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花旗CEO潘伟迪


作者 弗朗西斯科•格雷拉(Francesco Guerrera) 2008-11-25

2005年3月,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输掉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二把手”位置后不久,克拉姆•潘伟迪(Vikram Pandit)穿上了外套,走进了纽约的黑夜,从此告别这家他待了20多年的银行。

他以前的同事回忆道,他没有向同事含泪告别,也没有扔下气话,就悄悄离开了,几乎没有人察觉。自上世纪70年代初,潘伟迪离开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家乡,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上学起,这种低调的作风就一直是他的特色。
面临拯救花旗的巨大压力

但作为花旗集团(Citigroup)的首席执行官——自去年12月份起,他开始经营这家境况不佳的金融巨擘——潘伟迪试图远离聚光灯的努力一直是徒劳的。花旗的股价已经崩溃,因为人们担忧,它将在已经减记500多亿美元的基础上新增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上周,花旗股价下跌了一半,使这位51岁的首次执行官面临拯救花旗和自身于残酷未来的巨大压力,可能涉及廉价出售,分拆,甚至是政府收购。

潘伟迪在花旗内部的盟友——该银行经常被敌对派系之间的内讧弄得四分五裂——坚称,他可以领导这家银行摆脱这场动乱。花旗诸多幕后操纵者之一、与潘伟迪相识数十年的斯蒂芬•沃尔克(Stephen Volk)表示:“我认为他是把花旗拉出这场危机的合适人选吗?是的。”

潘伟迪声称,对作为花旗最后一位首席执行官载入历史的前景并不担心。他说:“我有很多担忧。但这并非其中之一。”

但花旗股价令人震惊的下跌,已增加了外界对潘伟迪个性和管理哲学的关注,也使人们质疑,他那种有条有理、技术官僚式的风格是否是花旗生存所需要的。当被要求指出潘伟迪最显著的特质时,他的朋友和对手都认为是敏捷的思维,冷静、有学者气的行为方式。

有动力的银行家

潘伟迪是学者出身,刚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教经济学——他的4个学位都是在那里获得的——后来到了印地安那大学(Indiana University)教金融学,在那里完成了现在看来似乎有先见之明的博士论文——“异质消费者经济体中的资产价格”。在被摩根士丹利聘为顾问后,已经放弃自己第一项专业爱好——工程学的潘迪特迷上了华尔街。1983年,他加入了这家银行,高超的交易技能和谨慎的风险管理技能,帮助他获得了投行部门的最高职位。他很快就得到了一个名声——有动力的银行家,他往往是办公室里最聪明的人,而且自己明白这一点。

一名资深银行家回忆说:“摩根士丹利的每个人都知道,和潘迪特开会,如果你心不在焉,就死定了。”

尽管是华尔街的一位明星,潘伟迪却尽量避开多数银行家所渴望的炫目的装饰——高尔夫、奢华的汽车、葡萄酒和雪茄烟。他把大部分空余时间都给了结婚20多年的妻子斯瓦蒂(Swati)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的确,他花了1780万美元买下中央公园西路上的一所公寓,而这所公寓原来的业主是已故演员托尼•兰道尔(Tony Randall)的新闻之所以轰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与他相对节俭的生活方式不符。

在怀着不快的心情离开摩根士丹利后,潘迪特开始自立门户,创办了对冲基金Old Lane,该基金在去年以8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花旗。当时,花旗高管们暗示,这笔让潘迪特获利1.65亿美元的交易的真正原因,是买下他的才能。

Old Lane不光彩地结束了。今年早些时候,因为糟糕的业绩,花旗关闭了这只基金。而潘伟迪却吉星高照。起初,他被指定负责花旗的对冲基金业务,接着很快就被提升为证券业务的主管,直到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的不快撤职让他出任首席执行官(在摩根士丹利时,他就觊觎这个职位)。他的提升得到了花旗一些有影响力的权力人员的支持,比如前美国财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和前花旗首席执行官桑迪•威尔(Sandy Weill),后者公开称他为花旗的救星。
分析过度?

不过,对他的批评者而言,潘伟迪敏捷的思维和对高强度分析的热情——往往独自完成,只有电子表格相伴——阻碍了他作为首席执行官的发展。一名前摩根士丹利银行家表示:“他不是一位带动员工的领导者,他是一名过度分析事情、做出艰难决定要花很久的定量交易员。”

他现在的一些同事也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说,潘伟迪在少数人面前所展示出的魅力和清晰的思维,在面对诸多雇员或客户时就消失了。潘伟迪已经在努力消除这种印象。今年初,在花旗竞购地方银行瓦乔维亚(Wachovia)失败后的一次员工会议上,他的表现有点激动,还不时显得有点暴躁。

但他承认,过去几个月的动荡已经使得他在重新考虑自己的方法。
他说:“分析只有在市场理性运作的时候才有效,但在当今这些市场上,你需要快速做决定,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直觉。”

他告诉朋友,他对自己任内发生的股东价值受损感到沮丧,常常还会觉得愤怒,但他仍决心履行自己的使命:清理花旗的资产负债表,让花旗重新振作。
用武之地

迄今为止,花旗的战略需要让他的实力有用武之地。花旗需要资金,他就向投资者募集了500亿美元,时间比许多竞争对手更早,条件也更为有利。开支和有毒资产必须降低,他就以久经考验的风险管理者的热情推进这项工作。

不过,比起他所能提供的,花旗的困难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领导魅力。同样遭到内部攻击的花旗董事长温•比肖夫爵士(Sir Win Bischoff)表示,那些担忧没有根据。“在目前环境下,我宁愿要一个非常善于理解银行业务具体问题的领导人,而不是一个擅于逢迎的人。”

潘伟迪指出,他在传统的印度文化环境长大,这是他镇静的源由之一。他说:“不可否认的是,我有一部分印度教育一直影响着我。在人生之路上,我有很明显的因果报应意识,即潮会涨也会退,而你必须做的主要事情就是影响自己在大潮上所处的位置。”

花旗的股东肯定希望他不要被出售浪潮卷走,这些浪潮已经撼动了这家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集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