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困惑,自由是什么?
从专制制度下逃亡出来的人,特别向往思想和言行的自由。比如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那些流亡国外的捷克知识分子。其中有一章专门写女画家萨宾娜和她的法国情人弗兰茨之间那些常常被误解的词。不同政治制度下生活的人,对于同一个生活场景,常常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和感受。
但是那些获得了思想自由的人,因为远离故土,感受到的反而是难以承受的失重的感觉,好在萨宾娜是个画家。我时常会想起北岛,一个诗人,生活在一个不使用母语的国家,却仍然用母语写作,那种棋无对手的感觉多少有些凄凉。
原来,自由轻如空气。
但是,普遍地说,在物质发展,金钱统治的社会里,一个普通人究竟能够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或者说,一个普通人究竟能有多少选择的自由?这就是我读了哈金的小说《自由生活》之后想到的问题。人,最多拥有的,其实不过是恣意梦想的自由,至于有没有实现某个梦想的自由,那还是另一个问题。
使人们失去自由受到拖累的,恰好是人的思想和欲念。没有欲望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所以,自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孤独和游离,无欲无为,无牵无挂。
这样看来,大概有两种人比较容易获得自由。一种是没有精神欲望的人,根本没有梦想不追求精神满足的人,那种像飞鸟游鱼一样的简单自然的生存状态,通常更容易实现;另一种是没有物质欲望的人,其中也包括名利欲,但是可悲的是,这一类人,即使不去主动追求物质,有时也难免受到物质的压迫,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不独立,奢谈精神自由就有一种嘲讽的意味。
《自由生活》讲述了一个海外华人追求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故事。吴南(音译),萍萍(音译),涛涛(音译)一家人,因为89年天安门事件,决定留在美国。吴南放弃了他已经失去兴趣的政治学学位,为了生存干过各种零工,最后开了一家中国餐馆。一家人拼命工作挣钱,几年之内有了自己的房子,逐渐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实现了美国梦。如果仅此而已,吴南应该是幸福的,自由的。但是,美国梦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吴南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写诗,做一个诗人,为自己的精神理想而生活。
作者想表达的是,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运用自由,自由就对你毫无意义。一个人,应该诚实地听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选择。
但是,吴南真的能够找到他想要的自由生活吗?在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生存的现实里,无论他的精神追求有多高贵,诗人还是必须让步给一块面包。吴南的诗人朋友迪克就是一个例子。为了让诗集出版,为了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他患得患失,还要做一些让步。他成功之后,还要考虑怎样经营这份成功,要想办法把名换成利。以至于吴南忍不住疑问,怎么诗人的世界也跟商人的世界差不多?其实,现实里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纯粹精神的世界,诗人也要吃饭。诗人堕落的程度,取决于他对外界妥协程度的多少。要么屈从于物质,要么屈从于自己的名望。这也是很多作家有时越写越差的原因之一。那些成名作常常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成名之后,真诚有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沦落于趋炎附势和对名利的计较。
异乡人常常受到折磨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和亲情。对于一个异乡人来说,哪块土地都不属于异乡人!异乡人唯一的财富是他的回忆和他漂泊的经历。他只能漂浮在时间的河流,自己为自己的经历作见证。吴南对于故土既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以及对于初恋情人那种割舍不下的牵挂,其实就是一个异乡人对于自己折断的前半生的绵长怀念,是落叶对根的离愁与思念。如果吴南没有离开,如果吴南的生活不是处于那种孤独的状态中,那份思念也许就不会那么深刻。正是分别,使爱情变得缠绵和长久。
吴南和北娜(音译)分手后,就把那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做成了一只标本,供放在心里,然后一厢情愿地爱着那个已经失去了生命的爱情幻像。时间,我们没有人能够战胜的时间,在一个足以使一个婴孩成长为少年的漫长时间里,它可以使酒变得更加香醇,也可以让艳丽的图画渐渐褪色。吴南与初恋情人北娜十几年后重逢的那场对话,足以冷却任何一颗火热的心。北娜无论从外貌还是内心,都已经完全不是吴南恋恋不忘的那个完美女人。这比他十几年后回到故土时感受到的失落更加让人感到残酷。原来在你匆匆前行的过程中,一切都不再是从前的样子,就连思念多年的饭菜也变了味道。所以,很多东西,是不能近处去触摸的,它们只有存放在记忆里,才会永远美好下去。
吴南的自由生活,是以一点一点割舍掉所有的牵挂和欲望作为交换而获得的。他决定不再为挣钱奔忙一生,卖掉了餐馆,在一家汽车旅馆打夜工,甚至拒绝了升迁的机会(当然前提是他已经付清了房款)。舍弃物欲,过简单的生活,用所有的时间读书写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是他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吴南写诗,跟他的诗人朋友迪克也有不同。他经历了害怕失败的挣扎恐惧,然后从名利欲里挣脱出来,就那么写下去,只为了内心的安详,即使不能发表,即使没有读者。自由地舞蹈,不在乎有没有观众,这是走向自由的第二步。吴南只有在超越了物欲和功名的双重诱惑之后,才可以说有了真正的自由。
总体来看,我觉得《自由生活》是一本缺乏文学感觉,也缺乏震撼力量的小说,有些冗长。书中有足够的细节和真诚,但是作者同这些细节之间缺少审美距离,对细节缺乏提炼,也没有用一种更有趣的方式讲述这些细节。如果说《百年孤独》是作家对自己的生活记忆和感受给出一个文学的归宿,《自由生活》讲故事的方式恰好缺乏文学意味,写的不够诗意,也没有激情。整本书里虽然也涉及到第一代移民对于祖国,文化差异,精神上的游离,以及对于独立人格,宗教一系列问题的困惑和思考,但是都流于表层,不够深刻。
小说是用英文写的,文字很浅显。但是,文学的美感,并不完全来源于用词的深浅,它更在于作者个人对事物的独特感觉,正是作者的感觉决定他所创造的审美氛围,而这正是《自由生活》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