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9、顾颉刚早年在北京大学预科读书时,某年休学半年,他干脆每天去看戏,而仅剩的生活费用只能是靠吃烧饼喝开水度日了。
1360、郭沫若50岁生日,重庆文化人各缴聚餐费10元,在天官府摆酒席10桌。老舍因到每桌猜拳,妨碍了吃菜,等到伸筷吃鸭子时,只是鸭骨头。别人问:“舒先生吃鸭子吧?”他说:“今天厨子的火功太好了,我在研究解剖学呢!”
1361、李芹溪以自创“奶汤锅子鱼”被称为“西秦第一美味”,一度被征为西安行宫御厨,但在武昌起义时,却率领一群厨师杀进衙门,被誉为“铁腿钢胳膊火头军”。后民国政府委以渭北税务局长,不受,仍回去开办曲江春餐馆并主持厨房。
1362、林语堂1915年与厦门富商之女廖翠凤结婚,按当地风俗,女方必须为他端上一碗龙眼茶,而新郎只需轻轻抿口就算是婚姻正式了,而林语堂不但把茶吃光,就连龙眼也嚼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
1363、谭延行军作战,有几担酒菜随行,且备两名专烧海味和湖南菜厨师。某次在广东南雄吃了败仗,见到餐桌备有参翅鲍肚,一反常态,却要吃地方土菜,厨师即用南雄香菇制作“清蒸鸭掌炖南菇”,大为欢心,精神焕发,吃了部署兵力再战。
1364、梅兰芳好美食,常喻烧菜如演戏,是一种艺术,因此只要尝及美味,即有谢厨习惯。20世纪50年代初,梅赴淮南演出,进膳时发现桌上多豆腐制作,盘盘可口,食毕向厨师孟德鑫致谢。孟得嘉奖更为兴奋,每日制作豆腐美肴几款,极尽烹饪变化,如有鱼头豆腐、三虾豆腐等。梅大为赞赏,每天食毕必谢厨,且赠送戏票。
1365、林语堂最快乐的时刻是与女儿一起吃猪蹄,因为猪蹄黏性大,他们就一起故意用猪蹄粘住嘴巴,这样笑的时候谁也张不开嘴,非常好玩。
1366、张北和在台北开设“将军牛肉大王”餐馆,本人常亲自下厨制作“筋烂而肉不散”牛肉面,由此多次获台湾烹饪赛金厨奖;夏元瑜称其厨艺为“独步全台”,张佛千赐有楹联:“金厨手艺胜京厨,将军闻香先下马”,即悬于店门。
1367、黄平伯留法学成艺术归来,在成都开设“无醉不归小酒家”,专营精致小吃。徐悲鸿对其宫保鸡丁尤为欣赏,称之为川菜代表,色香味形俱佳,且不太辣,大家都可接受。
1368、林语堂早年求学美国哈佛大学,他对学校允许学生可于校园种植果树任意采撷取食印象特好。他后来回忆,在哈佛他享受到各式各样的果实盛宴,因为只有他最清楚哪种果实能够吃,哪些果实最好吃,哪些果实不能吃。
1369、黄敬临“姑姑筵”菜肴贵贱有之,贵者如“三鸡一吃”,先后将两鸡以文火炖至极烂,取出后再放第三鸡,仍用原汁,再炖至极烂后品尝,因鸡汁极浓,鸡味更醇厚鲜嫩。贱者如用猪大肠头一部分制作“软炸斑指”,但此菜肴徐悲鸿最爱尝,每至必吃,黄反而亲自下厨制作,徐大为感激,当即挥毫绘以奔马相赠。
1370、匡亚明在南京大学任校长时,有推荐某卖烧饼者迷上背英文单词。打一个烧饼背一个单词,竟然能把一本英文辞典倒背如流,当众一试果然如此,于是把他破格提升为大学教师。
1371、吴其昌、刘盼遂等在清华国学院读书时,创办《实学》杂志初期,进城办事无钱,入夜蜷缩于会馆小屋,共搜囊得铜币数文,至城根下买烤红薯。
1372、张伯苓为南开大学校长时,鼓励学生苦干,但又怕学生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就以炖肉为例说:“炖肉要慢火,长炖,不能性急,肉自然又烂又好吃。若心急,一会儿揭开看看,这锅肉是炖不好的。”
1373、蒙文通考试,乃是由学生出题问他,他据学生问题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考场不设在教室,而是设在四川大学边的望江楼公园竹丛里的茶铺,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先生掏钱招待喝茶。
1374、金岳霖在清华大学教书时,有天电话杨步伟,说是有件十分紧要事要他赶来,问何事,金不说只是催快些,并说此事办好了请吃烤鸭。杨是医生急急赶去,原来是金养的鸡因常喂鱼肝油,竟有18磅之重,一个蛋生了三天已有一半悬在外面却下不来,杨只一掬就出来了。金大为赞赏,请他吃了烤鸭。
1375、廖平幼年读书不行,父令其退学。他不甘心向祖先牌位表示,如将来读书有成,当保佑我钓得两尾鲤鱼。是日果然如愿,回家大肆渲染,父信之,于是烹鱼祭祖,再读书,大成,后遂题书斋为“双鲤堂”。
1376、张君秋文革时期所发生活费勉强维持生活,其妻病住地下室,张为她熬大白菜。张妻尝后味道甚香,原来乃用二角钱向月盛斋购得肉汤一碗,用两个瓶子装回后熬的。
1377、张大千称鱼腥草是难得的佳肴,源自儿时母亲常以鱼腥草淘洗干净,加盐、酱油、花椒、红油辣椒拌制有麻辣风味的凉拌菜,致使一生常吃。
1378、郭沫若每年春天,必携妻子采撷野菜制作为佳肴,其中尤以“二月兰”为最,生病住院时家人即把它制作送去。郭并有《二月兰》诗以记。
1379、齐白石爱吃香椿,每年谷雨前后,即以香椿炒鸡蛋,还将香椿切成细末拌豆腐,香椿制作炸酱面或卤面。
1380、潘光旦喜尝新鲜食物,抗战时在昆明西郊农村居住,某日家养花狸猫叼着一只大松鼠,他于是将松鼠取下红烧,果然别有一味。
1381、朱德视察都江堰后,只是赴一家小饭店吃豆花饭,他尤其欣赏豆花和生煸豌豆尖,连声说好吃。
1382、朱希祖晚年居广东时喜食洋芋,人问何因。他说天气湿热,杂病易生,芋利水,可以祛湿气也。实见于书本,用于日常饮食。
1383、京剧武丑王长林平素最嗜好臭豆腐,当年北京诸店肆制作臭豆腐者,是否纯正鲜美,每一经他尝味,即能品定优劣,且能说出道道。他说:“臭豆腐制作,以宣武门外西草场铁门的王致和店当推第一。”王本人亦能烧出一桌以臭豆腐为主的套餐。
1384、梅兰芳抗战时住香港,坚拒演出,有暇至新界小游,必食该处莲香楼点心店的老婆饼,并题“茶食泰斗”相赠。
1385、张大千居苏州网师园时,某日宴请章太炎、李根源、叶慕绰等名流,终席时忽而心血来潮,自下厨制成酸辣鱼汤,此菜辅料有醋、胡椒,但他却加了四川郫县豆瓣酱增色添香。最难处乃要恰到起锅前勾芡,始下醋,淋以红油,再撒上酥肉丁与葱花即成。后张在上海又做此汤,江翎云尝了,大为称赞,赠诗有:难忘听雨萧斋夜,出网江鱼乎自烹。
1386、徐悲鸿1944年在重庆,因姚苏凤《猪与和平》误听“竹报平安”为“猪报平安”,特发表《画中无猪》,但他后来真绘了一墨猪,并赞美和平。题打油诗一首:白云覆青山,镜观意自闲;有人好肉食,喂猪于其间。
1387、张大千在摩耶精舍招待京剧坤角郭小庄尝自制牛肉面,牛肉分红烧和清炖,面有宽有细,并备各式调料,以应各人不同口味。郭连吃三大碗,大呼过瘾。张一时兴起,介绍红烧牛肉面制作: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放小片姜和葱花,放牛肉四斤切块,然后置花雕半斤,适量酒酿,十至二十粒花椒,待均匀撒盐后,即烧至大滚,再以文火慢炖,前后约四小时;清炖则不需豆瓣酱,其余同,但自始而终要中火,并不时撇油及浮沫,至干净为止。
1388、阎锡山1931年被迫寓居大连,某日与随行人员于日人观月楼吃日式牛锅,酒过三巡,诗兴大发,拼凑出一首联句:观月楼上观潮来(阎锡山),龙虎风云气壮哉(宁超武),上下四维通彻底(赵戴文),一轮明月照天开(孙奂仑)。盖此时阎被赶出山西老巢,切返早回卷土也。
1389、姜妙香偏爱清真口味的爆肚,在北京时,凡东安市场吉祥园有戏,必赴附近“老王爆肚摊”。此爆肚是把羊肚或牛肚分切片条后,用沸水爆熟,蘸芝麻酱、蒜酱等佐料。姜还打二两二锅头,加两只麻酱烧饼。他说:“消痰化气,无逾于此。”
1390、潘光旦在昆明时,某次用鼠夹捉得一只大老鼠,决定试吃。由家人剥皮去内脏,洗得极干净后切块红烧,全家分而食之,据他女儿潘乃穆教授回忆,感觉和鸡肉、兔肉差不多,并无异味,吃了后也无人害病。虽只一次,但传闻极广,冯友兰写进《三松堂自序》,潘的兄弟远在重庆赶紧汇钱,叫他买猪肉吃。
1391、许姬传著有《家庖漫述》,介绍杭州许家绝活素烧鹅、山鸡黄豆、粽子和桃花菌(用酱油熬成菌油)、雁来菌的制法,并撰诗一首以记文:“家肴尚软娱重闱,南味由来石蜜依。蒸炙素鹅禅自尝,焖炖锦羽是催肥。鲜菰黏糯黍形美,秋雁春桃菌植稀。菽乳羹香真挚溢,遗偏精椠永清徽。”
1392、宋庆龄中西烹饪俱精。1964年,她在昆明居住36天,每天亲自下厨烧一道菜,天天不同,且色香味形俱佳。其中的青椒炒鳝丝尤佳。同行的侯波问她何以能烧这些佳肴?宋笑谓:先生在世时甚爱美食,曾指出烹饪是一门学问,值得提倡,并排斥“君子远庖厨”之说。她为讨好先生,所以不时入厨。
1393、荀慧生住北京西单时,每陈墨香与他排新戏,两人说到累了,必携酒到附近长安大餐厅点两份招牌菜罐焖乳鸽或鸡解馋。此乳鸽以蒜重乳香浓烈,色润汁醇味厚,鸽肉酥融微化而闻名,每次且用该店特制薄而脆的印度西饼佐食,继续谈说。
1394、刘一平擅长于点桌菜,一桌酒席能配得浓淡适宜,荤素并陈,时鲜皆备。萧石朋擅长于三五人小聚点菜,价廉物美,以至长沙吃客的行话是“大宴遵刘”、“小酌从萧”,凡是他俩所开出的菜单,酒肆饭馆全视同档案,予以抄存,且供他客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