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这么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为什么这么坏?
(再次向这里的兄弟妹妹道歉,祝愿大家牛年如意!)


圣诞节期间,儿子从慕尼黑回来,妻子回上海,就我们两个男子汉在家,我们总结2008,计划2009。如下是我们父子的一段对话:

我:我为什么这么坏?
儿:因为你是人。
我:我小的时候接受的教育不是这样。
儿:什么样?
我:“人性本善”。
儿:不对!人一半天使,一半野兽。你2008年干了哪些坏事?
我:有些坏事是无意的,比如发怒时跟你妈妈吵架。可恨的是,有一件事是我有意的故意的。比如,国内有朋友做“欧盟社会保障”的课题,他们早就发现我在港台发表“农民工”的文章,朋友希望我给他们提供德国社会劳动保障,德国劳工法等的情况。我上次写“北京人”的文章,故意放在国内和海外“北京人”比较集中的论坛,而且故意不用引号,目的是想知道“北京人”发怒的程度,我真的想知道“本地人”“外地人”“农民工”“城市工”这些制度的根源在哪里,真的想知道如何“消灭”这些不合理的制度,但是,我没有用引号,在论坛里伤害了很多兄弟姐妹,这不是我的本意。
儿:你要忏悔你的“不美”。
我:我忏悔我的不美。

我再次向这里的兄弟妹妹道歉,祝愿大家牛年如意!


以下一文写于 2008年2月1 日,德国班贝克

人为什么要忏悔自己的“不美”

作者:谢盛友

人有罪恶,当然要忏悔,重新做人。我很笨,这么多年来,直到今天,我才弄懂,人不但是自己罪恶,需要忏悔,其实,人要忏悔自己的“不美”。有些事,你很想做,做不到,或限于能力,或限于客观条件,你做不到,你就得忏悔。
其实,我小时不笨,偷了隔壁村邻居的甘蔗吃,被逮住,邻居一看我是谢晋川的儿子,坏不到哪里去,所以,饶恕我。我人生此罪恶,记忆犹新。以前均躺在父亲的功德本上,所以生活得不害怕,现在,我要忏悔我的罪恶。

我写过“消灭”农民工,因为我出身贫苦农村,最不情愿提到农民工这个词,今天不得不又一次提到。
要过年了,神州大雪,从新闻中看到,至少60万人滞留广州, 当然多数是农民工滞留广州火车站。暴风雪带来的寒冷让我再度惊醒,我必须忏悔我的“不美”。 我能做什么?捐款,当然是杯水车薪。 若我还在广州中山大学,我会加入自愿者的队伍,前往火车站和附近广交会协助农民工。而我现在万里之遥的德国,我做不到,所以,我要忏悔我的“不美”。

刚刚给麓露打电话,她父亲是我和妻子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2003年发现肝癌,治疗无效,最后换肝失败,走了,留下麓露和他下岗的妻子。我们同学一场,当然要养育麓露,至少养育到她大学毕业 ,她今年就要大学毕业了,读会计专业,苦于找工作,我和妻子又无助,帮不了什么忙,做不到,我要忏悔我的“不美”。

陈萍得血癌,妻子和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送药,送医院,送饭,今天早晨与妻子吃早餐时还说,万一没等到骨髓,陈萍真的走了,我们怎么办?妻子说,我们人的能力万分有限,陈萍生死,上帝知道。我听了很伤感,其实妻子的话很有道理。我做不到,我要忏悔我的“不美”。

我们中国人常常把圣诞节与春节相比,其实异多同少。同的是家庭团聚。圣诞节虽已经世俗化了,但宗教的主旨并没有改变。上帝为了拯救世人而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圣诞节是关于牺牲和爱的。事实上,西方人已经把圣诞节爱的主旨发扬光大,把这种爱从家庭团聚之爱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
那么多农民工,背井离乡、辛苦了一年要回家过年的农民工…… 我要忏悔我的“不美”,祝愿神州风雪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寒冷,更多的是爱!

我们这代人不都是在“五讲四美三热爱”中长大的吗?讲到现在,我今天才懂得什么是内心美。灵魂美就是忏悔自己的“不美”。

读书获知,国际上有三大家忏悔录。
第一大家卢梭, 他的《忏悔录》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熟悉,这本书没有《社会契约论》的严密逻辑,没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滔滔雄辩,但却更富于感情,更富于文笔的优美,所以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一篇。对于这本书,卢梭自己说:“我写的是我的一生,并不是外表的生活,而是我的真实生活,我一生中最隐密的感情和我的性灵。我将作这件史无前例的事,而且未来也可能没有人会象我这样做。”的确,这本《忏悔录》不用说在十八世纪,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惊世骇俗的。从卢梭的宗教感情来看,这本书与其说写给世人,不如说是其本人向上帝的心灵独白,所以卢梭从不隐瞒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的东西,如受虐的倾向、与华伦夫人亦母亦情人的半乱伦性质的爱情、奇特的暴露癖等等。卢梭在写作《忏悔录》的晚年,由于长期遭受迫害凌辱,心情异常悲愤孤独,加之疾病缠身,使其神经过于敏感,一度使其精神严重失常,处于半疯狂状态,情绪不稳定,极易激动且多疑,所以后来同时代的许多人指责《忏悔录》一书中有严重失实的成分,这可能与卢梭的精神状况有很多关系,甚至有时会把善意的朋友当作恶意的敌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在晚年如此悲凉,不仅是卢梭个人的悲哀,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本充满感情色彩的自传时,仍能感受到卢梭那酷爱自由、热爱大自然、也热爱生活的心灵。

第二大家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对少年时代的一些行为存在深深的罪恶感,例如十六岁时一次与伙伴们偷摘邻居的梨树,这件事奥古斯丁感到负罪感还可以理解,但有些行为,比如说小孩时的贪玩、顽皮、说谎等,都被他视为邪恶,甚至婴儿时哭着要饮乳也被视为犯罪,这种充满宗教色彩的忏悔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确实有些难以理解。奥古斯丁在迦太基时与一女子倾心相爱,他们的感情非常的好,虽然没有正式结婚,但生下一个孩子,虽然后来奥古斯丁从宗教感情出发,把这种爱情称为“淫欲”,但当他们两人最终因种种因素而分手时,奥古斯丁写道:“我这颗依恋着她的心被人扯裂、受伤和流着鲜血。”透过这句话,体现了他人性的一面。后来奥古斯丁又结识一女子,但他日益坚定的宗教信念终究使他选择了独身的生活。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奥古斯丁的私生活远不能说是“放纵”。这本《忏悔录》并不能说是纯粹的自传,除了忏悔自己的行为外,奥古斯丁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宗教哲学与神学问题,比如在《忏悔录》第十一卷中论述了时间的问题,这是古代哲人对时间最精辟的论述之一,罗素称其为“令人十分钦佩的时间相对性理论”。不论现代人怎样看待奥古斯丁的一生,或者批评其宗教伪道德主义,不可否认的是,奥丁斯丁成为他那个时代的最伟大者,他与另一位思想巨人托马斯•阿奎那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奠基者。

第三大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忏悔录》的篇幅最短,但其深刻的思想与严酷的自剖使其成为另一朵文化奇葩。这本书无疑深受卢梭的影响,这位总是戴着卢梭像章的思想家一生都是卢梭忠实的崇拜者,所以他能步卢梭的后尘,为世为再留下一部心灵的史诗,这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与卢梭所不同的是,这本书对自己生平行为纪录很简略,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一部心灵史。与托尔斯泰相比,奥古斯丁会发现自己的“罪恶”简直不足为道,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写道:“在打仗时我杀过人,为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色的通奸、暴力、杀人……没有一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与卢梭不同,托尔斯泰并不是要把他那些弥天罪恶一一公诸予世,他固然有卢梭那样的勇气,但对他来说,比忏悔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对人生历程的深刻反思,把自己由罪犯到圣徒的心路展示给世人,与早年的放荡生活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严格的道德制约,这种人生的大转折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不断的反省与思考,这正是《忏悔录》留给世人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产。


江湖剑 发表评论于
回复谢盛友的评论:

即使如今身在民主社会,我等草民的个性和人格仍然无法突破身后的母体强制社会化的后遗症。万鸟齐喑惟雄鸡长鸣的大锅里,煮不出和谐的佛跳墙。忏悔,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谢盛友 发表评论于
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ona(面具)。戏剧中演员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分。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这些稳定而又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表现了一个由里及表的、包括身与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较为综合的界说可称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这种界说强调了人格的4个方面:全体的人、持久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人和社会化的客体。
人格特点的最早记载见诸文学与传记素描,随后又出现了对人格心理现象的解释和分类。在中国先秦时期,孔子曾多次论述人的个别差异,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8226;阳货》),认为差异来自环境和教养,但也承认素质是基础。后来又有荀子性恶和孟子性善的争论。在中国古医籍中也有人从体质出发把人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内经8226;灵枢》)。三国时的刘劭在《人物志》中对“材能”和“情性”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鉴定的方法及影响效度的7种可能原因(“七缪”)。
江湖剑 发表评论于
五千年来,中国人没有忏悔的习惯。我们更愿意把盛世的享乐留给自己的今天,把反思留给明天的儿孙,把忏悔留给千百年后的历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