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枝花_潇洒木兰花



女人一枝花_潇洒木兰花

木兰花别名:木兰 , 辛夷,紫玉兰,木笔。木兰花花瓣凝重细腻,白色如玉,紫红如水晶,花姿优雅大气。古诗词中,“木兰花”还是一个深受词人喜爱的词牌。

在我的一群笔友之中,我一定要介绍给大家的还有胡宪女士。她不但是一位多产的写作快手,而且还是一位写作题材涉及广泛、内容包罗多方、尤其以富有特色的游记享誉蒙特利尔华人圈子的多产写作者。如果说“文如其人”,那么一个写作者的笔名是否也可以代表他的文章风格和他的人格趣味的一方面呢?我想是的。“北极狐”是胡宪最常用的笔名之一,尤其是她的游记几乎都是用的这个笔名,诸如非洲游、大峡谷历险、欧洲险遇吉卜赛人、天体村见闻等等,有涉险、有趣闻、有巧遇,高潮迭宕。

“北极狐”,正是胡宪以她的灵性和果敢,以她那探索的双眼和探索的脚步在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尽可能地奔波着、感悟着的一个代名词。一个背包,一个相机,她走出了她那潇洒的人生。

(一)从游记中认识的胡宪(及一篇发表过的短文):

因为曾经为胡宪写过一篇题为“潇洒走一回”的短文,那是在读过她的非洲行游记后写的,并在结尾时填了“木兰花慢”一词,所以我想以“潇洒木兰花”的命名邀请胡宪女士加盟我们的一枝花队伍。

当初想要在读后感中为胡宪的游记填词时不假思索地就选择了“木兰花”,那是我第一次填这个词,对词牌还并不熟悉,但凭着直觉我想到的是:木兰花 --- 花木兰。花木兰这位来自中国古代的女中豪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花木兰的故事也更是老幼都可以琅琅上口的。木兰从军,她以她的勇敢和智慧,为家为国,将自己一个女儿家的青春年华奉献在万里沙场上,英勇、豪情不让须眉,代代传颂。我并不想拿我们的主人公胡宪与花木兰这位英雄人物并论,但胡宪的身上的确可以显现一种“游侠”的潇洒,并且在后来的记者生涯中更加显现了她忧国忧民、不畏艰辛的职业情操。

我曾经写过的“潇洒走一回”原文如下:

由于是朋友,让我有机会提早拜读北极狐新作的全文,也就是现正在连载的南非行游记。一个完全陌生的境地,三十一天的精彩行程, 许许多多动人的小故事, 在她优美的文笔下栩栩铺展在我的眼前。

跟随北极狐的脚步去领略了非洲的黑土红土,峻山, 裂谷,废墟, 火山,野林,平湖以及壮观的动物大迁徙,还有那里的人情世故。感慨于女主人公在晚餐上一袭中国红绸的妩媚华贵,河中划船与河马并游的勇敢机警,餐风露宿的艰辛,车旁入厕的原始,蚁虫缠身的惊吓。佩服女主人公与团内的八国联军团员(其他团员是来自八个不同的国家)不卑不亢的相处,并以她的聪慧豁达仁爱感动着每一位团员。

就像她所有的游记一样,许多闪光的亮点等待您去感悟。曾记得,攀登美国西部大峡谷 Grand canyon 时,烈日之下,她将自己仅有的几粒中药藿香正气丸与同行的台湾女孩分享。这一次她是用自己带去的伤痛膏为司机医治扭伤并为他做按摩治疗,以致感动得这个非洲大男孩在分别时拥着她大哭。柬埔寨漫游时有与要拜她做妈妈的小和尚的邂逅,这一次一位非洲的男孩一定要做她的女婿。伦敦之行,在正为找不到旅店住宿而发愁之际,有了穆斯林女人的诚挚邀请和彻夜恳谈。西班牙之行,与餐馆里与萍水相逢的中国男孩闲聊,而有了男孩带她一睹天体村的奇遇,而这次同行的八国联军中每一个人都带给她一些故事和一些惊喜。

曾经到她家去拜访过,当然最主要地是为了去拜访她的那一千多张非洲行的照片。在去非洲之前,她曾认认真真地拜师学习过摄影技术,所以她的照片不但景物珍贵,技巧也是可圈可点。另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在她那间不大的客厅里,绕壁一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架子中摆满了的她那些来自四大洲三大洋的宝贝,那是她亲手捡来的各种贝壳和石头。有通体洁白的“海螺公主”高贵典雅,有大个的“海螺夫妻”相濡以沫,有“芭蕾舞小姐”翩翩起舞的群舞,有“幼儿园小家伙们”淘气的许多滑稽姿态,有养在水里的五彩石头。只因有缘,它们在她的家里组成了一个世界乐园。

细数着家珍,就像是在夸奖着自己的女儿。说也奇怪,这些宝贝们在她娓娓道来时,一个个顿时都变得鲜活靓丽了。没有金银的光亮奢华,没有玉石的圆润剔透。但所有这些大海大地的精灵都是她的朋友,都是她的故事,都是她的骄傲,都是她潇洒的见证。

不同的脚步丈量出了不同的景物,不同的视觉观察出了不同的感悟。她用她的脚步用她的笔锋用她的镜头,谱写出了一首首天南地北的交响。她以她的执着走出了她的潇洒,她以她的潇洒完善着她的执着。

人生如戏,可又有多少人可随意地去戏演自己的人生呢?北极狐自有北极狐的特别演绎。生命不留白,又怎样才算得上是辉煌呢?北极狐自有北极狐的特别注解。没有固定的工作,打零工也有打零工的乐趣和自由。没有自己的私宅,自有不必背上包袱的轻松。她快快乐乐地去实现着每一个梦想,她无止境地跋涉在充实自己的路上。她以自己的聪慧和热忱去享受着大自然那自然而崇高的礼遇,潇潇洒洒地迈着她轻松的狐步。

又在打工挣钱的北极狐,决不会让自己的脚步就此停下,等荷包装满了时,不知她的踪迹又会飘向何方。我期待着她新的游记。

为北极狐呈上一阕“木兰花慢”:

步狐踪丽影,路难度,险丛生。览深谷平湖,峻峰古木,奇景纷呈。喧腾。兽群驰骋,踏扬尘浪万里迁程。厮打杀残壮烈,持强掳弱悲情。

晨明,百鸟争鸣,观树海,沐风清。伴河马同游,蚁虫共宿,野狗围棚。真行。几经甘苦,胆增心静勇者全赢。游迹四方横纵,侠姝又谱新声。

胡宪当然不是腰缠万贯任其天南地北自由逍遥之人,胡宪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任其腾云驾雾餐风饮露四处周游的仙子,胡宪同许多移民到这里重建家园的人一样,她要为自己以及家人的温饱和资金的积累而操劳。曾经是教人育人让人尊重和羡慕的老师,她在这里的餐馆打过工,在杂货店打过工,也曾为自己买下了一个杂货店从而将自己禁锢在杂货店的小小牢笼之中。然而,小小的牢笼禁锢不了她的梦,在打工的生涯中孕育着她更加强烈的走出去的希望。就凭着不懈的努力,她在实现着自己一个又一个梦。可以没有自己的房子,但不可以没有走出去的时间和金钱。这一点,她做到了,不计较做什么工作,因为那都是她迈向梦想的一步。

胡宪也不是一个没有痛苦没有忧愁天天可以无忧无虑的人。由于对移民生活的不适应,爱人离她而去,北美的严寒拆散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同时也把她推进了痛苦的深渊之中。痛苦与劳累将她击倒了,在一场重病又无依无靠时,出现了一位天使 --- 她后来的男友,这位在蒙特利尔成长并为之服务了大半生的绅士担负起了照顾她与她的女儿的责任。一个新的家庭组建了,新成员带来的有欢乐也有摩擦,胡宪在对不同生活习惯与不同思维方式的适应与调节中享受着幸福和温馨,这里有她的聪明和善良,还有善解人意。

(二) 身为记者的胡宪:阿富汗有她的报道、汶川灾区有她的专访。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宪接触了报界名人,以一张获奖照片为契机,从此开始了她的记者生涯。从前的教书匠,移民后的打工族,在知天命之年以后她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胡宪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她怀着记者应有的一颗虔诚之心、求实之心,她兢兢业业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半年寒冬的冰雪大地上,多少个夜晚多少个白天,她以自己的热情和勤奋去获得那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新闻资料;在多少次的睡梦中、在多少次的饭桌上,当接到电话里传来的指令时,她就像是战士接到了出发的命令,一刻也不耽搁地奔赴到采访的现场。 胡宪以她扎实的写作功底,敏锐的新闻洞察力,独到的摄影作品,还有那不可缺少的新闻人士的不计报酬、吃苦耐劳、不怕涉险、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的作风,成为了享誉蒙特利尔华人圈子的出色记者。

胡先的工作还不仅仅是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她的人物专访阐述清晰、文字流畅、涉及领域广泛,一直为读者们所喜爱,那是她颇深的写作功底和她求实精神的体现;她为女士们编辑的“女人街”专版,生动活泼,文字优美、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那里有她自己花一样的甜美心思,那里还有她绞尽脑汁四处挖来的精华;她在摄影版登出的四季风景照片和风土人情的采风照,也能充分显现出她不错的摄影技巧和独具匠心的取材特点。

如果说,这些都是一个记者、编辑、摄影者们的共性,没有这些特长,又何以能够成为记者和编辑?那么,在胡宪短短三年的记者生涯里,却有着两次不平凡的举动,而这两次不平凡的举动,在蒙特利尔华人的新闻报业界却可能是尚无第二的。

一次是在 2007 年底,作为记者的胡宪去了阿富汗进行为期两周的采访报道;另一次是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胡宪作为记者到灾区做了实地采访报道。阿富汗战火未熄,而且记者遭绑架、士兵被击毙也时有发生,胡宪的胆量和勇气非同一般;汶川余震未消,缺水缺粮,交通不便,生活不便,胡宪的敬业精神和使命感便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当胡宪要采访阿富汗的消息公布以后,可以说在华人圈子里一下子就轰动了。有人为她担忧,劝她取消此行;有人为她喝彩,并多方面献计献策。凡此种种,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行不易,其不易在于有着太大的风险,其风险在于或许会危及生命。

胡宪在她的“战地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阿富汗战争会与我有什么直接关系,也就从来没有认真地了解和思考过这场战争的历史、性质、现状和未来。忽然间,我,一个来自中国的加拿大公民,一个对战争一窍不通的普通女子,就要背负起许许多多人的希望和重托,奔赴前线了。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有些兴奋,也有些迷茫。”

“我不是为出风头,是恰逢其时,顺便再填补一块人生的空白。”

“干什么都要干好,要敬业,要对得起信得过我的人。我现在是记者,就要做记者的事,就像做战士、消防队员,都有危险,要么不干这个,要么就做好准备。到第一线去,是每一个记者的天职。

“当记者的去第一线,就像当老师的,只有站在讲台上,才算到位了。”

激情与豪迈,充满于字里行间。

中国有句话是用来赞美人们的英勇,那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想,胡宪是担当得起这句赞美的。

为了完成好这次的采访任务,胡宪的准备工作是全方位的。她密切注视着阿富汗的局势,认真分析着那里的突发事件;她根据来自各方面的帮助,紧锣密鼓地联络采访的对象,拟定自己的采访计划;她去采访那些曾经采访过阿富汗的当地记者,向他们取经。

胡宪整装待发,她是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 “应加拿大国防部邀请,受七天报社委派,我即将作为华裔战地记者出现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阿富汗,这个全世界最恐怖的地方。 ”

可以看得出,奔赴“虎山”之前的胡宪,她的心情里有着激动,也有着平静的。

身处阿富汗,那里的条件是艰苦的:“第一晚,朋友的太太给我加了层床垫,铺了两床厚棉被,又灌了暖水袋。我将羽绒服搭在被子上,穿着两层红外线保暖内衣,厚袜子,护膝钻进被窝,长围巾围脖,戴沿的兜发毛帽子包住头,再拉下来盖住脸。总之只露出口鼻呼吸。我知道人体 80%的热量是从头顶挥发的,所以头部保暖非常重要。 ”

“阿富汗的凌晨,那是枪声、狗叫声和祈祷声的混合交响曲。我每天都会拉开窗帘等天亮,因为没电,只要天一亮我就起床,穿上羽绒服,抓紧天光记下必须要记下的东西。”

回到蒙特利尔后,胡先又投入了紧张的整理发表采访文章的工作中。付出了几个白昼的努力后,她向派遣她的报社、期待她的读者,交出了洋洋洒洒的长篇大作:阿富汗采访系列报道。那是她甘冒生命危险去采撷的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和真实的故事。《胡宪眼中的阿富汗》专题报告会,吸引了包括加拿大军方、联邦议员和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领事及武官在内的各界人士赶来参加。

胡宪圆满地完成了她的采访工作,她的有关阿富汗一行的采访报道和她的战地日记都获得了强烈的反响。

“作为加拿大七天报社的记者,也许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是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人,作为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经历,也许我还应该记下更多。不为别的,只为对自己负责,也对历史负责。”

胡宪以她自己特有的魅力赢得了读者的赞扬和认可。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作为记者的胡宪同所有海外华人一样,心情是沉痛的。怀着沉痛的心情,胡宪没有停止在悲痛之中,她采访报道各种集会和募捐活动,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眠不休。与此同时,胡宪正在准备着完成一新的任务,她要到灾区第一线采访。作为记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加拿大蒙特利尔中文报的一名记者,她也可以将国内的有关报道随时转载,她也可以将自己的任务定位在蒙特利尔的各项活动中。但是,受记者天经地义的使命感促使,她又背上了行囊,奔赴灾区作实地采访。

同样,胡宪用自己的镜头和文字,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呈现在蒙特利尔的读者面前,那是她的汗水,她的勤奋,她的心。

我想,胡宪这两次独特的采访活动,其意义已经大于采访的本身。这是蒙特利尔的华人报记者,在这两个不同的事件中的纪录,是实地的照片和文字的纪录,这些纪录为蒙特利尔华人在其事件中填补了空白,完成这项使命的是我们的木兰花胡宪。

我非常清楚,在几千字的文章中,我是很难将胡宪的魅力和风采完全展示给大家的。不过,从我引用的一些胡宪本人的摘句中以及从我的感受中,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一位充满豪情、激情和热情的,一位有着勇敢、顽强和吃苦耐劳的,一位兢兢业业的女中豪杰的形象就在其中了呢?

愿胡宪这枝勇敢顽强的木兰花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开放得更加光彩夺目,铿锵有声。

虞 美人(变体):咏白玉兰花

凭栏一树凝妆浅,白玉依枝剪。清辉切切探深幽,云雾徘徊低首游,几多羞。

雅娴清逸谁曾似?风起飞仙至。东君爱怜去斑斓,滴露相依款款端,几声禅?

一片竹叶 发表评论于
是啊,每个凡人都拧不过命!
哀悼.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听说了吗?她爸爸去世了!
一片竹叶 发表评论于
回复DUMARTINI的评论:
换了一张,是是看.

"笔底有神风飕飕"!是北极狐在跑!!!!
DUMARTINI 发表评论于
这位北极狐女士是谁呀,事迹真是感动人。呵呵

写出了巾帼女杰的风采,笔底有神风飕飕!!!

但是,照片没显示。。。。
一片竹叶 发表评论于
回复娓娓的评论:
娓娓妹妹好!
多谢妹妹的鼓励.姐姐我一定认真的写.
欢迎多多指导!
娓娓 发表评论于
周末来看看竹叶姐,不负所望,又有新作。

这些感人的花朵们,在你这里妍放着,竹叶姐纤纤素手把她们拾来后,更见嫣然。

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