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当上教授不容易 zt (图)


在德国当上教授不容易

图: 教授的职业看似风光,但背后也有很多艰辛。


世界各国一般获取教授资格的必经历程,简单地说,就是高校毕业后修博士学位,再当几年大学助教,然后不知什么时候,或许能取得大学中的一个教席。不过德国的情况比任何国家都更复杂:因为它从博士后到受聘为教授之前的这段过程,可谓荆棘载途,障碍重重,一般人很难了解其中曲折。

植物及生物学家威尔特灵是明斯特大学的讲师,这意味着,他的事业正卡在博士和教授之间的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作为附加资格证明,威尔特灵于1998年完成了教授论文。这是他继博士论文后所出的第二本专业论著,而这正是造成他处境尴尬的肇因:根据前几年颁布的新规定,教授论文并不意味着就自动成为取得教授资格的跳板。新规定设置了副教授这一职位:一个为期六年的教书和从事研究的大学工作。

威尔特灵自己虽然没有担任这份工作,但基本上他和同事们都认同这一设置。他说:“总的来说,我们相信自然科学副教授一职,可以让教师们依据框架条件,从头到尾完全独立和系统性地结合理论及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和目的。”

这与写教授论文完全不同:正在作教授论文的学者不需要参加大学里的日常运作,而是经年累月,专心地从事研究工作。提出教授论文的学者,必须成功完成一项大型研究项目,这是唯独德国才有的制度。新设副教授一职,破除了原先的旧制,将研究学者们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威尔特灵指出:“其实我们非常希望,也强烈要求,在我们从事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同时,也能获得教学理论和口才的培训,以便将来取得教席后,能顺理成章地承担起这份重任。”

不可否认,今天确实仍有许多准教授们认为,取得优良的研究成果比会教书更重要。多特蒙德大学高校教学理论中心的丹尼女士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她教导准教授们,如何成功地完成一堂精彩的教学:“一般的情况是:一名刚上任的新手站在课堂上才发现,自己完全缺乏教学经验,根本不知从何下手,更别提教一堂好课了。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有点儿抓瞎,自己没有一套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准备上课材料、怎么编排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怎么跟学生互动,以及师生关系的定位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一段发展和形成的时期。”

丹尼女士表示,德国现在才开始的这种对准教授进行的系统性预备训练,在其它国家早就是常规。她说:“比如英国,他们早就有一套详细的学术工作者培训计划,其中规定了每个专业一定的上课时数,可以说,是一份完整的制式课程表。美国的情况则是:不硬性规定大学教师必须接受这种教学培训,而是由各大学教学理论中心提供可自愿参加的培训课程。想要多取得一项专业资格的教授及准教授们都可以参加。”

像多特蒙德大学一样,现在德国许多其它大学也发现了这种培训设施的好处:就是通过这种培训,年轻学者和准教授们不至于毫无准备地就得面对一个陌生环境。

现在,海德堡大学已设有向年轻学术研究者提供的行政管理学培训课程。在这个培训课程中,年轻人可获得所有有关作为一名成功的大学教授的详细资讯。

另外,法兰克福大学每年也向打算将来选择以教授为职业的大学生,提供暑期专业培训班。不过,再好的培训课程也不能保证学生将来一定能顺利取得大学教席。现在也有许多课程学员的目标是取得大学自由讲师的职位。由此可知,在德国,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大学教授,就必须与众多竞争者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淘汰赛。



Armin Himmelrath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