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十三)补遗结束
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十三)补遗结束
京剧伴奏是全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自始至终联系剧情的纽带,在剧中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掌握节奏的作用。为京剧伴奏的乐队称为“场面”,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武场的乐器主要是“打击乐”,不仅武戏用,文戏也用。乐器有:(1)单皮,是单面蒙皮的鼓,打鼓人称鼓佬,是整个场面指挥,快慢节奏全由他掌握;(2)大锣,根据音色、音调分为“三光(虎音锣)”、“二光(奉锣)”和“大光(苏锣)”,还有低音雄厚的大筛锣;(3)小锣,与大锣的音调对比极为鲜明,大、小锣交替打击可得出较强的节奏效果,小锣单打则有安闲、恬静之感;(4)铙钹,是夹在锣之间的乐器,与大小锣配合起来表现各种情绪和气氛的作用;(5) 大铙,音低沉,衬托大将的威风气度;(6)唐鼓,也叫堂鼓,两军交锋时使用,加强战斗气氛,也是军队和人马的象征。其他还有声如沉雷的大鼓、表现欢乐的堂锣、齐钹、云锣、及特殊环境时用的木鱼、碰钟等等。 上述打击乐器的演奏程式,有一套锣鼓经,常用的固定打法约60多种,如急急风、四击头、冲头、丝边……以及配合唱腔板式的倒板头、哭头、反长锤等等。文场即“管弦乐”,京剧最初形成时伴奏乐器很简单,仅有京胡、月琴和三弦三大件。随着艺术日趋完美,才逐渐丰富起来。(1)京胡,这是京剧文场中的主要乐器,从西域传入中原,音色清脆,表现力极强;(2)京二胡,用二胡为京剧伴奏,始自梅兰芳排演《西施》的1923年,丰富了低音区;(3)月琴,这是为老生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节奏明快,补充了中音区;(4)三弦,在未突出月琴之前,三弦很重要,是文场的三大件之一;(5)笛子,是管乐中的主要乐器,昆曲剧目中笛子是主要伴奏乐器;(6)唢呐、海笛,由于二者的音质和音色不同,唢呐一般用于伴唱,海笛一般用于乐曲。京剧中的鸡鸣、鸟叫、马嘶之声都用这二种乐器摹仿。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改革,乐队中加进大阮、中阮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京剧中念白的地位亦相当重要。有人比喻念白的重要时说“千斤念白四两唱”。言下之意是念白比唱更难学难演,因为唱腔有乐器伴奏、烘托,而念白时则全凭演员自己的口舌之功。京剧中有许多精采念白的场面,如《十道本》的奏本,《四进士》公堂上的辩词,《法门寺》的读状等等。丑角的念白功夫特别重要,有京白、苏白之分,后者可看出京剧受昆曲的影响。京剧念白讲究“尖”、“团”分明,四声准确,说起来朗朗上口,掌握气口、节奏,抑扬顿挫恰到好处。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和方言白之分。京白说普通话,清脆悦耳,不可含糊不清。韵白一种是近格律吟颂,如引子、定场诗、下场对等;另一种是有身份人物的讲话。韵白中常带有湖广音和中州音,这是受徽、汉剧影响的痕迹。方言白在京剧舞台上常见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四川等地方话,如用得当,增加喜剧气氛。 京剧的语言是极精练的,有时几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和诗词警句的功能。
每个剧种都根据剧中人物分出门类,即“行当”。京剧行当的发展亦是随着京剧的历史而发展的。京剧形成初期,由于受着多种戏曲的影响,角色划分比较细,后来逐步归属互相融化,简化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是京剧中重要的一行,包括须生、红生、小生、武生等。(1),老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都戴“髯口”,即胡子,所以也叫须生。由于性格和身份的不同,又分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扮演文人、皇帝、官僚等)、靠把老生(扮演武将)、衰派老生或称做工老生(扮演穷困潦倒或精神受刺激者)。(2)红生,红生是勾红脸的须生。京剧中红生戏一般仅指关羽、赵匡胤的戏。最初京剧中关羽戏并不多,演起来与老生无大区别。但王鸿寿(三麻子)改革了对关羽的演法之后,使红生戏红极一时,他大力编排新戏,几乎把《三国》中的关羽情节全搬上了京剧舞台。(3)小生,小生是剧中的青年人,有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落魄文人)等。(4) 武生,武生是戏中武打的角色,分墩子武生(穿厚底靴子者),也叫长靠武生,撇子武生(穿薄底靴子者)也叫短打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1) 青衣,青衣亦叫正旦,是贤妻良母一类的角色,以唱为主。(2)花衫,花衫亦叫花旦,以衣服花艳而不同于青衣。剧中人的身份比较复杂,可包括皇后、公主、女将、村姑、小贩等。一般地说,青衣扮演的人物年龄较大,而花衫扮演的则岁数较小。再细分还有闺门旦、玩笑旦等。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为少女,后者多为少妇。还有一种不拘形迹的泼辣旦。(3) 武旦、刀马旦,二者均以武功见长,分工已不明显(4)老旦,老旦即剧中老年妇女,用本嗓演唱,与一般旦角所用的细嗓演唱不同。老旦虽用本嗓,又不同于老生,因为在旋律上较细腻,富于变化,仍能表现出女性的特征。净行也叫花脸,分为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或叫正净、大花脸和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或叫副净、二花脸,现在两者区分已经不很明显。因为包公戏特别多,所以习惯上也把以唱为主的包公叫做黑头花脸。净行剧中人物的身份较复杂,有大将、绿林好汉、和尚等。还有武花脸和摔打花脸。武花脸以长靠为主,摔打花脸则是下手。丑行,京剧中的丑行因为亦勾脸,但比较简单,又称三花脸。(1)文丑,文丑中又分方巾丑(文人、儒生)、苏丑(念苏州白者)、袍带丑(官丑)、茶衣丑(蓝布短衣)等。(2)武丑,如《三岔口》中的刘立华、《三到九龙杯》中的杨香武。(3)丑旦。
服装道具,京剧的服装道具放在专用的箱子里面,放置的次序有严格规定。第一箱叫做头一箱,放置京剧中主要的服装:戏衣,衣的种类特别多,分官衣、太监衣、宫衣、茶衣等。第二箱亦叫二衣箱,主要是武戏用的男女服装,包括:靠,即铠甲,武将所穿,有硬靠和软靠之分,有背部插旗者为硬靠; 箭衣,是小领、大襟、紧腰、窄袖、袖口像马蹄者,有花、素、龙三种; 马褂,短上衣、对襟、开气、有花素之分,此外白布腰裙、英雄衣等亦在该箱中。第三箱是靴包箱。第四箱是装盔头和髯口的箱子。第五、六两箱,是装道具的,即砌末等零星物件。这些箱都有专人管理,叫“箱上的”,他们都懂戏。上场前负责给演员“扮”戏,下场后负责收回、整理、装箱,有条不紊。京剧中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可见各箱物件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乱。
化妆造型,京剧的化妆独树一帜,每种角色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一望便知。生旦的面部虽不勾脸,但化妆也不简单。男女皆须吊眉,然后生角抹彩包网巾、甩发、带髯口;旦角拍粉、晕脂、画眉眼、包头、贴片子、带头饰等等。花脸则须特别化妆,有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小花脸、丑)之分,最复杂的脸谱是大花脸和二花脸。脸谱流源,据说可追溯到北齐文襄帝第四子兰陵王高长恭,他是北齐战功卓著的武将,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上阵为了威慑敌人,总是带着令人恐怖的面具。后来在表演《兰陵王入阵曲》时,舞台上出现假面。假面影响表演,逐渐改为勾脸。京剧中的脸谱是肤色、眉、眼、鼻、口各部分的夸张,突出骨骼、肌肉之纹理,从而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效果,净角勾脸是剧中人性格的代表。京剧脸谱中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常用的颜色有红(代表忠义)、粉(表示秉正、年迈)、紫(表示持重、稳练)、黑(表示刚毅、耿直)、白(表示狡诈、多谋)、黄(表示干练、凶狠)、蓝(表示勇猛、骄横)、绿(表示倔强、残暴)等等。从形式上主要有:“三块瓦脸”,在上额和两颊三块地方勾脸,花三块瓦是在三块瓦的基础上增加些象征纹理的图案,老三块瓦是表示老年英雄的脸谱;“六分脸”是代表老年的脸谱,上额占十分之四,脸占十分之六而得名:“十字门脸”是从三块瓦的形式脱胎而来,以眼窝与通天鼻柱成十字形而得名。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如:包拯黑额头有一白月牙,昼审阳世,夜审阴间;孟良额头有一红葫芦,示意此人爱好喝酒;闻仲,杨戬画有三眼,分别来源于《封神榜》,《西游记》;巨灵神,金钱豹有多张脸,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杨七朗额头有一繁体“虎”字,显示其勇猛无敌;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龙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姜维额头画有阴阳图,表示神机妙算;夏侯惇眼眶受过箭伤,故画上红点表示;窦尔墩,典韦等人的脸谱上有其最擅长的兵器图案;王延章头画蛤蟆,表示是水兽转世;赵公明面画金钱,表示自己是财神爷;北斗星君画七星图于额上。
京剧的表演艺术和运用舞台空间的方式极为完美,这是汲取前辈们长期创造的结果。在有限的舞台上,可以表现出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表现方法,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赞许和公认,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其表演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动作夸张源于生活,区区舞台,可表现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通过演员源于生活又提炼加工的动作,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如《打渔杀家》,舞台上一边是江河,一边是陆地,岸边柳荫之下,泊放着一只渔舟。这一环境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使观众感觉到的。剧中人上船、下船、船头饮酒、划船行舟等,观众如临其境,其实舞台上什么也没有。通过演员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观众可领略到剧中人上楼、下楼、开门、进屋、上山、过河、行路、过涧、趟马、放鸡鸭、挖菜、刺绣、缝衣等等。有些动作经过艺术加工,虽然有悖于生活真实,如一人斩杀千军万马等,但观众并不觉得不合情理。(2)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武打,京剧的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可见武打在京剧舞台上的地位了。京剧中有许多剧目是属于武戏范畴的。 京剧中的武打有一定的套数和规程,如枪法中有小五套、小快枪、枪架子、对枪等;刀法有搬花、背花、勾刀、对刀、夺刀等。其他还有拳、棍、鞭、锤等特种兵器的表演法。 京剧中的武打既不是武术,也不是舞蹈,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在某些技巧上还有杂技的功夫。(3)京剧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程式化”,所谓程式是指京剧的基本规范,例如言谈举止有一定的手势、台步、动作、方位等。程式化的原因是因为京剧非常要求美感,不管唱念做打、喜怒哀乐都必须很美,例如舞台上的旦角要做出“兰花指”,走路要走小碎步,如果跌倒了,决对不会摔得四脚朝天(丑旦除外),因为那样子是很丑的,必须用优美的滑步、屁股坐子或什至用高难度的抢背或吊毛来表演。(4)演员的基本训练:“四功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 京剧既然是戏曲,自然必须要唱(唱腔),而且要唱得好听;舞台上的角色必须讲话,那演员就要念(念白)了,而且要念得抑扬顿挫;除非剧情中需要,否则演员不能面无表情,那就必须做戏(表演)了,而且要做得感人;舞台上的角色如果身怀武艺,就会有开打(武打)的场面,而且要打得干净俐落。“五法”是指手、眼、身、步、法。手是指手势、眼是指眼神、身是指身段动作、步是指台步,而法就是上述各项技术的协调运用,也就是说,演员的一举手、一抬足,甚至一个眼神都必须很讲究,不仅要切合人物身份,更要有美感。
京剧有几项特殊功夫: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髯口功。(1)水袖功,京剧服装的袖子前端,经常可以看到一截白绸子,那就是“水袖”。水袖是手势动作的延长和放大,表演时舞动起来很像水波荡漾,所以称为“水袖”。演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熟练灵活地掌握水袖的特性,这种基本功的训练称为“水袖功”。利用水袖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身段动作,例如抖袖、抛袖、拂袖、翻袖……等,以表达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李慧娘》一剧就以高难度的水袖功著称。经由水袖也可以刻划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地位,演员不能随便乱用水袖,必须根据所扮演人物的性格、年龄及情绪,正确地运用水袖的各种动作,才能够塑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2)扇子功,京剧中的扇子,很少真正用来扇凉,而是表现人物身份、性格的一种辅助道具,例如“文扇胸,武扇肚。”就是用扇子表现文人的优雅自适和武人的粗鲁豪迈的方式。藉由扇子的舞蹈动作,可以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但要能灵活运用扇子,则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行,这种基本功的训练称为“扇子功”。扇子常用的动作有摇扇、抖扇、举扇、插扇、托扇、抛扇、转扇…等。京剧舞台上常用的扇子有折扇、团扇、羽扇等,各个行当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最常使用。(3)翎子功,京剧舞台上经常可以看见演员的帽子(行话称为「盔头」)上插了二根长长的羽毛,而且还可以拿在手上舞动,做出各种特殊的身段,那二根长羽毛就是“翎子”。翎子除了可以衬托人物的身份外,也可以表现人物喜悦、得意、惊慌、忧虑等心情,舞动翎子的功夫称为“翎子功”,常用的翎子动作有掏翎、抖翎、抓翎、摇翎、扫翎、咬翎、绕翎、压翎……等。翎子功各个行当都可以用,但是以小生用得最多,因此小生中又有「翎子生」这一个行当,例如周瑜、吕布等有武艺、有身份的人物。(4)髯口功,京剧中所戴的胡子,称之为“髯口”,戴髯口的角色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髯口可以做出各种动作,以表现剧中人特定的情绪,例如托髯表示沉思,甩髯表示愤怒、焦躁,抖髯表示惊恐、病弱或气恼,吹髯表示气恼等。此外,还有搂髯、撩髯、挑髯、推髯、捋髯、捻髯…等,可以单独做,也可以配合舞蹈身段组合起来运用,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和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萧何,这种基本功的训练称为“髯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