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八)人才济济
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八)人才济济
大学是什麽?在下赞成大学是有大师的学校这一说法,当然还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人才是决定因素。京剧在同光十三绝开始的近一个世纪里长盛不衰,就是人才辈出,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中间有一个承前启后富连成科班功不可没。富连成科班由醉心于戏曲的富商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因为牛子厚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喜贵、连贵和成贵,于是将科班定名为“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1912年夏,牛子厚家道中落,叶春善拉到大财主沈仁山、沈秀水赞助,遂改名为富连成,仍由叶春善掌理。后沈因破产亏损退出,1935年由叶春善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至1948年,富连成社因无力延续而停办。富连成社历时44年,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近700人,它是解放前由私人开办的一所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也最广的京剧艺术学校。40多年中,富连成所演剧目近400出,尤以“三小戏”和武戏的严谨整齐,形成自家风格;最为著称的是连台“三国戏”,所演的《赤壁鏖兵》、《四进士》、《独占花魁》等剧目深受社会欢迎。更重要的是它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对我国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过并继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近700人中出现了不少大师和准大师。
牛子厚(1866-1943)本名牛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吉林,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清末吉林牛家与当时富甲一方的山西亢家、沈阳郎家、河北刘家并列为“中国北方四大家”。 牛子厚对培养京剧人才倾注心血,梨园弟子也给予他盛情回报。1934年,家道衰落的牛子厚迁居北京。京剧界名人梅兰芳、萧长华等倡议梨园界给牛先生义演三天,用演出的收入为牛子厚购买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西河沿胡同的一所四合院,房屋14间,又用1 500元银大洋购买香木棺材一口。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大概就是江湖义气。
社长叶春善(?-1935)字鉴贞,原籍安徽省太湖县人,幼入小荣椿科班,工老生,与杨小楼、程继仙等为师兄弟。出科后,曾搭四喜、福寿等班。他虽然本工老生,但旦净末丑的戏也会,兼通昆曲,可以说是六场通透。他儿子中有两个就是后来著名小生叶盛兰和著名武丑叶盛章,女婿是著名文武小生茹富兰(也是叶盛兰的老师),和萧长华是儿女亲家。科班的办学章程和教育方法,基本上是叶春善拟定的。不仅为学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以后取得了卓越艺术成就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所以富连成科班出来的演员戏德大多为人称道。
总教习萧长华(1878-1967), 生于北京梨园世家,父亲萧永康,艺名镇奎,是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同时期并同台奏艺的著名丑角演员。十五岁后专工丑行,拜名丑宋万泰门墙为关门弟子。宋曾与“同光十三绝”中鼎鼎大名的苏丑杨鸣玉同台搭当三十余年,艺精功深,对萧长华的敏而好学十分厚爱并悉心传授,为萧氏踏上艺术之路打上了坚实的基础。萧长华青年时代得与谭鑫培、金秀山、刘鸿升、龚云甫、杨小楼等名匠同台献艺。在长年的舞台磨练中锐意求进、严谨不苟,为人配戏从不喧宾夺主,起到烘托的作用,颇得名家器重。他曾长期与梅兰芳合作,成为不可分离的舞台伙伴;还常佐徐碧云、于连泉、马连良、孟小冬、金少山、尚小云、谭富英、奚啸伯、张君秋、言慧珠等演出,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饮誉大江南北。在京剧舞台上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为人们所喜爱的丑角艺术形象,如《群英会》的蒋干、《审头刺汤》的汤勤、《乌龙院》的张文远、《法门寺》的贾桂、《女起解》的崇公道、《四郎探母》的国舅、《取帅印》、《选元戎》的程咬金、《贵妃醉酒》的高力士等等以及主演《连升店》等多部丑戏。忠邪善恶、嬉笑怒骂、面目各异、逸趣纷呈,展现了他洁净脱俗,灵隽高雅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同反响。
萧长华嗓音清脆洪亮,念白爽利流畅,吐字清晰明快,传情达意于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中,富有音乐性和韵味美。尤工韵白,方言白中,又以苏白见称,身段作派细腻简洁、灵活大方,他的表演善于体察生活,揣摩人物的性情、心理和神态,着力以形传神。他注意掌握分寸、收放得当、恰到好处,不以浅薄粗俗的表演哗众取宠,而能即诙谐又含蓄,即风趣又脱俗,以冷隽、幽默取胜。他最擅“方巾丑”,他演的蒋干是一个迂而不呆、酸而不谄、举止温文,一身儒气的谋士。心地无邪而尽做蠢事,可笑而又可爱;他演的汤勤是一个狐假虎威、忘恩负义的势利小人,虽有风雅之态却狡黠轻狂,可鄙又可憎。著名作家田汉有诗赞之:“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萧长华还是一位戏曲艺术教育家,毕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善于识拔爱惜人才,尤重品德教育,以身作则,既教戏又教人。一生热心于公益事宜,乐于助人,德高望重,受到行内外的崇敬,成为后学者的师表。
扼要介绍富连成科班出来的人物。雷喜福、武喜永、赵喜魁、赵喜贞、陆喜明、陆喜才,后来被称为喜连成科班的六大弟子。在喜连成的六大弟子中,艺龄最长的只有雷喜福(1895-1968)一人,马连良、谭富英、李盛藻、叶世长等均曾受业于他,在富连成科班大家都称他“大师兄”。在富连成的净行演员中,首推侯喜瑞是内外界众所公认的。侯喜瑞(1892-1983)京剧净角,侯派花脸创始人。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他在严承师教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在既保留了黄派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为世人所称的“侯派”。与身材魁梧的金少山、郝寿臣三足鼎立,有“南金北郝老侯爷”之誉。喜字辈带艺入科的学员有梅兰芳、周信芳、贯大元、高百岁、林树森等多人,梅兰芳按喜字排行叫梅喜群,周信芳不必说了,贯、高是知名的老生,林树森是老三麻子王鸿寿的入室弟子,著名红生演员。连字班最出名的就是马连良,其他如刘连荣,长期和梅兰芳配演霸王,于连泉艺名筱翠花,号称“花旦大王”。富字班除了前面说的茹富兰,还有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名丑马富禄。盛字班自成流派的有小生叶盛兰,武生高盛麟(高庆奎之子),铜锤花脸裘盛戎。世字班袁世海一九四○年拜郝寿臣为师,技艺更见精益,成为郝派艺术的主要继承人,和乃师一起被誉为两代活曹操,李世芳、毛世来名列四小名旦,艾世菊,名丑。元字班知名的有老生谭元寿(谭富英之子)、武生茹元俊,还有到台湾的台湾四元:哈元章、马元亮、孙元彬及其弟弟孙元坡。韵字班出道较晚,似乎没听说有很知名的。
“富连成”的学生随时介绍,随时入学,但是刚一进去,并非就算正式学生,要由琴师们考察一个时期,看看他的嗓音、相貌、身材、资质是否聪颖,是不是有“戏料”。如果考察完毕,认为毫无可造之处,就通知介绍人领回去。如果认为还能造就,就由社方与其家长订立契约,俗称“写字”。立契约时,家长与保证人同时出席,共同签署。契约内容大意为:“立关书人某某,今将某某,年若干岁,志愿投于某某名下为徒,学习梨园生计。言明七年为满,凡于限期内所得银钱,俱由某某师享受。无故禁止回家,亦不准中途退学,否则由中保人承管。倘有天灾病疾,各由天命,如遇私逃等情,须两家寻找。年满谢师,但凭天良。空口无凭,立字为证。立关书人某某画押,中保人某某画押,年月日吉立。”这个契约写在红纸折子上,外面写“关书大发”四个字,所以立契约也叫做“写关书”,从此,这个小孩就正式取得富连成社学生的资格。
学生入学以后,就开始“坐科”了。食宿衣帽鞋袜,完全由社方供应,每天还发少数点心钱,先由社长及教师按其体态、资质、容貌、嗓音,决定他应学生旦净丑哪一门。这是初步决定,大部分是继续学下去;也有少数改学另一门,叫“归工”,从此,就专学这一门到底。不论学哪一门的学生,先练武功,要把腰腿练出武功根底来。初步先学跑龙套,然后开始学戏,由教师指定饰某剧中某角色,或正或配,全由教师决定。先把戏词背熟了,再上口,就是习学韵白,再学唱腔,再拉身段,排地位,完全精熟以后,开始响排(即有锣鼓,而不扮装)。等到教师认为可以彩排的时候,才能上台演唱,这就是“实授”。学生们每天六点就起床(如果前一天晚上有夜戏或堂会,则可晚起一会儿),漱洗完毕,就开始练功。文行吊嗓子学戏,武行是练习武功,偶尔也合排一出戏。十点吃早饭,饭后就赴戏院演戏,到了就开始扮戏,十一点就“打通”(即是打开场锣鼓,要打完“三通”,才开始演戏)。然后开始演出,到下午六点,每场要演出八九出戏。学生演完戏后回社,稍事休息,即吃晚饭,饭后仍分文武两行用功,学戏,十点就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年底封箱后休息几天外,天天如此。在科班里叶春善非常看重道德教育,谁一旦做出了违背道德的事,就会受到很重的处罚。每个学员都须经历如此严格的教育,绝无特殊,尽管学员家长中不乏名角大腕,所以富连成科班能够培养出这麽多京剧艺术表演家决非偶然。
辛亥革命后,北京的剧坛一度被老生余叔岩、旦角梅兰芳、武生杨小楼所主宰,时称“三大贤”。他们都各成一派,艺术风格流传到后世,这时的京剧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标志为剧目的不断丰富与表演艺术流派的不断涌现。
余叔岩(1890-1943)名第棋,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陈德霖之婿。少年时以“小小余三胜”艺名在天津演出《捉放曹》等戏,初露头角。后因病和倒仓回京, 1916年嗓音恢复后,他入梅兰芳班社重新登台献艺。1917年谭氏辞世后,他开始自己挑班,贯通谭派精髓和神韵,并且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新谭派”或“余派”。 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润腔多用“擞音”,嗓音略带沙音,行腔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意境深远。余派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孟小冬、李少春等。余派继谭派之后,在京剧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杨小楼(1878-1938)名三元,杨月楼之子,安徽怀宁人。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打下武生表演技艺的全面基础,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唱念注意准确表达角色的感情。杨小楼武打步法准确灵敏,无空招废式,更能恰当贴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着力体现意境,追求神似,也即"武戏文唱"的杨派特点。杨派武生传人有孙毓堃、刘宗杨、高盛麟等人。此外,李万春、李少春、王金璐、厉慧良等亦皆宗法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