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 费花蕊夫人 国亡诗

【应证:英译】 费花蕊夫人, (北宋) >

5:56 PM 1/3/2009

北宋词 证译 by 清衣江:欢迎不同的译本:

(北宋)费花蕊夫人,>一词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Poem of the Conquered Nation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北宋花蕊夫人,姓费,工诗文;她是五代时蜀国后主孟昶的妃子,是位多才多艺的绝代美人.国亡,随同孟昶降宋.宋太祖曾招见她,要她作诗自陈,她即诵>如上云.
欢迎不同的译本:

一语湖边, 试译


(北宋)费花蕊夫人,>一词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Army fell and flags stood, high on the broken walls,
 Heartless,
Only tear-washed, was I in palace, secluded behind.

Soldiers and men, swords and knives, hundred thousands;
(Kneel and dropped) on ground; None of them My-man, either, am I ....

* Deli 君 建议:the True man, I guess it is very nice one!




需兵降城破国亡家碎之图及悲极之乐!!


古代战争 远古岩石画
Pictures posted are from Internet

【德利诗品论】费花蕊夫人, (北宋) >

一语君你好,

 

我今天下班晚,吃完饭才看到你的信,因此回信更晚了,让你着急了,真不好意思,因为看来你是在等我对你的译稿说说看法,然后再发表。真对不起,耽误你的时间了。 我翻译诗歌是外行,尤其这些古典诗词,更是没有谱儿。今天下午在班上就看到了青衣江的译诗,当时没有什么看法。现在既然看你的译稿,因此又得重新看他的译稿,因此才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一定对。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1. 首先全诗的时态基点可能不对。因为这是花蕊夫人后来给宋王的诗,内容当然是回述过去。仅凭这一点就决定全诗时间的基调应是过去时。因此第三行的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就应用一般过去时足矣。至于末行的现在时也因此失去了依据,因此也应是一般过去时。

 

2.再者,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would表意愿,这里不恰当,因为如果这样,往回翻就会变成“我怎么愿意知道这些呢?”所以,依我看,应该是

how could I know of this?不过这里没有必要用know of this的结构, 其实用一般的know it就可以,既简练,又明了。.

 

3. 他说翻译课时的教材就是把“君王”翻译成our king and princes,依我看没必要。其实直译就是“君王”一人,何必把女士也拉出来示众呢?至于“君王”该如何翻译,我看应该按照“皇帝”翻译,可以参考“末代皇帝”的翻译法,那么就应该是emperor,而不是king. 虽然说当时的蜀国并不大。 

至于你的译稿,我还是坚持“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的看法。你译诗的特点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联想。这最后一点可能有人接受不了,因为这样一来会多出一些成分,如你现在不就多出了“tears. Heartless”吗?不过我认为,这就是各有各的风格,很难说哪种风格就绝对好,或绝对不好。我认为把基本点掌握好就可以了,比如刚说的时间基调,我看你和我相同,也是过去时。至于个别一些地方,比如是“竖降旗”还是“挂”,你译的是“挂”,似乎与原文不一致。“挂”要有依托物,城墙上面没有树木等依托物,光秃秃的,因此只能靠旗子本身的“杆”来自己竖立起来。另外你括号里的(dropped) keeled)是选择,第二个缺了字母n的过去时应该是knelt  kneeled 都可以。跪下,有不同的译法:dropped(on)to one’s knees/ fall (go down) on one’s knees, 恐怕dropped on ground不恰当,因为这是“卧倒”或“掉到地上”的意思。

 

4.“不是男儿”,本意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用No one was a true man.

如果不加上这个带解释色彩的“true”,直译就会是No one was a man. 英文读者体会不到其中讽刺的含义,因此不到位,加上解释就会起到补充语义的作用,虽说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与“不到位”相比,毕竟是差强人意。

 

不写了,已经太晚了,你一定很着急。赶快发吧。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只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因此仅供参考。 

 

晚安!

 

宋德利 200913

 


一语湖边_lakeshore 发表评论于
【德利诗品论】费花蕊夫人, (北宋)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1. 首先全诗的时态基点可能不对。因为这是花蕊夫人后来给宋王的诗,内容当然是回述过去。仅凭这一点就决定全诗时间的基调应是过去时。因此第三行的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就应用一般过去时足矣。至于末行的现在时也因此失去了依据,因此也应是一般过去时。



2.再者,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would表意愿,这里不恰当,因为如果这样,往回翻就会变成“我怎么愿意知道这些呢?”所以,依我看,应该是

how could I know of this?不过这里没有必要用know of this的结构, 其实用一般的know it就可以,既简练,又明了。.



3. 他说翻译课时的教材就是把“君王”翻译成our king and princes,依我看没必要。其实直译就是“君王”一人,何必把女士也拉出来示众呢?至于“君王”该如何翻译,我看应该按照“皇帝”翻译,可以参考“末代皇帝”的翻译法,那么就应该是emperor,而不是king. 虽然说当时的蜀国并不大。

至于你的译稿,我还是坚持“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的看法。你译诗的特点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联想。这最后一点可能有人接受不了,因为这样一来会多出一些成分,如你现在不就多出了“tears. Heartless”吗?不过我认为,这就是各有各的风格,很难说哪种风格就绝对好,或绝对不好。我认为把基本点掌握好就可以了,比如刚说的时间基调,我看你和我相同,也是过去时。至于个别一些地方,比如是“竖降旗”还是“挂”,你译的是“挂”,似乎与原文不一致。“挂”要有依托物,城墙上面没有树木等依托物,光秃秃的,因此只能靠旗子本身的“杆”来自己竖立起来。另外你括号里的(dropped) (keeled)是选择,第二个缺了字母n的过去时应该是knelt 或 kneeled 都可以。跪下,有不同的译法:dropped(on)to one’s knees/ fall (go down) on one’s knees, 恐怕dropped on ground不恰当,因为这是“卧倒”或“掉到地上”的意思。



4.“不是男儿”,本意是“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用No one was a true man.

如果不加上这个带解释色彩的“true”,直译就会是No one was a man. 英文读者体会不到其中讽刺的含义,因此不到位,加上解释就会起到补充语义的作用,虽说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与“不到位”相比,毕竟是差强人意。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只是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因此仅供参考。



晚安!

宋德利 2009年1月3日

一语湖边_lakeshore 发表评论于
北宋一词 证译 by 清衣江:欢迎不同的译本:

(北宋)费花蕊夫人,一词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Poem of the Conquered Nation

The flag of surrender was erected on the city walls by our king and princes,
In the secluded palace how would I know of this?
Over 140,000 people have already been disarmed,
None of them is man enough.

北宋花蕊夫人,姓费,工诗文;她是五代时蜀国后主孟昶的妃子,是位多才多艺的绝代美人.国亡,随同孟昶降宋.宋太祖曾招见她,要她作诗自陈,她即诵如上云.
欢迎不同的译本:

资料:述国亡诗
Ref:http://www.xinyuwen.com/yuedu/shici/6807.html
花蕊夫人徐氏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徐氏,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后世诗评家也每每乐道。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次句“妾在深宫那得知”,纯用口语,而意蕴微妙。大致有两重含义:首先,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句诗则象是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语似轻声叹息,然措词微婉,而大有深意。其次,即使退一步说,“妾”及时得知投降的事又怎样?还不照样于事无补!一个弱女子哪有回天之力!不过,“那得知”云云毕竟还表示了一种廉耻之心,比起甘心作阶下囚的“男儿”们终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为下面的怒斥预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应首句“竖降旗”,描绘出蜀军“十四万人齐解甲”的投降场面。史载当时破蜀宋军仅数万人,而后蜀则有“十四万人”之众。以数倍于敌的兵力,背城借一,即使面临强敌,当无亡国之理。可是一向耽于享乐的孟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至此,作者的羞愤痛切之情已酝酿充分,于是爆发出一句热骂:“更无一个是男儿!”“更无一个”与“十四万人”对比,“男儿”与前面“妾”对照,可谓痛快淋漓。“诗可以怨”,其实岂但可怨而已,这里已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了。

  此诗写得很有激情,表现出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更写得有个性,活现出一个活泼泼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就全诗看,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铺垫,虽泼辣而不失委婉,非一味发露、缺乏情韵之作可比。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周啸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