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集○二二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释义】
一个躁动的人就像乌云下的闪电,霹雳一声霎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可以说,像一盏在风中的孤烛,摇曳不定,无法持久。而相反,一个嗜求寂静的人,便如燃尽的篝火熄灭了灰烬,没有了生命力。过分的躁动和极端的死寂,都是不适合身心的。
一般认为,现代人多为声色名利所驱使,在精神上更需要静。但需要注意的是,静并非一味地死寂,是有意识的灵觉的。它首先是摒弃了繁思杂虑的影响,把自己内心从纷繁复杂的意识状态下解放出来,使自己内心更好地照看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一种真意。这样的静,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身心素质发生跃迁过程中的一个手段,意识的有序化对身体产生良性影响,身体机能得到充分调整,从而气血和畅,心情愉悦。
养生名家司马承祯讲:“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也。静而生慧矣,动而生昏矣。”养生锻炼方法虽有练动作或静坐、冥想之分,静的方法可以获得静,动的方法也可以获得静。真正的静在于意识活动的集中、专一。不仅进行动作锻炼可以得静,而且由动入静还是一捷径,因为静必须以气血流通为基础的,只有在全身气机和畅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内心深层的愉悦之感,进入意识的灵觉状态。如果身体气血不能很好流通,则总会有一些部位在头脑里形成顽固的兴奋灶,导致杂念纷纭。由动入静,就克服了这一点。
【养生提示】
静是把精神活动集中到生命运动自身来。这样的方法很多。比如,进行某种动作锻炼,可以把意识集中到自身的一行一动上,体会内在的变化,尤其注意细微动作的变化;可以从观想入手,做意识的假想或耳听体内之声。欲体认静带给身心的感受,日常生活中对心性的陶冶,情性的修养水平是一个很关键性的因素。如果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精神过于外迁、浮越,想要在养生锻炼时收敛回来也非常难,总会有一个个杂念此起彼伏,这是因为自己的意识活动被人情物欲所困扰拖累,根本无法平静下来。所以古人养生讲求须先“炼己”,沉伏杂念,不执着于不可得的东西,不为奢欲所牵系。过去强调用“损”的办法,养生家马丹阳说:“尘心要日损日消。”其实,损也不是什么也不要、不追求,而是意识上更通达、不执着、不僵化。
【原文】
前集○二三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释义】
当责备别人的过失时,不要太过于严酷,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够承受得了。当教诲别人行以善良的行为时,也不要期望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做到。
活得累,是现代人的普遍感受。这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完美所造成的。可是或许每个人都会发现,无论自己是多么的努力,行为是多么的正确,自我反省是怎样的深刻,都永远无法满足周围所有人对自己的要求。世界这么大,社会是多层面的存在,人的思想观念也彼此存在着很多差异,所以不要苛求每个人对自己都能够理解。
有一位诗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到广场上去展览,十分自信地对观众说,假如你们认为有败笔,尽可以指出来。到了晚上,诗人又来到了作品前,诗人的作品上已经标满了记号。人们挑出来了很多他们认为是败笔的地方。诗人不甘心,他灵机一动,又写了一首完全相同的诗拿到广场上展出,不同的是这次他请读者标出诗中的妙处。结果到了晚上,诗人看到所有曾被指责为败笔的地方,如今全换成了赞美妙笔的记号。诗人的结论是:“我发现了一个奥秘,那就是,不管我们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行了。”
【养生提示】
凡事须得掌握一个火候,养生更是这样。既无过之,又无不及,这就是要追求一个度。看下面的傅青主毡帽活人的故事,有没有这方面的启发呢?
太原有个叫王尧的,一天在都门坐客,忽然头痛。服了好多药没有效果,入太医院求名医医治,医师诊治,诊脉良久,面呈难色,说:“你得的这是绝症,你的生命可能只有一月光阴,无药可治,速回家料理后事去吧。”回乡路上,巧遇同乡旧友傅青主。傅青主为当时一代名医。听后,进行了诊断,叹道:“确是名医,诊断准确无误。但有一偏方,可以试一试。”傅青主让他回家收集数十余顶健壮青年用的旧毡帽,煎成浓汤,制成药膏。早晚服用。他依方服用数月后,病症消失。后王尧再去拜太医院的那位医师。医师感到很奇怪,说:“你肯定遇见了异人。” 王尧述说了经过。医师叹道:“神医也。吾不及。你所患的是脑髓亏耗之症。按古方,只有活人脑髓可治。傅君所用,真是奇术呀。”王尧走后,此医师辞去了太医之职,闭户苦读,不再为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