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中国明清两朝的外贸顺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
中国明清两朝的外贸顺差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
挖出埋在中国农村的黄金 2009/03/18 16:51:29
刘罡
继去年的家电下乡之后,中国政府最近又启动了汽车下乡行动,然而各方人士对此举拉动消费的功效却并不太看好,原因很简单,农民有那么多钱买家电、买汽车吗?
是没那么多钱,因为中国农民正在捧着金饭碗“讨饭”。他们的金饭碗就是自己的土地和宅基地,之所以“讨饭”是因为他们的承包地不能顺畅流转,他们宅基地上盖的房子不能自由出售。
中国土地自由出售的历史有几千年,土地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商品,只是1949年以后才失去其商品属性。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由于社会中可流通的商品数量不足,相当一部分积攒下来的财富(两万多亿美元)只能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借给外国使用,无法在国内钱生钱创造更多财富。
近段时间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热议如何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以拉动消费,讨论的结果却如左小蕾女士所总结的,实际上不能把外汇储备用于国内,因为如果政府比照外汇储备的规模发行相应数量的人民币投放国内,就会发现国内没有足够的商品和服务与之对应,而这就会引发通货膨胀。当然,鉴于目前的通货紧缩形势,适当投放一些这类货币尚不至显著推动物价上涨,但这些货币也必须先转化为投资,然后才能生产出商品和服务,而如果这些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市场需求,“投放”到国内的外汇储备还是无法有效拉动国内消费。
但如果政府允许农民承包的土地、林地自由上市流通,或至少允许农民自由出售其宅基地上的房产,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中国城市现在有大量财富苦于无处投资和消费,如果允许城里人购买在农民的宅基地和所承包林地上盖房的权利,则这部分资金会立刻在“小产权房”和休闲用房投资和消费领域找到用武之地,而农民也可立即获得一笔不菲的消费资金,购买下乡家电和汽车的钱自然也就不愁了。
中国明、清两朝的历史可以证明上述想法绝非天方夜谭。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大量出口海外,到清朝中叶世界约一半的白银都被赚到了中国。由于当时中国基本不需要从海外购买商品,因此大量输入的白银只能在国内流通,相当于大大增加了国内的货币投放量,这和现今比照外汇储备的规模发行相应数量的人民币投放国内是一个效果。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物价却多年保持了稳定,究其原因,正是土地这种商品消化了多增加的货币。通过外贸输入的白银被大量用于购买土地,土地价格被推高,而这又鼓励人们开垦更多土地。正因为土地供应的大量增加,农产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中国人口才在清朝前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从明末的一亿多爆增至近四亿。
立时启动农村消费的点金棒就掌握在政府手里,就看它想不想用了。
(本文作者刘罡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
本文内容归道琼斯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