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摆脱被动应战模式 抓住战争主导权
来源:解放军报 时间:2008-12-4
今年初,广州军区部队机关进行了一场为时数月的军事训练转变理论研讨,为年度军事训练打下理论基础。
春华秋实。随着5场不同战略方向、不同作战任务的实战性检验性联合实兵演习完满落幕,广州军区年度军事训练取得丰硕成果,经验被转发全军。
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广州军区领导机关和部队以科学发展观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年度军事训练作为分析思考对象,将推进新形势下军事训练科学发展作为探索载体,又一次展开求真务实的问题查找和对策研讨。部队上下,思变求进的热情高涨。
新形势下军事训练应从备战应急走向致远经略,新时期军事能力建设呼唤强大的长效动力支撑
建国以来我军的军事训练,可以按照多种思路区分为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成绩和经验可以总结。然而从根本上看,我军建国以来的军事训练多是备战或应急式的,性质上大都属于被动应对的反应。这是新兴社会制度成长发展的宿命,也是多民族国家不能甩去的历史遗产。在建国以来我军生息强大的过程中,由于长期面临外部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的紧迫威胁,军事训练必须也只能围绕应对这些现实威胁、针对具体对手及其作战样式展开。这些具有临战性质的训练,程度不同地提高了我军实战能力。但从战略博弈的角度考察,备战应急式的训练,主要目的是生成当时急需的作战能力,是对手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战略的主导权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上。与之相应的我军军事能力建设的动力机制,也多靠备战应急等“情况刺激”。情况紧急则风声鹤唳,形势变缓就有所松懈,部队战斗力处于不间断的波动状态。从军事效益看,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被迫集中投放于短期的、作用有限的针对性训练上,难以系统全面和长期高效地科学谋划并组织实施军事训练,我军军事能力的建设发展因此受到影响和制约。
形势是思考筹划军队建设的逻辑起点。新的形势是我国仍然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仍然没有完全实现陆地、海洋和空间的国家权益,我们仍然要面对霸权主义对国家发展的遏制和民族分裂势力等现实威胁。但这同时,也应坚定地看到,经过30年改革开放,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主流社会意识已然形成,我国以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国家领导核心着眼世界战略运筹综合国力越来越得心应手。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战略趋势将继续明显增强,国家民族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机遇。对国防和军事能力建设而言,这个机遇既是战略性的,也是历史性的。我军要真正成为一支与大国地位相称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武装力量,必须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奋发作为全面发展。军事训练作为既有条件下最可能有所作为的重要领域,尤其应当抓住历史契机,从多年的备战应急走向致远经略,通过有规划有计划、大规模常态化和全面系统的严格训练,实现部队战斗力稳步提升,实现我军军事能力质的跨越,从而走出长期以来由于军事能力不强、有事只能备战应急的被动循环,迈入“基于能力”从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大国军事建设新境界。在国家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情况下,致远经略的关键是统筹好当前需要和长远目标,坚持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牵引军事训练与军事能力建设,确保具备维护国家统一的军事能力。
基于这样的战略思考,新形势下的军事能力建设必须拓展更为宽广的战略眼界,形成更加强大长效的动力支撑,坚持“基于威胁、基于任务、基于能力”开展军事训练。所谓“基于威胁”,是指军人可以通过大好形势的灌输坚定发展信念,可以在法定范畴分享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但作为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守护者,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与战略警觉,坚持全方位的“威胁意识”和“敌情观念”,敢于并善于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洞察大好形势之下的潜在威胁,勇于并甘于从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的角度洞察歌舞升平背后的悄然危险,以此砥砺崇高的职业意识和高涨的训练激情,不至于社会上一说“形势大好”、一说某个方向或局部调整和缓,就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所谓“基于任务”,是指一支部队乃至整个军队,可以伴随国家民族度过相对长期的和平年代,可以比较其他社会阶层职业化的生活与生存,但是作为执行军事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神圣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职能与责任感,坚持全维度的“战争意识”和“任务观念”,在清醒洞悉国家面临多种安全威胁的基础上,清晰知晓自己所肩负的多样化军事任务,不至于一说倡导和平世界、一说强调周边安宁,就首先软化松懈了战斗意志。所谓“基于能力”,既是“基于威胁、基于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威胁、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对军队而言,只有坚持建设并切实具备较强的全面军事能力,才能对各种安全威胁和各种军事任务应付裕如。反之,便只能在多种安全威胁面前仓促备战、疲于应付,只能在多样化军事任务面前被动应急,效果效益必然大打折扣。
实质上,“基于能力”推进军队全面建设,也正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待。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从战略全局对我军军事能力提出了标准很高的系统要求,而我军的现实能力则差距很大。胡主席深刻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面对这“两个不相适应”,作为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人民军队,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知耻后勇,迎难而上,紧紧扭住“基于能力”这个杠杆推进全面建设,时时盯住“两个不相适应”全力缩小差距。这是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历史重托,也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责任和光荣,当然更应成为新形势下我军强化军事能力建设、大抓军事训练最为强大最具长效的动力之源。
新形势下军事能力建设需要清晰有效的战略指导,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更需把握遵循客观规律
军事训练作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实践活动,有其内在客观规律。建国以来我军军事训练之所以取得较好成绩,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重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新形势下的军事训练,从内容到方法都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强力牵引,正在引发军事训练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新的训练实践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认识并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特点规律,实现军事训练指导的与时俱进。
以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切实强化官兵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我军生息强大的历史,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历史。这是我军的光荣,但决不是我们的理想。一支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同时具有高技术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民,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必须承认,在信息技术武备及信息化建设上,我们与强敌还存有代差。但信息技术整体上还在发展中,某些关键技术一旦突破就能迅速广泛扩张等特性,也给后发者尽快缩小差距提供了可能。我军必须树立在建设信息化军队上奋力赶超的雄心壮志。现阶段,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部队的突出问题是,信息化认识普遍肤浅,信息技术知识普遍欠缺,信息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反映在训练实践中,一种倾向认为信息化建设高深难测,落后不是个人的问题,只能坐等装备更新而自己难以作为;一种倾向认为信息技术越发展,武器装备操作使用越简单,官兵不是专家不搞研发,会操作会使用就已合格,因而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实践浅尝辄止,稍识皮毛便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两种倾向虽有差别,但实质上都是对信息技术这一当今社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缺乏切肤及里的感受,对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而其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在思想观念上对科技是“第一战斗力”的理解存在误区,在文化积淀上对科技强军长期以来的追求乏力。官兵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没有根本性提高,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就不可能有坚强稳固基础。因此,新时期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指导,必须始终扭住对信息化的科学认知这一主线,强化部队的唯物主义理论武装,强化官兵的科技战斗力理念和意识,强化官兵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官兵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激发部队在信息化建设上奋起赶超的坚定信心和坚强毅力。
以对抗思维破解“路径依托”的负面效应,强力激发官兵创新激情和打赢能力。战略的本质是对抗。无论对抗双方发展路径如何相似,都不可能改变互为克制并战而胜之这一根本目的。值得研究的是长时间以来,国家在经济政治外交上综合施策维护战略机遇期的精心运筹,社会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兼收并蓄的普遍现实,在所难免地软化并削弱着青年官兵的对抗思维与对抗意识。在部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实践中,我军不得不艰难地跟随别人的脚步踟躇前行。这是后进者赶超的经由之路,但是必须清醒看到,“路径依赖”极易导致“被动锁定”。其负面效应不只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应警觉的是它必然严重弱化部队的创新意识,严重消磨官兵的对抗思维,致使军事战略这一军队建设理论基石的本质意义受到严重冲击。对于一支图强奋进的军队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人类历次战争形态演变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各国军队投入新战争形态的时间可以有早晚,速度可以分快慢,但基于新的作战形式制胜于对手的根本目标,是自始至终必须坚持的。跟进的目的在于赶超,赶超的标准只能是取胜。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我们的前辈军人正是由于克敌制胜的信念无比坚定,制胜于敌的意识异常强烈,因而才迸发出连对手也不得不叹服的制胜能量,才创造出令世界称奇的辉煌。已然成型的信息化战争形态,是技术因素更为突出的战争样式,必须对由于技术路径造成的“依赖锁定”保持高度警觉。新形势下的军事训练指导,尤其应当强化对抗思维和打赢意识,并使之切实贯彻于训练实践。一方面,在初期跟进后加强消化吸收,加力推进物质技术和军事理论上的自主创新,加速构建克敌制胜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一方面,始终注意从基本理论上廓清战争的本质与装备技术跟进的主从关系,强化部队官兵的制胜意识和对抗思维,激发打赢意识和必胜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切实提高我军官兵在信息化建设中博采众长的素质和能力。
以指向性训练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提高部队完成多方向多种军事任务的素质和能力。有主动指向性的军事能力建设和军事训练,与战备应急式的军事能力建设和军事训练,是性质、内涵不同的两种军事训练指导。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有规划、有计划的自我能力塑造,而后者只是被动的能力应对。近年间,军委总部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强力牵引我军军事能力建设和部队训练,成绩有目共睹,思路发人深思。新的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必须继续深化,深化的指向瞄准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聚焦点是大规模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有规划、有计划地实现核心军事能力塑造这一战略目标,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上下一般粗。应对不同安全威胁有不同的军事要求,完成不同军事任务需要不同的军事能力,在不同战略方向完成不同任务也有不同的军事内涵,战胜不同作战对手则更需要不同的军事筹划和训练。因此,切实强化训练的指向性,应当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指导,加以突出地强调。从军事能力建设和军事训练实践的层面看,只有把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指向性地分解落实到不同作战任务课题训练中,通过严格训练逐一形成相关作战能力,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才是落到了实处。基于此,广州军区在年度训练指导中,紧紧围绕军区部队担负的“五项战略任务”,既精心组织指向性基础训练,更精心设计指向性明确的联合实兵演练,保证部队训练与战区的多方向、多样化军事任务相适应,推动军事斗争准备向持续深化扎实转进。
以实战性训练综合检验基础、合同和联合训练,全面提升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素质和能力。大规模提高部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行动乃至战争行为,越来越需要通过军事训练进行精心设计和严格检验,训练作为战争“预实践”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与之相悖,人类生活目的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追求幸福安逸,人们越来越容易健忘战争活动必须以流汗流血直至牺牲生命作为基本代价。具有社会性质的军人和军队,长期浸染于此类职业与人生的基本矛盾中,吃苦耐劳的精神容易削弱,甘于牺牲的意志容易淡化。自觉从难从严训练的思想作风与训练作风,需要通过职业、职能教育和条令、条例约制不断强化,但最有成效的养成措施,则需要实战化的训练实践不断砥砺磨练。而在我军建设整体上处于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阶段,机械化内容训练容易低不成高不就,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信息化内容训练又因其课题新难度高,容易出现重操作轻应用、重技术轻战术、重要素轻集成、重合成轻联合、重构设环境轻实战运用、重训法研究轻战法探讨,和重视大型演练活动轻视部队普遍全面训练等普遍性问题。如果作风不实训练不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甚至比机械化条件下训练更难以被发现,更容易被忽视。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指导,无论从训练是为了打赢未来战争的根本目的上看,还是从严格训练作风的现实需要上看,都应当始终坚持“三从两严”的训练方针,和“内容源于大纲、要求严于大纲、标准高于大纲”的练兵思想,用使命课题牵引训练,用岗位练兵强固训练,用基地演习检验训练,把实战最急需的、最管用的基本技能、基本战法训全、训实、训精、训到位。当前,尤其应当把近似实战的对抗性训练和基地化训练演练,作为军事训练的专项课题加以研究,常态化地运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实践,使部队视基地为战场,把演习当作战,把对抗演练的过程当作高强度检验训练质量的过程,当作高难度磨练部队战斗精神和思想作风的过程,全面推进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提升。
“集成”、“集约”部队官兵中蕴含的巨大潜能,积极作为、善于作为,破解信息化条件下训练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拉开了我军训练转入信息化的大幕。序幕虽不必立即抓住所有眼球,但时至今日仍对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将信将疑东张西望,甚至埋怨条件不具备而不思奋进,则既不应该也不符合当前部队训练的实际。我军战略调整始终是快捷敏感的。经过几年努力,从武器装备水平到作战思想理论形成,已具备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一定的基础条件。特别要看到,部队蕴含着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强大力量,官兵中蕴藏着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巨大潜能。领导者只要积极作为善于作为,就能把这些力量集成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大系统,将这些潜能“集约经营”、“点化”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威武雄壮的高潮大戏。
集成技术要素构建信息化作战训练平台,以平台为支撑开展常态化要素集成训练。我军战斗力的现实差距,集中反映在信息化水平不高,具体体现于各个环节和子系统的信息获取能力弱、处理容量小、传输稳定性差、武器平台难兼容、智能化程度和一体化水平低等方面。建设一个“战训一致、相互兼容、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一举突破现实困窘,综合解决上述重难点问题,是数年来严重制约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的核心瓶颈。要不要在部队信息化作战训练这一核心地带着力,能不能在部队信息化建设这个前沿突破?答案显而易见。“作为”的道路遍布坎坷,实践的历程充满艰辛,但结果最终表明:即使是攻克信息化平台建设这样的核心堡垒,只要积极作为善于作为,就可以有所作为并大有作为。所属某部近年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拓展导航定位系统和军、地多个卫星通信指控平台,及现行各类有、无线系统功能,构建以指挥控制为主体、前联侦察情报、并联火力打击和野战防空预警、后联综合保障的战役战术指挥控制平台,有效提高了部队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实时指挥控制能力,较好解决了复杂地形、恶劣天候和快速机动中指挥控制难等问题。这一成果在全军推广后,军区立即组织部队把信息化平台训练纳入常态化运行轨道,在分队战术和合同战术训练层次全面开展各作战要素集成训练,并结合执行重大任务和重要演训活动,积极开展信息化平台联用联训联演,按指挥编成进行平台编组、按作战流程规范集成步骤、按作战样式确定运用手段,探索出异地同步指挥、一体化训练等新的作战训练样式。今年,又在全区推开了基础技能训练标准化、要素集成训练集成化、战术战役训练实案化、实兵演习训练全程对抗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的全新模式,不仅部队基础训练和合同训练基本实现信息化,战术战役训练和实兵演练也普遍增强了对抗性和实战性,机关部队的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集约经营”诸军兵种部队潜力潜能,积极探索诸军兵种联合训练方法路子,稳步推进我军作战训练从形式到实质的联合。我军是党统一指挥的人民军队,联合作战和训练的思想基础坚实牢固。然而,由于较长时间的体制区隔和武器区别,现阶段部队联合训练又多停留在形式和口头上,落到实处相对较少。联合训练成为当前训练的又一个突出难题。难题必须解,难题可以解,钥匙就在于大力弘扬我军主动协同、密切配合的光荣传统,就在于强化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训练,联,则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不联,就没有发展没有出路的思想观念。在这一领域,广州军区今年突出从思想认识、指挥编组、指挥手段入手,指导既有的四个联合训练协作区破除门户之见,弥合指挥分立,消除技术壁垒,不断提升层次,增强训练效益,从形式上联合逐步走向实质上联合:一是按照“谁参战、谁参训,谁主训、谁牵头”的原则,紧贴协作区使命任务和战时可能的作战编组,确定主抓联合训练的牵头单位和具体参训单位,解决由谁“主训”的问题;二是按照“训战一致、突出联合、纵横衔接、系统配套”的要求,以联合演习课题为主线,统筹各军兵种训练内容,促进联合训练与军兵种训练内容相互融合,解决“训什么”的问题;三是区分联合基础训练、联合专项训练、联合指挥训练、联合实兵演练等类别,解决“怎么训”的问题。当然,我军联合训练要在现有体制下突破和发展,仍必须在协作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比如在总部和战区建立联合训练专门协调机构,统一制定联合训练规划计划,指导军区、军兵种联合训练。比如健全联合训练运行机制,从任务统筹、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检查督导等方面加以规范,确保联合训练有效落实和高效运行。比如切实加强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努力改善联合训练保障条件,等等。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探索具有我军特色军事训练路子
我军近年进行的一些训练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都取得较好成效。但客观地看,这些改革对训练领域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矛盾与问题,触动还不大、触及并不深,或者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些根本性的矛盾与问题。诸如新形势下练兵动力不足,训练中心地位“不到位”的问题;训练领导管理体制机制不得力,训练组织实施体制机制不顺畅的问题;训练指导思想不端正、作风不实,不能正确处理训练事故的问题;训练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训练研究中的泛学术化、以理论研究代替实践规范的问题;训练科技含量不足导致效率不高,训练投入不足导致保障不力的问题等,既长期存在于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实践中,时至今日仍是我们进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负资产”。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军事训练科学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客观要求,坚决冲破传统的改革禁忌,克服零打碎敲的“小农意识”,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推进军事训练领域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的总体指导上,应切实运用信息时代的军事思维方式,广泛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方法,努力提高科学技术对改革筹划的贡献率。在改革创新的系统思路上,应切实遵循结构决定功能、先优化系统结构、再优化系统功能的思想,从调整优化条块分割体制、建立科学高效训练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和联合训练体制机制这一根本问题入手,谋求军事训练质的变革。应切实将训练理论、体制、内容、方法、手段、管理、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协调起来,以各军兵种、各要素、各层次改革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军事训练转变。应切实将军事训练改革创新与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管理创新协调推进,把我军各项建设和改革成果及时整合转化为现实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