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和他的文盲妻子 (图)

【自关山论道 于门口悟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侯德榜先生,字致本,1890年8月9日出生在福建闽侯。1913年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毕业后,公费赴美留学。192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他应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范旭东之邀,担任该公司总工程师,先后设计筹建天津塘沽碱厂、南京硫酸(金亚)厂和成都五通桥永利川厂,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9年他首先提出了联合制碱的新流程,1941年被命名为“侯氏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开创了新的纪元。侯德榜因对制碱工业的卓著贡献而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工学会和美国机械学会荣誉会员的称号,并先后荣获中国工程师学会化工贡献最大者荣誉奖章、英国化工学会荣誉奖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章及特赠科学博士和范旭东纪念奖金奖章。


侯德榜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科技工作和科学研究上。他常常以“勤能补拙”勉励青年人。他认为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这便是他的名言。他以联合制碱法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1990年8月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侯德榜诞辰100周年大会,缅怀这位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

侯德榜一生事业成功,主要是外有范旭东为他“遮风挡雨”,内有爱妻张淑春为他作坚强后援。范旭东1943年介绍侯德榜时曾说过:“侯先生年岁不高,身体健康,且有贤内助为他治家教子,使他无后顾之忧,相信今后的成就必更伟大。”侯德榜是世界知名化学家,可是谁能想象他的患难与共的妻子,竟是福建农村的一位农家妇女。

侯德榜与张淑春成亲之际,正是国家多难之秋。为了用经济杠杆使中华复兴,他没有沉缅于个人的家庭生活,而是四处辗转求学,乃至去大洋彼岸寻求科学之路。一别八年,几度雁来雁去,几回月缺月圆,淑春耐心地等待着,默默地承担起三世同堂大家庭的家务重担。她虽然大字不识,可很明事理:上要赡养好老的,下要抚育好小的,丈夫在外学习就无后顾之忧。 

当熬过八年生离的岁月,侯德榜学成归来时,长子由刚学步已变成少童了。他吻着孩子胖胖的脸蛋,抬眼望着妻子眼角堆起皱纹的笑脸,心中涌起无限感激之情,深感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也闪烁着妻子的心血之光。淑春认为这一回可以同丈夫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丈夫象只水鸟,匆匆归巢后,还没等歇过脚来,为给中华争气,速奔塘沽,去指挥建设亚洲第一流的碱厂。然而,福建乡下年老多病的双亲需人照料,侯德榜对妻子说:“我治厂,你治家,再分离几年行吧?”

淑春懂得丈夫治厂不能分心,又依他了。此后又许多年,侯德榜仍然是行云流水,萍踪天涯。其间经历了七次赴美、八年离乱,与妻儿朝夕相处的时间实在有限。妻子理解他,支持他。


在抗战最艰苦的年月,娇小的博士夫人在川西住草房,砍柴、喂猪,抚育三个子女,大家公认她是侯家得力的后勤部长。由于她几十年如一日地一肩担起家务的全副重担,促进丈夫得以集中智慧投身科学事业,先后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技术秘底,创立了崭新的《侯氏制碱法》……成为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不管侯德榜一生中地位如何升迁,可是他们之间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历50多年而不衰,可谓糟糠之妻白头偕老。1958年1月,侯德榜正率领中国化工代表团访问日本,爱妻病逝,他悲痛欲绝。侯德榜在晚年时常思念他的爱妻。1963年,有人因他生活上需要人照顾,劝他续弦,他写下了三首情深意切、哀婉的悼亡诗,以诗明志,誓不再娶:

十七来家结褵时,金婚七十已逾期。

唯将白发守空房,报答半生死别离。


婚后离家几十年,死时见面也无缘。


誓于晚岁勤研究,答谢平生贤内助。


秉性刚强意志坚,一人做事一身肩。

丈夫儿女勤防护,慈母贤妻两自兼。


自此,侯德榜仍怀老骥之志,又为祖国的化学工业建功创业奋斗了十余年。淑春夫人有知,定含笑于九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