官员就断言,中日争端的解决可能对美国的利益有害,最好让日本在一个美国没有重大利益的地区,陷入一场非决定性的斗争;允许‘我们远东政策的原则及和平理想’‘蒙受进一步小损害’。于是,美国以‘借刀杀人’为其远东政策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怂恿日本与苏联和中国为敌,镇压远东的大、小布尔什维克,一方面避免日美冲突。这就注定了美国对日本侵华仅停留于空洞的道义谴责,而不可能实际干预。对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求援,美国置若罔闻。甚至当1937年 12月12日,侵华日军制造一起极端挑衅性的事件故意:在南京江面击沉美国‘帕内号’,导致美方七十多人死亡,美国仍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力,平静处之,一如既往地对日本提供贷款和出售战略物资。”

一篇名为《帮助日本屠杀中国人:二战初期的美国》的文章写道,“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整整十年时间美国所做的并不是‘支持与帮助’中国,……当时陶行知先生鉴于美国军事物资源源输往日本的严重性,曾经策划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成立一个经济研究会,由那时在美国的经济学家胡敦源先生主持。研究会搜集美国官方资料以后发现,先天不足的日本,侵华所需军事原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其中从美国进口的最多,1937年占到百分之五十四点四,1938年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这就不难明白在《陶行知日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出版)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载:
  (1938年5月4日)洛杉矶五千人集会上……在座国会议员司克脱(Scott)先生对大众说:‘请大家记着,日本在中国杀死一百万人的时候,有五十四万四千是美国帮凶而杀死的。凡不愿做帮凶的人请站起来!’全场一致起立,表示禁运决心。
  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做法,早就引起美国民众的不满了。1936年美国西海岸发生过海员罢工,反对把军事物资卖给日本供其侵略中国。但是,民众的决心并不能改变美国政府的态度,于是我们又看到《陶行知日志》有这样的记载:‘(运废钢铁去日本的)挪威货船起航,有十七名海员拒绝去日本,被德克萨斯州行政司法长官拘留。’据《陶行知日志》提供的数字可知,1937年运往日本的战略物资,美国占百分之五十四点四,英国占百分之十七点五,德国占百分之三点八。分类来说,美国所占比例分别是:铜百分之九十二点九,各种油料百分之六十点五,汽车及零件百分之九十一点二,铁(废钢铁?)百分之五十九点七,铸铁百分之四十一点六,各种机械、发动机百分之四十八点五。陶行知先生离开美国的时候,曾经在临别演说中专门说道:‘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不要忘记,我身体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四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所以讲,如果说二战之初美国对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是‘隔岸观火’的话,那么它对太平洋另一岸的亚洲则是‘隔岸助火’了。”美国在隔岸帮助日本加强进攻中国的战争机器,这就是哈美派所说“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美国“正义”的表现?  

日本帝国主义仇恨社会主义苏联,又要侵略中国。美英法帝国主义也仇恨社会主义苏联,而日本向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的侵略,己严重伤害美英法的在华利益(当然,日本不断向美英法等承诺,保证他们在日本占领区的利益)。仇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共同点把日美英法连在一起。美英法认为,削弱乃至消灭社会主义苏联是大事,涉及资本主义世界根本利益,是外交的重中之重,其它事情要服从消灭社会主义苏联这个大事的解决。对日本侵华一事,1931年以来,美英法一直要其服从借用日本削弱、消灭社会主义苏联的战略目的。  

日本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恨,以及他把握住美国等的心态,所以他在大肆侵略中国同时也大喊大叫地反苏。1938年夏,日本关东军又大规模进犯哈桑湖地区的苏联边界,但以失败告终。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再以更大规模向驻在蒙古东部哈拉哈河地区的苏蒙军发起进攻。经过三个月的激战,直到 1939年8月底(即德国进攻波兰前夕),侵入蒙古东部的日本兵团几万人被苏军全歼。日本对苏军的这两次规模在加大的进攻,使美国统治集团对日本军队将以更大规模侵略社会主义苏联存有很大幻想。加上直至1941年上半年,日本仍把最精锐强大的陆军集团——关东军部署在中苏边境的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在中国东北部署的日军飞机、坦克等重型武器数量多于在中国关内的日军总和,更加深了美国统治集体认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矛头还会指向苏联的看法。  

因此,美国用支持日本侵略,做为对日本反苏的奖赏。1940 年7月16日,美国政府发言人声称,门罗主义也可能适用亚洲。门罗主义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他洲的国家不能干涉美洲事务。门罗主义适用于亚洲,就暗示美国不干预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此话一出,英国也配合美国做出支持日本侵华的举动。7月17日,英国政府同意日本要求,将运送商品和物资的滇缅公路和香港港口封锁三个月。这样一来滇缅公路被封锁了很长一段时间,加上香港对中国关闭,加剧中国的物资困难。  

美英以这种方式间接参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但美国却不对日本实施经济封锁。这儿关键的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问题。美国人也知道,“维持日本战争机器运转的一半以上的原料,特别是铁、钢和石油,都是从美国获得的”(〔美〕林克、卡顿《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册172),因此,如果对日本贸易实行真正的禁运,就会使日本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美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在研究这个问题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如果对这些物资中的相当部分实行相当长期的坚决的禁运,日本就会陷于经济停滞和遭到军事失败”。但美国认为,日本如陷于这种状态,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根本不能胜任对苏联的进攻,甚至完成对中国革命力量的镇压都较困难。即不能实现美国长期纵容、放任日本侵略中国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反过来讲,美国对日本的物资供应,美国对日本侵华的纵容,是建立在美国认为日本可能北攻苏联的基础上。这可从美国共和党领袖范登堡的一句话中看出。  

1939年8月,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在哈拉哈河惨遭失败。9月16日,苏日两国签订了停火方面协定。美国对此很不高兴。美国学者承认,“‘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停止在哈勒欣河(即哈拉哈河──笔者注)的战斗,那它将向南方推进。……并担心随着协定之后苏日两国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对此“范登堡曾宣称,如果日本敢于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那美国将立刻禁止对日贸易。”(《现代国际关系史》658)  

当然,苏日并未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关东军仍部署在靠近苏联的中国东北。鉴于日军于1939年2月占领海南岛(这将成为日本向印度支那和东南亚其它地方推进的基地),5月日本政府要求英美承认日本有权管理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上海的租界,严重侵犯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利益,美国在1939年6日曾宣布1911年的美日商约从1940年1月26停止生效。但“直到1940年7 月……罗斯福才对供应日本的石油和废铁实行许可证制度……事实证明,许可证制并没有起重大的影响。1940年8月间发给的对日出口的石油产品许可证要比 1940年的前6个月所发的总和还要多。在生铁和钢的供应方面情况也与此相似。1940年8月间,有30多万吨的生铁、废铁等物输往日本,这个数目约与 1940年前半年所供应的数目相等。1941年头3个月,美国卖给日本的飞机汽油比1940年同一时期要多131%。”(《现代国际关系史》661、 662)不仅如此,“美国垄断组织仍然继续大力帮肋日本的康采恩建立新的军事工业部门。例如它们供给‘鲇川’康采恩控制下的日满钢铁株式会社以设备,帮助这家康采恩在库页岛上使用电力新法开采石油,进行‘中岛’康采恩的飞机制造厂的改建工程,协助‘三菱’康采恩制铝和造船,等等。”(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686、687)  

欧洲战争发生后,尤其是德国进攻西欧后,英法荷在亚洲对日地位严重削弱,他们在亚洲的地位严重依附于美国扶持,英法荷对日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日态度。所以美国对日纵容,英法荷就更卖力地讨好日本。日本依靠从美国、英属各国、荷属印尼以及法属印度支那进口所需物资和原料,继续增加其军事战略储备,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  

1939年“美国输至日本军用物资达1.869亿美圆,约占该年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的86%。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的军用物资达1.9亿美圆,约占美国对日本全部输出额84%。自1937年到1940年,美国输至日本物资总额共9.867亿美圆,其中军用物资总值占7.039亿美圆。美国资本家唯利是图,供给日本大批军火物资,用来屠杀中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欠下一笔血债。……美国力图借此诱使日本进攻苏联,并保全美国在华南的经济利益,利用日本抑制中国的革命力量,以达到美日妥协,共同榨取中国人民和反共反苏的目的”(《美国通史简编》614)  

美国很希望日本北攻苏联,而日本却在权衡是北攻,还是南进。出于对社会主义的仇恨,日本很想进攻苏联。但形势比人强。关东军在哈拉哈河一战的惨败, 给日本进攻苏联的想法浇了一盆冷水。苏联工业的增强、苏联远东军队的威力,和英法荷在西欧战场的惨败,其亚洲地位极其虚弱形成巨大反差。日本认为,北攻比南进风险大得多,如果此时向南洋推进,英法荷没有能力给日本造成较大困难。  

日本害怕北面的苏联,害怕在欧洲未受牵制的苏军威力,因此不敢从东北调动大批关东军南下,对英美发动大规模战争(这也尤如日本在关内侵略行动遇到很大困难,关东军也不敢调入关内支援一样)。因此可以说,苏联虽然未对日宣战,但却是牵制日本侵略的重要因素。最后,日本在德国进攻苏联,日本认为苏联军队被欧洲战事牵制之时才向南推进。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6月25日到7月1日多次讨论对此的立场和应采取的政策。力主避免和美国开战的日本外相松岗,坚持马上进攻苏联。但是,松岗的观点未能得到军方的支持。军方认为,苏联在远东驻有大量的兵力。并且,日军在哈拉哈河的惨败中体会到苏军的战斗力,认识到在北方与苏军作战将非常困难。战后,一些英美学者合编,托因比主编的《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也写道,“日本军队1939年8月在诺门坎(即哈拉哈河)的惨败给了日本一次教训,使得它不敢跟着德国一起进攻苏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由于进攻不如原来设想的顺利, 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代表德国要求日本配合德军,从西伯利亚进攻苏联。后来,“奥特汇报说,日本参谋本部由于诺门坎战役的惨败记忆犹新,认为只要有苏联的远东军存在,就反对进攻苏联。”(见该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614、987)也就是说,日本军方根据哈拉哈河战役的经验认为,由于德国对苏联进攻的牵制,苏联无能力在亚洲主动攻击日本军队,但从抵抗日本军队进攻的能力来看,苏军仍远强于南洋的英美军队。  

另外,日本统治集团中的多数人认为,即使能占领苏联远东部分,也不能保证日本取得所需的原料,日本所需的战略原料——石油、有色金属、橡胶等都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如陷入对苏战争后,就会更依赖美英,因为它们控制着这些原料的产地。而苏军受德军牵制,法国投降、荷兰被占领,英国也陷入欧洲战场而无力东顾,现在正是占领东南亚的英法荷属殖民地,由日本直接控制原料资源,摆脱原料供应上受制于人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还有,日本统治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也看到,美英极力推动日本去进攻苏联,是想借别人的手削弱日本,然后给予致命一击。因此,7月2日的日本御前会议宣布了“加速南进”的政策。  

7月18日,日本首相近卫改组内阁,力主进攻苏联的松岗被免去外相职务。7月24日,日军开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些,表明日本放弃北攻苏联,而开始南进东南亚。美国这时知道,自己企图通过纵容支持日本侵华使日本北攻苏联的战略失败了。日本没有利用价值之后,美国不用再对日妥协退让了。原来掩饰着的美日矛盾(当初太纠缠这些矛盾,美国担心不宜诱使日本放心北攻苏联)浮上台面而不需掩饰,因此,1941年7月25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贸易实施禁运。随之,英国和荷属印尼宣布了类似措施。这时,陈纳德飞虎队才得以成立。“1941年7月中旬,陈纳德回到中国时,已有68架飞机、 110名飞行员、150名机械师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员到达中国。1941年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  

因此可以说,在1941年中期,也就是二战爆发20个月后,美国才终止了从9.18后一直实施的纵容支持日本侵华的政策,开始对日经济制裁,并进行对日作战准备。9.18后近10年里,美国对日本侵华奉行纵容支持的政策,请问哈美派,这近10时间能说美国“旗帜鲜明地站在正义的一方”,美国是“中国最坚定有力的抗日盟友”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