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有关朋友的文章,里面大谈“忽悠”。现在把里面的一段引来。作为自己收藏。
人们一提到忽悠,就认为是贬义词。其实并不全然。忽悠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夸大的褒义词,至少已经成为一个诙谐的中性词。
以前收到一条短信:“国家忽悠国家,叫外交。政府忽悠百姓,叫政策。百姓忽悠国家,叫犯罪。领导忽悠百姓,叫号召。百姓忽悠领导,叫捣乱。父母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父母,叫欺骗。男人忽悠女人,叫调戏。女人忽悠男人,叫勾引。男女互相忽悠,叫爱情。” 看来,忽悠已经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据考,“忽悠”一词是来自北方一带的俗语,在东北尤为流行。而真正把忽悠一词忽悠推广到全国的是赵本山。忽悠,随着赵本山的忽悠,把拐、轮椅、车卖给小范,这“忽悠”一词一下子火了一把。自打赵本山的小品《卖拐》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忽悠”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头语。
本来,忽悠本是贬义词,形容一个人说话云山雾罩、满嘴跑舌头,有把死人说活了的能耐。有“胡说”、“谣传”、“设圈套”、“欺骗”的意思。如对某人表示怀疑,就可以这样说:“你别听他忽悠你了”。 后来,“忽悠”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吹牛、煽动、鼓动”的意思。再后来,就有“劝说、鼓动、怂恿”的中性意思了。比如,要做某件事,考虑到很多人有顾虑可能不愿意做,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去忽悠忽悠他”。在譬如,如果夸某人的公关能力强,你会说“这小子挺能忽悠的”,就像你说“这小子很能折腾”一样。“忽悠”作为‘公关’的代名词,其后又向褒义词转化,把语言技巧、宣传鼓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一概谓之‘忽悠’!中国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
“百度百科”有个词条对“忽悠”的解释让人拍案叫绝,忍俊不禁:“在忽悠这个词语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的健康水平有了质的突破,人们的道德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文化百家争鸣,政治空前的统一,人们生活水平和世界接轨。社会更加繁华,更加安定,更加友爱,更加和谐了。因为忽悠的存在,社会建设更加的安定,发展得更加快,人民物质水平大大的提高,大大加快了建设和谐社会进程。”
当然,随着忽悠的普遍和水平的提高,那忽悠到底是劝说,还是欺骗,其复杂程度、险恶程度也水涨船高。由于忽悠的不确定性,人们之间忽悠多了,诙谐是多了,但人之间的互信水平确实大大地降低了。是不是忽悠让骗子满天飞,但多少由于忽悠让人之间没了诚信也是事实。
看来,“忽悠”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主要还是看:是谁在忽悠,在忽悠谁,为谁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