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刿论战(3)

论曹刿论战( 3 )

朱雨心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那么,曹刿论战,是“多算”呢,还是“少算”呢?应该说是“少算”。因为曹刿论战是“政治挂帅”,只算政治,不算军事,仿佛只要政治搞好了,胜利就有了保障。尽管曹刿论战论的如此片面,但是,它对上了“民主崇拜”的核心信仰了,也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由此推导出什么:人心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 等等。所以,居然赢得一片赞美之声。而把这种赞美声带入中学课堂,实在是误人子弟。

其实,曹刿论战并没有讲什么“人心向背”,“取信于民”之类。这些,都是今天的“民主崇拜”者自己臆想出来的。“民主崇拜”者,“心中只有人民”,除此之外,一概都看不见。“民主崇拜”所谓的“人民”,是除去了统治者与其它“肉食者”之外的人,也就是吃不上肉的人。“民主崇拜”者,看不到一个国家的君主,在国家与敌国交战时,对战争的胜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他们也看不到其它“肉食者”的作用。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可算是这种“民主崇拜”的一种典型表达。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民主崇拜”者只见“人民”。

曹刿论战,应该说:论的并不好。政治因素,只是取胜的许多因素之一。打仗取胜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其次才是其它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能有多大影响,要看具体的情况。象长勺之战这样一个战役的胜负,与政治因素应该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设想,不是鲁国,而是齐国运用了一鼓作气的战术,“公将鼓之”时,没有人说:“未可”,结果是鲁国敲了三通鼓,“再而衰,三而竭”,被齐国打败。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还不是一点都不起作用?或是齐国军队早有了第二手准备:真的设下了埋伏。前军被鲁国军队“一鼓作气”击败后溃逃,辙乱旗靡,曹刿看了再看,也看不出有诈,“故逐之”,结果,中了埋伏,连同鲁庄公一起都被齐国活捉,真正体现出“夫大国难测也”。这些是否能发生,取决于齐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包括将领的指挥才能)与鲁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包括将领的指挥才能)的对比,与曹刿的“远谋”、鲁庄公的政绩、以及鲁国的人心向背,没有什么关系,至少是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所以,鲁庄公的政绩哪怕再好、再得民心,只要鲁国的军队缺乏作战能力,就不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敌人都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了。倘若曹刿先生左问右问,鲁庄公就是拿不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类的政绩,顺着曹刿论战的逻辑,是否鲁庄公就不“可以一战”了呢?曹刿先生是否就只好建议鲁庄公投降,逃亡,或是签订辱国丧权的城下之盟了呢?这些都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按常理,不论鲁庄公的政绩如何,只要鲁国的军队还有相当的作战能力,鲁庄公都必然是要抗敌的;不论鲁庄公的政绩如何,只要鲁国的军队还有相当的作战能力,就有取胜的可能。不存在因为政绩不好,放着还有相当作战能力的军队不用而主动屈服的道理。所以,曹刿论战,实际上是一通废话。

当然,未必是曹刿有问题,而是《曹刿论战》这一段文字,只记述了整个故事的一个片面。实际上,鲁庄公也罢,曹刿也罢,都不可能只凭“忠之属也”就去打仗。在战前的准备,必然首先计算:有多少战车、有多少步兵、多少弓箭、何处交战、如何行军、如何列阵之类,并由此估算取胜的可能性。把这样一个故事的一个片面,当作一个完整的论战,或者当作论战的主要部分,甚至把它当作一个论战典范,而在中学课堂中加以赞美,那是会误导青少年的,会误人子弟,误国误民。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什么: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等等,这些都只是一种信仰,并非客观的存在。无论是逻辑推理,还是历史经验,都不能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人心向背是取决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这样的结论。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但是,通常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更不存在人心向背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更何况,人心与人心的向背,都是难以定义、难以测量的东西,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公认有效的测量方法。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从胜负的结果来反过来定义人心向背,而不是从什么人心向背来推测胜负的结果。这就是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实际上只有:得天下者,得民心。是否真的得民心,其实也不知道(难以测量呀),只是这样定义“得民心” 罢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信仰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把这种信仰当作事实,却是非常有害的。它妨碍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古以来,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大。应该说:儒家思想,总的来说,是对国家、民族非常有益的,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但是,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了对国家、民族非常有害的成分。这个有害的成分,最主要的就是: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有害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孟子。长期以来,这种思想意识,对国家、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它极大地妨碍了中国政治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军事科学、军事技术的发展。必须彻底清除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错误的思想意识。(所谓“孔孟之道”,是不一个恰当的说法。孔道与孟道,很不相同,两者不应该放在一起。这个问题,日后有空时将在《孟子的问题》,以及《孔道与孟道》中详议)。

毛主席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其实,“军民团结如一人”,这不是什么“无产阶级军队”的特点,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也不是共产党领导的特点,而是(亚利安人式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特点。包括纳粹德国、日本皇军,美、英、法等各(亚利安人式的)现代民族国家,各个都是“军民团结如一人”,各个都是“人民军队”,各个都是“人民子弟兵”。这些(亚利安人式的)现代民族国家之间要是打起来了,到底谁能敌谁呀?

日本当年战败了,是因为日本的军事力量不如美国,与什么“民心”没有多大关系。要说“军民团结”,日本的军民团结,远远超过美国。美国军队,无论怎样,都不会得日本人的“民心”。同样的,日本皇军,无论怎样,都不会得美国人的“民心”。美国军队,只能得美国人的“民心”。日本皇军,只能得日本人的“民心”。这是(亚利安人式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特点。而当年日本皇军得日本人的“民心”的程度,远远超过美国军队得美国人的“民心”的程度。而日本却战败了。日本当年倘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工业基础、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更多的资源,美国就不能战胜日本。美国能战胜日本,是因为美国有比日本更多、 更好的飞机、军舰、大炮,还有原子弹,并不是因为美国军队比日本皇军更得“民心”,也不是因为美国比日本更正义。 ( 这个问题,日后有空,将在《再说日本问题》中详议 ) 。

“民主崇拜”者,心中只有“人民”,除此之外,一概都看不见。他们也看不见飞机、军舰、大炮,还有原子弹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民主崇拜”在中国的盛行,一是因为“民主崇拜”是一种伪道德,对识字分子来说,比道德更有吸引力。二是因为“民主崇拜”的经文非常简洁,即: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论面对多么复杂、疑难的问题,都只需要念这一句经文;就算是个白痴,也能办到。再加上历史上长期以来儒家(孟子)思想的影响, 所以,在中国“民主崇拜”特别盛行。历史的经验表明:嘴上经常挂着“人民”的人,只有两种可能:不是傻子,就是骗子。大家对嘴上经常挂着“人民”的人,要特别地提高警惕。

长勺之战,是弱国打败强国。但是,并不是正义战胜不正义。强国入侵弱国,未必就是强国欺负弱国。这要具体情况,具体情况分析。长勺之战,鲁国胜了,但是,这与鲁国是否正义没有什么关系。按孟子的说法:“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用今天通俗的话说,也就是:春秋时的战争,都是“狗咬狗”的战争;那条狗比这条狗好一点,那是有的。日本与西洋殖民者争夺东南亚的战争,也是“狗咬狗”的战争,有什么“正义”、不正义”的?

中国今天的许多问题,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民主崇拜”造就的,是反贼;“进步崇拜”造就的,是汉奸。《曹刿论战》一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它是出自古代著名经典,又有“一鼓作气”和长勺之战的典故,而文字也好。然而,语文范围之外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欣赏。许多超出语文范围的赞美,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要求:文章没有错误,才能入选中学语文课。若那样的话,那就不是中学语文课本,而是教徒的经书了。但是,我们不应该重复古人的错误,不能把错误的东西,当作正确的东西来赞美,从而误导学生。应该向学生指出错误,并解释清楚。倘若有些错误,不适合、或难以向中学生解释清楚的,那么,那些文章就不要入选中学语文课。

《曹刿论 战》本是《左传》中的一段文字,本身没有标题。“曹刿论战”是编语文课本时取的标题。前面已经讲了,这一段文字,如果说它是“论战”,那么,它是论的很不好的,也是很片面的。这样的标题 很容易误导人。这一段文字的标题,不如改成“一鼓作气”,或“长勺之战”。

朱雨心 2008 年 11 月 9 日(全文完)

(文章预告: 1 毛主席用兵, 2 白毛女的故事, 3 进化论与进步崇拜, 4 孟子的问题, 5 孔道与孟道, 6 再说日本问题)

朱雨心的新浪 BLOG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学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凯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请评论,请宣传,请张贴(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