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朝被灭之后 , 商汤在夏都附近建立了一座明显具有军事用途的小城 , 然后又将这座小城扩建为一座大城 , 现在叫偃师商城 , 与此同时又在如今的郑州附近建了一座大城 , 现在叫郑州商城 , 两个城池同时兴建 , 不分上下 , 这就让现代学者非常困惑 , 为什么同时要建两个都城 ? 其实这很简单 , 因为商没有将夏灭族 , 建立军事小城的目的是看着夏人 , 而扩建的目的是为了让夏人完全放弃夏文化 , 让他们转移到完全是商文化的偃师商城内生活 , 而郑州商城是本来的都城 , 可是随着夏人的同化 , 这个郑州都城已经没有必要了 . 因为夏人已经构不成威胁。这与明末清初很相似,清代在明代的都城北京建都,同时又在沈阳扩建宫殿。两个都是都城,只不过随着汉人的同化,沈阳故宫就没有必要了。
另一方面,这说明是有一部分夏人帮助了商汤消灭了夏,这与夏朝初期的夏启与伯益争位不同,后者是胜方将败方全城人杀个干净。斩草当然要除根,可是商汤不能这么做,是因为有大批的夏奸。这些人帮助自己得了天下,杀也不是,不杀又怕他们造反,只能是 慢慢地将他们同化。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夏奸存在呢?原因也和明末清初很相似。一个国家长期和平发展很长时间之后,下等人开始希望自己的后代成为上等人,而上等人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还是上等人,这个国家又必须要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就有了矛盾。上等人拥有土地财富,并且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升值。上等人的后代可以不用工作就可以享受一生,而下等人的后代无论多么努力也只是为别人打工,让别人的土地财富增值。这个矛盾,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一直存在。谁也没好办法解决。这个矛盾称为兴衰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要么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大家重新定位自己的地位。要么是一场彻底的经济危机,大家的财富都归 0 ,以后大家重新开始。可惜那时的中国人没有玩弄经济危机的技巧,只有革命的唯一道路。所以中国的历史永远是改朝换代,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持久。所以夏桀在外敌来临的时候,自己人也开始造反。可能他当时非常的努力地维护这个政权,不过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改变不了。
明末的崇祯在亡国的时候,曾经感叹自己非亡国之君,不象桀纣那么昏庸,为什么还会亡国。其实桀纣和他一样是努力维护过国家政权之人。也许夏桀是个不爱财,不好色,艰苦朴素的人,但是历史书需要他变成一个昏庸残暴之君,这不只是新一代君王的想法,这也是人民的要求。人民想从历史书上看到的是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打败坏人,明君取代昏君。人民需要一个合乎自己要求的说法,需要一个合乎自己道德标准的历史,才能按照这个道德标准生活下去。其实真实历史上拥有女人最多,而且死后又强行要她们陪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商汤在攻打夏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助手叫伊尹。这个伊尹在后代的历史书中是个大圣人,传说商汤曾对其几顾毛庐,让他非常感动,最后答应帮助他推翻残暴的夏政权。其实伊尹不过是商汤老婆陪嫁的一个奴隶,职业是厨子。这就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历史上那些曾经帮助过君王夺取天下的杰出人才,比如说姜太公,管仲,韩信,诸葛亮等等,都是出身卑微,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人,其中的诸葛亮曾被人美化,其实他没出山之前就是个农民。为什么这些人是历史上最绝顶聪明睿智之士,而不是那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大学者?
这就涉及到一个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其实所谓教育是给小朋友一个安静愉快的童年,中今中外都是如此,真正要学的东西,也就需要两三年就够了。人的智慧主要与年龄和人生阅历有关,教育也刺激大脑发育,不过远没有人生阅历更能刺激大脑发育。那些出身卑微的人往往受人欺负,当欺负不是太过分的时候,反而促进了人主动思考,增加阅历。见过的世面多了,智慧也就上去了。这是弱者思法则。高一点的教育是把那些冲动好动的年轻人圈在校园里,不让他们出去闹事,同时训练他们维护社会制度的心态。这种人出来往往是社会制度的维护者,而很少反思制度的真正面目。当然,真正发大财,干大事的知识是没人教的,只有自己去领悟。人生有很多知识,就算没人教,只要阅历够多,年龄够大,一般都能自己琢磨出来。
另一方面,就是一个好的君主是如何选取贤士的问题。某人可能很优秀,但是往往理想太高,给他一份工作,他未必会使全力,忠心地干。而同一份工作对于一个卑微的人,可能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他会忠心不二地工作,士为知已者死的心都有。从卑微者中选人才远好于从高贵者选人才,因为只有卑微者才会有最大的忠心。所以好的君主用卑微者中的人才做自己的心腹,用社会名士来充门面。做大事的机会要给留给自己和自己的心腹,而那些社会名士只是拿高额工资而已。这是卑者忠法则。
但是卑微者一但真正地有权有势,能够独立发展,挟持王权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当年君主对自己的天大好处,反而对自己的功劳与奖赏不成比例而心怀不满。对更高权力的追求之心比那些受长期正统教育的人士要大的多。这就是小人得志法则,也就古人所说的微物不可以欺以得志。
这是个矛盾,但是这是人的本性,谁也改变不了。商汤借助伊尹的智慧得了天下,一时心软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更大的礼遇。这就伏下了祸根。当商汤的孙子太甲当上皇帝的时候,伊尹欺负他年弱,把他流放到桐宫,对外说他顽皮任性需要反醒,而伊尹自己当上了皇帝。伊尹知道天下是商族人的,而自己只是个奴隶,要是真搞政变,杀了太甲,天下人不会答应。把太甲放在身边囚禁,又招人非议。所以流放太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派兵看着,然后自己在都城慢慢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搞禅让夺权,这的确是一个高明的想法。可惜太甲不是个善茬,过了几年,等到太甲长大的时候,他偷偷地跑了回来,自己一个人将伊尹杀了。太甲是个聪明人,知道家丑不能外扬,外扬的结果不会招人同情,只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反而对伊尹的后代放了一马。伊尹的谎话还要继续编下去,而且还要大编特编,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权。
有前车之鉴,后代的皇帝基本上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周文王找了个老头姜太公做助手,等到他得了政权,老头也差不多快死了,根本无法夺自己后代的权。慈禧软禁了光绪,不敢明杀他,但是天天给他下药,让他体弱无力,不能偷跑出来杀自己。自己临死前,给光绪下了个猛药,先结果了他的性命。但是大多数皇帝都采用狡兔死,走狗烹的方法,将自己那些很能干的老部下杀了个干净。
无论商代的祖先出身如何下贱,一旦当上皇帝,自己的祖先一定就是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商找了三皇五帝中的帝喾的妃子简狄做了自己的祖先,简狄吃了个鸟蛋生了商族的祖先,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帝喾的后代呢?可能确实没有血缘关系,轩辕家族想必长相奇特,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所以说是轩辕后代也没人相信,不如曲折地认一下祖先。然后又说祖先中有人发明了牛车,为人类做了很大贡献。说白了这就是个游牧民族,天天赶着牛车,在大地上靠给人算命,抢人钱粮,偶尔打打猎为生。所以战斗力很强,最后得了天下。
商族虽然得了天下,可是本性难改。商代早期就喜欢迁都,灭夏之后还迁了五次,最后大家都有意见了,到了盘庚迁殷才算正式安顿下来。为此后人还为盘庚迁殷写了三篇文章,意思是盘庚如何说迁都的好处,还当做圣贤文传了下来。迁都如果真的好,为什么后来只迁了一次,而且是迁回盘庚以前都城了。商族算命的本领也没有丢,基本上事无大小都要算上一算,然后把算命的龟甲保存下来。这就是流行至今的甲骨文,甲骨文让商代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当代人面前,而不象夏代找不到文字标记,只能在让现代人在二里头遗址中,通过年代鉴定才确认是夏代文化。
商族的迁都其实是好事,一个王朝如果长期和平,必然会遇到前面所讲的兴衰法则,上等人与下等人的沟阂越来越大,而下等人又是干活的主力。如果迁都,大家重新占地,这样干活多的人可以有机会改变身份,成为上等人。现代城市因为人口庞大,迁都比较困难。随着社会进步,地产越来越值钱,早期搞房地产和股票者,都成了巨富,越来越能买更多的土地和股票,不用干活就可以让子孙永做上等人,这种恶性循环,其实用迁都的方法是最好方案。但是因为迁都困难,所以现代社会用贷款买房法,让高工资者能够贷高额款,从而将地产从城市旧居民中买走,而城市旧居民因为地产升值,大赚了一笔钱,也能高兴地离开城市到偏远的风景优美之地安渡晚年。这样地产能够流通到有才能人的手中,不会产生动乱。当然地产与股票不能永远增值,定期的经济危机是必然要出现的。这样才能降低地产和股票价值,让社会重新洗牌。当然极个别国家用大家都没钱法,闭关锁国,只有一个领袖,其它人都穷,所以永远没有贫富之分。就产生不了太多的妒忌。社会过渡的时期还有强拆法,将原住民的房子强行拆除,然后给一笔只能买郊区房产的钱,这样让有能力的人有机会进入好的地段,而不是只能租借房子,让原住民靠租金就能过上好日子。各种方法相比之下,还是迁移城市的方法要好的多。
建立算命占卜的迷信制度也是好事,大家一但有钱有闲力气,就都想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而算命占卜让大家相信这种社会等级制度是天命所归,消减了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嫉妒之心,减少了战争的危险。
所以中国早期历史从民主的禅让制度到独裁的皇帝制度,再到独裁的皇帝制度加强烈的迷信制度,这是社会的进步。
商王朝如果坚持定期迁都的原则,可能这个朝代会延续很长时间,可是下面的反对之声太强烈了,从贵族到百姓都强烈反对迁都,当它再也无法迁都的时候,这个王朝开始走向辉煌同时也就走到了尽头。商朝在武丁时期走向了盛世,武丁的国相是傅说,是个杰出人才,他和伊尹一样也是个奴隶。
历史将扮演末代昏君的任务交到了纣王的手中,而将开国明君的任务交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手中。其实历朝历代敢造反的都是会打仗的人,在长期的和平时期,会打仗的人往往是社会最下层的人,因为大家生活的都很好,没有人想为一点军饷就去上战场送死,只有比较下贱一点的人才会去当兵。而长期的和平时期之后,根据兴衰法则,必然需要一场变革让社会重新洗牌。这又需要这些会打仗的人。这是个不变的法则,这就是盛世兵贱易反法则。这个法则直到宋代用文人掌兵权才被解决,但外行管内行,这又让这个国家兵力不强。
商朝兴盛,国家版图扩大,开始与周边少数民族产生摩擦。中华民族是个内聚力极强的民族,很难和别的民族和平共处很长时间,偶尔的共处也是暂时的。国家越兴旺,中华民族就越看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战争是难免的,这个打仗送死的任务,就交给了一个小部落周族,周族本来不太强大,生活低下,地处国家的边疆,打仗成了他翻身的机会。商朝掏钱出军饷,周族去打仗,估计大部分军饷不是用做战争,而成了他招揽贤士的资金。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周族集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扩大了自己。当商朝醒悟过来的时候,周族已经无法控制了。
纣王的爷爷杀了周武王的爷爷,杀肯定有其理由,不过国家的兴衰不是几个人所能左右的。到了纣王的时期,国家走到了尽头,百姓都想着多泡几个女人,多吃几口美食,打仗送死的事情基本不考虑,就算国家完了也是皇室与贵族吃亏。
纣王是个头脑聪明,武艺高强的人,成语文过饰非,就是说他聪明过人,什么没理的事情,到他嘴里都条条是道,大臣想劝他几句可是又说不过他。纣王时代烽烟四起,国家的兵力多耗在那些先起兵造反的诸侯上,大家都想当皇帝,但是第一个造反的人往往是最先死的。而聪明人会一方面对王室表示忠诚,一方面煽动别人造反。等两败俱伤之后,才来真正夺取胜利果实。周文王就是这么做的,可惜他没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他的儿子周武王起兵造反的时候,商朝的士兵已经很疲倦了。战斗是一场经典的闪电战加斩首战,不是久经战场的人可能想不到这种打法,从后半夜发起进攻,只抓首领。交战时间很短,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周武王就已经抓住了纣王。假历史说纣王自燃了,在真历史中并没有记下纣王的下落,做人质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大。毕竟商族是全国第一大族,杀肯定要杀一部分,不过肯定是杀不尽的,不如留个人质以防他们闹事。
周武王留下了兄弟 管叔、蔡叔和 霍叔共同镇守商朝的都城朝歌,并让纣王之子武庚做傀儡,管理残余的商族。武王与姜尚的算计很好,不过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