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都看走了眼?


作者:Chris Giles 2008-12-03

经济预测师流年不利,连皇室都怀疑,是哪里出了问题。英国女王上月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时问到:“为何没人料到?”

女王的问题激起一片可笑的声言,纷纷宣称某某预测师有先见之明。

“尽管有着各式MBA的银行家们似乎被金融危机惊得目瞪口呆,格雷欣学院(Gresham College)在伦敦市中心举行的免费公开演讲的老听众却不会。”上月发布的一份新闻稿如此宣称,并引证阿维纳什•佩尔绍德(Avinash Persaud)在2002年11月发表的一场演讲。然而,不但这番声明言过其实,那场演讲也令人失望。“尽管企业破产案创纪录、经济疲弱以及市场崩溃,但银行大体上是安全的。”这就是佩尔绍德教授的结论。

意大利财政部长朱利奥•特雷蒙蒂(Giulio Tremonti)上月提高了预测门槛,声称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是第一个预见到危机的。据特雷蒙蒂说,一份1985年的文件显示,本笃十六世“预言放任的经济将自行崩溃”。

比较接近事实的是英国央行副行长毕恩(Charlie Bean)较为平实的判断。毕恩指出,全球经济的基本面长期以来困扰着许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他表示:“我们知道那不可维系,也担心可能进行无序的调整,但我不认为会有人猜测到实际的调整过程。”

信贷危机无疑让多数勤勉的经济预测师颜面尽失,这场危机已演变成席卷发达经济体的衰退。但政策制定者也有理由感到畏缩。

在2005年参议院就提名他当美联储(Fed)主席举行的听证会上,本•贝南克(Ben Bernanke)表示,美国金融体系受益于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使其增强了应对艰难时期的能力。他表示:“金融市场的深度、流动性和灵活性都大为增强。”

欧洲政策制定者在预测上也是半斤八两。欧洲央行行长让-克劳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在7月中旬向四家报纸表示:“我们的基本预测是: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将出现低谷,之后将逐渐恢复到持续的温长增长。”事与愿违,欧洲正迎来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大幅度的衰退。

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没有预料到英国会陷入严重衰退。他在5月份坚称:“在某个时候,出现一两个季度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但衰退绝非核心预测。”
全球领导人对国际机构寄予新的厚望,希望它们能够就未来问题提供早期预警,但它们同样看走了眼。在2007年春季预测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极力唱好全球经济。该机构在时任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监督下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表示:“比起6个月前,经济前景的总体风险似乎威胁性减弱。”

独立经济学家的预测同样不佳。共识经济学公司(Consensus Economics)按月编制的增长预测显示,随着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专业人士纷纷卷入事端,悲观情绪不断加重。

就连一贯唱空的人士也没想到,信贷泡沫与大宗商品牛市会一起全面破裂。全球“末日博士”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此次危机,但他也是随着信贷危机的冲击加重而不断下调预测。

媒体无法宣称更富有洞察力。虽然部分评论员发现他们对危机的预测应验了,但没有人窥见到全貌,而且,许多人是靠运气,他们预测的10场危机中最终有两场应验。但回头看自己7月份所作的预测时,我的难堪并未因其他人的运气而有所减轻。我当时的预测是:衰退“可能发生,但英国尚未到那个地步,甚至也没到接近衰退的边缘”。众所周知,英国已在衰退之中,甚至就在那个时候。

虽然回顾经济学家所讲的种种蠢话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是梳理哪些具体缺陷导致全体预测师无法预见到当前乱局。

首先是全球经济面对系统性银行崩溃所表现出来的意想不到、如今却又显而易见的脆弱。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表示,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破产是一个“改变游戏的事件”,在那之前,他的预测是“安全无虞”,在那之后,“我们急于求生”。

其次,正如汇丰银行(HSBC)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Stephen King)所说:“几乎所有经济模型都假定金融系统在‘运转'。”总体而言,经济学家没有预料到,本十年上半部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信贷空前扩张。


第三是2008年上半年的大宗商品牛市严重挤压了家庭和企业的收入,而几乎没有人预测到这一点。这削弱了非金融行业,使银行没有机会去补救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害,同时这也是今年秋季开始的这场灾难的一个核心要素。

(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