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防卫体制:先制性本土防卫和选择性对外参与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新防卫体制:先制性本土防卫和选择性对外参与



冷战结束后,日本的防卫战略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调整过程。当前的日本防卫战略方针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先制性本土防卫”,二是“有选择的对外参与”。“先制性本土防卫”强调的是制敌于先机,具有鲜明的主动先期威慑性质,“有选择的对外参与”则将日本防卫力量的运用范围扩大至周边乃至全球。为更好地与这一防卫战略方针对接,日本防卫力量建设正朝着“多能、弹性、有效”的总体目标发展。

防卫体制调整改革大体尘埃落定

日本的防卫体制改革已历经数年,就其进展情况来看,高层体制的调整大体尘埃落定,基干部队的体制编制调整也接近尾声。

目前,以防卫省改革为核心的体制内优化改革,自防卫省2007年1月正式挂牌之日起便列入了议事日程。今年7月15日,日本“防卫省改革会议”向首相提交了一份论证报告。8月25日,防卫省改革本部又向首相官邸上报了“实现防卫省改革的实施计划”。

上述两份文件的重点,一是对防卫大臣的辅佐与防卫政策的决策机制进行改革,包括废除防卫参事官制度,新设防卫大臣助理,以法律形式明确防卫会议作为防卫省最高审议和决策机构的职能定位,吸收高层现役自卫官进入该会议参与防卫政策决策,设立情报汇总和危机管理中心等;二是整合防卫省内局、联合参谋部和各自卫队参谋部,将文官与现役自卫官混编为政策制定部门、指挥运用部门、防卫力量建设部门以及行政管理、人事、教育与训练部门,以改变以往文官与现役自卫官之间权责不平衡、管理混乱等现象。

与此同时,日本自卫队的编制体制调整也即将完成。1995年《防卫计划大纲》出台后,陆上自卫队便开始陆续对冷战时期确立的“13师+2混成旅”体制进行改革,其主要做法是根据未来任务类型灵活确定编制,以提高反应速度,满足遂行机动任务的需求。1998年度改编的第13旅与2005年度改编的第14旅为内陆旅,特点是以步兵战斗力为主,可在装甲部队难以展开的环境下作战。2000年度改编的第12旅为空中机动旅,可独立实施直升机机降,拥有较强的空中火力。2003年度改编的第5旅与2007年度改编的第11旅为综合快反旅,战斗力较为均衡。原第1混成旅将于2009年度末之前改编为第15旅,该旅与第5旅、第11旅类型相似,但在编制、装备方面更加注重离岛防卫任务需求。待该旅改编完成后,陆上自卫队将最终确立起“9师+6旅”的新体制。

海上自卫队于2007年度末完成了自创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部队改编。在舰艇部队编成方面,各护卫队群由原来的“旗舰+3个护卫队”的体制变为“DDH(直升机驱逐舰)群+DDG(宙斯盾导弹驱逐舰)群”体制,提高了今后应对多种事态时的运用灵活性。原属地方队的护卫队划归护卫舰队直辖部队,在各海上保安本部配合下主要遂行沿海海域任务;在航空部队编成方面,固定翼巡逻机部队由8个航空队改编为4个,旋转翼巡逻机部队由9个航空队改编为5个,旋转翼救援机部队由7个航空队改编为6个。通过改编,海上自卫队进一步充实了联合运用态势和海外任务遂行能力。

航空自卫队目前虽尚未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但通过组建空中加油/运输机实用试验队、部署新型自动警戒管制系统JADGE、在冲绳部署F-15战斗机(2008年度)等举措,其联合运用与远程运用能力正不断加强。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陆上自卫队于去年3月组建了首支综合特种部队“中央快速反应集团”。该部队为防卫大臣直辖部队,司令为陆上自卫队中将,编有第1空降旅、第1直升机旅、特种作战群、中央快速反应团、中央特种武器防护队等5支实兵部队和一支专责培训海外任务部队的国际活动教导队,总兵力约4100人。该部队在联合参谋长和集团司令一元指挥下行动,以迅速应对恐怖袭击、游击战、特种作战等各种突发事态。

侧重联合运用与联军作战体制建设

近年来,随着自卫队任务与职能的转型,日本防卫当局对联合运用、联军作战和联合行动的指挥问题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2006年3月,联合参谋部取代参谋长联席会议开始运作,标志着日本联合运用指挥体制正式启动。与以往仅为合议机制而长期权责有限的参联会相比,联合参谋部被赋予了真正的联合运用指挥权限,为在更高层级上实施联合运用、联军作战和联合行动的指挥,提高联合运用效能奠定了基础。

联合参谋部的成立,实现了“军令”和“军政”的分离。联合参谋长掌握运用指挥权(包括单一队种的运用指挥),各自卫队参谋长则专司部队管理与训练。新的联合运用指挥体制是:内阁总理大臣——防卫大臣——联合参谋长(联合参谋部)——各自卫队部队指挥官(陆上自卫队各军区司令、海上自卫队联合舰队司令、航空自卫队航空总队司令)和联合任务部队指挥官。

与此同时,日本陆海空自卫队也同步进行了相应的编制体制调整。海上自卫队于2007年度末完成改编后,联合舰队司令及各地方队总监成为海上自卫队“军令”系统的指挥官,护卫舰队、航空集团、潜艇舰队、扫雷队群等的司令则成为负责舰队训练等任务的“军政”系统指挥官,负责为前者提供运用能力。陆上自卫队拟议在各军区之上设立“陆上总队”,陆上总队司令将与联合舰队司令、航空总队司令共同位于各自卫队指挥系统的顶层。2008年4月,日本防卫省已开始就此问题展开正式研讨,未来各自卫队司令可能改称陆上总监、海上总监、航空总监,接受联合参谋长的指挥。

近年来,随着驻日美军调整部署,日美军事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在此背景下,日本自卫队更加重视与美军的联军作战,通过主战装备的通用化、联合训演的日常化等举措,积极发展联军作战能力。自卫队联合运用指挥体制与美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已经基本接轨,各自卫队指挥机构在驻日美军整编过程中也分别与美军司令部并设一地。目前,日美双方对口军种、特别是海军之间的联军作战正日趋成熟,未来将进一步向联合部队之间的联军作战方向发展。


强化陆海空天电装备体系建设

为适应外向型防卫战略方针和联合运用的需要,日本自卫队以装备体系为核心的能力建设正在得到进一步强化,导弹防御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太空军事能力建设等也在全面推进。

陆上自卫队的主战装备正在由常规型向快反型转变,在大幅压缩坦克、火炮等传统主战装备数量的同时,配合部队“师改旅”的整编进程,积极引进轮式高机动车、轻型装甲输送车、通用直升机、运输直升机等先进装备,大力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正在研发的新型主战坦克,也在通过改进弹药性能提高火力、突出强化C4I功能的同时,计划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装甲,以在不牺牲防护力的前提下减轻重量,实现轻型化和高机动化。为保持部队火力不受影响,陆上自卫队除重点引进AH-64D型攻击直升机外,还计划突破不得装备地地导弹这一敏感禁区,计划在3年内采购270枚美制陆军战术导弹和42套发射系统,以提高陆上自卫队的远程打击能力。

海上自卫队已建造了3艘排水量8900吨的“大隅”级运输舰和2艘排水量1.35万吨的“摩周”级大型补给舰,最新型的“日向”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达1.8万吨,是日本战后建造的吨位最大的驱逐舰,采用全通式甲板,在保障4架直升机同时起降之外,还可再搭载7至11架直升机,并具备强大的运用指挥功能。此外,新型P-X反潜巡逻机计划于2011年服役。这些大型舰艇和侦察机的服役,将进一步提高海上自卫队的远程投送和远洋运用能力。

航空自卫队计划引进4架兼具加油和运输功能的KC-767型飞机,其中2架已于2007年交付使用,另外2架将于年内列装。此举将使航空自卫队主力战机的运用半径大幅拓展,同时可保证4架E-767型空中预警机持续飞行24小时,从而大大提高预警侦察能力。此外,航空自卫队还计划从2010年起装备新一代大型运输机,以取代现役26架C-1运输机,未来大型运输机数量将达40余架。

在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方面,日本目前已经在东京附近地区部署了4座“爱国者-3”导弹发射架。2008年度到2010年度,日本将分3年分别在浜松基地、近畿地区和九州地区再部署4座发射架。日本海上自卫队也自2007年度起,以每年度1艘的速度为4艘“宙斯盾”驱逐舰装备“标准-3”导弹。此外,日本还通过引进新型雷达、发射新的侦察卫星和对EP-3电子数据收集机进行升级改造等举措,着力提高导弹防御的预警能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从2003年3月开始,日本已陆续发射4颗情报侦察卫星,建立起了独立的卫星情报搜集系统。2008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旨在允许日本以自卫为目的、军事利用太空的《宇宙基本法》,打破了日本在太空利用领域近40年来的立法限制。法案除禁止有“侵略目的”的太空活动外,不再要求太空活动必须遵从“非军事”原则。这标志着日本太空军事化的大门已悄然打开。 (袁杨)


解放军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