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观的错位(续)
九十年代,曾跟一个朋友去华师大美术系一名教授的画室,看到画架上有一副画到一半的油画,旁边还夹着一张摆满鲜花的窗台的照片,他似乎在临摹这张照片,“哇,好漂亮。”我恭维了一下。这位教授锚准了我是个圈外人,语气平静的说,“谢谢,是我拍的。”我敢说,这种态度和风气,在中国文学界也是一样的。
由于当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讲故事已经不是文字创作的长项了,让位于影视不可避免,文学如果找不到自身的位置,最终会沦落成影视创作的前期,这也就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作家们巴不得自己的作品被某个导演,制片看上,拍成电视剧,电影,从而自己也跟着畅销一下。而畅销书作家和流行音乐歌星一样,为市场而活,为市场而写作,水准可想而知。如果说某书最近非常畅销,那一定是本烂书,记得当年《废都》火的时候,我除了对书中 A 片场景还有兴趣外,翻都不要翻。
网友提到的关于诺贝尔奖的漫画,我也看到过,这确实就是诺奖的获奖作品的特征,因为这不是年度销量排行榜的奖项,也不是奥斯卡最佳原著奖,最佳剧本奖。纯文学就是要发挥文字的长处,专门对人内心进行审视和研究,由于多数人对别人的内心不会感兴趣,所以纯文学作品很难畅销,作家也很难知名。“个人的就是人类的。”专业作家闭门造车,很难为外界所知,这就是为什么候选人通常都是由专家推荐的,而不是在书店书架上找到的缘故,中国的文化部,作协每年都会被诺奖评委征询,就是这个道理。而中国官方,半官方的机构送出去的作品会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拿不了奖,也不能都怪别人。诺奖的评委,如果真能用放大镜,在茫茫世界中找能真正代表当年最具水准的心路历程是很难做到的,虽然每次都会被骂,评奖原则也不为所动,奖项的国际地位不是谁能够册封了就会有的。
中国的文学传统和当今西方的纯文学理念其实是很相近的,中国古代文人靠当官来养家,不靠写作,所以作品的功利成分很少,以抒抒情玩玩票为主,这和西方的纯文学作家很像,他们靠写剧本,写畅销小说,甚至可以以刷盘子,当建筑工人,当教授为生,然后同时坚持每天用一个小时回到自己的世界。
学术的独立才有学术精神,心灵的自由才有文学作品,没有理想只有功利的社会温床长出的只会是张艺谋,余秋雨,朗朗,产生大师的环境都比不上 20 年代 30 年代的中国。
瓦斯弹 于后花园
200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