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南社(之二)
除了阿爹柳亚子和好婆郑佩宜之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南社社员,要数二公公郑桐荪了。他的入社书号是65,南社的早期社员,和苏曼殊是好朋友。二公公是好婆的二哥,大名郑之蕃,号桐荪,别号焦桐,吴江盛泽人。二
我与二公公熟识,是在1950年到北京读中学之后。因为单身,二公公平时在邻居家里搭伙,过个十天半月,进一趟城,在阿爹家里住几天,北长街住宅的书房里,好婆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床。二公公生活习惯很好,早睡早起,即使冬天,早晨也要冷水擦身。每次进城,顺便下馆子打牙祭,最常去的是森隆和五芳斋等南方口味的饭店。我也曾去揩过一两次油。一个深刻印象是,当我专心消灭着红艳艳的油焖大虾或油汪汪的梅菜烧肉时,二公公却在不断地和邻近的食客打招呼。二公公为什么有那么多熟人呢?因为他是中国数学界的元老级前辈!1907年,20岁的二公公越洋去美国留学,进康奈尔大学攻读数学,毕业后又去耶鲁大学深造了一年。回国后参与创办清华数学系,任教职40余年,真是桃李满天下,华罗庚、周培源等著名科学家都曾受业于他。
二公公久居北京,对北京的掌故、民俗很熟悉。北京城西北缺个角;“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潭柘寺比北京城更古老,都是二公公告诉我的。小年夜,二公公从琉璃厂带回来“八角”——一只八角形的厚厚的纸盒子,那是一种叠层式中国焰火,能放出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图景,于是,北长街的天井里,除夕夜腾起一幕幕的火树银花,响起一阵阵的惊叹欢呼。东安市场里有个不起眼的小铺,供应冰镇杏仁酪,入口一股清香,凉飕飕的,那感觉至今似乎仍留齿间。冰镇杏仁酪是西太后的御用冷饮,也是二公公领着我们去品尝的。那时候的东安市场还是民间集市格局,高高的天棚下,一个个紧挨着的摊位,各种京味食品:茯苓饼、豌豆黄……,美味可口;各种特色工艺品:景泰蓝的小盒子、琉璃的十二生肖、三寸来长的小刀小剑……,琳琅满目;饭馆:森隆、东来顺、吉士林……;旧书店、俱乐部、戏园子,五花八门。可现今的东安市场,改建成了洋式的male,京味儿全无。北京特色的东安市场、隆福寺庙会,如今都没有了,真是可惜。
牌九,国粹的赌具;到二公公手里,却成了益智的玩具。游戏规则如下:32张的牌九,去掉“1-2”、“2-4”两张牌,剩下30张,随机地分成10组(三张一组),每张牌有两个点数,每组牌一共6个点数。经过观察、分析、算计,在任两组间交换一张牌,交换后的两组牌应当是下面四种情况之一:其一,顺子,即三张牌1、2、3、4、5、6六种点数都有,如“1-4”、“2-6”、“3-5”组合;其二,三张牌正好是“1、2、3”或“2、3、6”或“4、5、6”的对子,如“2-3”、“2-6”、“3-6”组合。其三,有三个相同点数,余下三个点数之和大于等于14或等于5,如“2-2”、“2-5”、“3-6”组合或“1-3”、“1-4”、“4-4”组合。其四,有四个点数相同,剩下的两个点数之和与它相同,如“2-5”、“3-5”、“5-5”组合。交换后达到要求的两组牌叫“通了”,就是合格了的意思,凡合格了的组合,在以后的交换中必须保持合格。如此经过不断的两两交换,最后使得10组牌全部合格,这副牌就“相通”了,玩家取得胜利,赢了。这种游戏叫“相十副”,它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益智游戏,除了简单的加法心算外,需要前瞻性,有对全局的统筹兼顾,不因顾头不顾脚而落入陷阱。在《
二公公的故事很多,再讲一个古稀老人斗老鼠。二公公居住的书铺胡同2号,是一座老式的四合院,有地板,清洁、隔潮;可也带来了祸患,地板下面老有鼠窝。老鼠咬衣物、偷吃食、传疾病,乃四害之首,二公公决心和老鼠战斗。二公公捉老鼠不用市面上卖的那些夹子、笼子;用脸盆,一只旧的铜脸盆,再加一根筷子。原理很简单,筷子支起脸盆,系上诱饵,老鼠贪吃,拉倒筷子,被扣在脸盆下面,就这么简单。怎么处理被扣在铜盆下的老鼠呢?二公公有一套操作规程:用一块薄铁皮,慢慢地从盆下面插进去,翻过来,这下老鼠是彻底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接着要对老鼠处以炮烙之刑,知道什么是炮烙吗?去查《封神演义》。炮烙很残酷,但必不可少,否则,老鼠留下的味道去不掉,就不会再有老鼠来上当了。这是二公公介绍经验时再三嘱咐的。
对阿爹和二公公,两位熟悉的南社老人,我曾暗自作过比较。阿爹在上海的藏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见识了知识的丰饶,启动了我的求知欲,体味到求知的乐;二公公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知识的无处不在,体味到求知的趣。在上海,我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通过读书吸收知识;在北京,从二公公那里,我学习着探索知识,通过一副副的“相十副”,用理性的思考去寻找“窍门”,从二公公的“捉老鼠经”里,感悟总结规律的重要。无疑的,二公公身上,有更多的西方的科学理念,逻辑性、实践性等等,而且是以游戏的方式,细雨润无声地“落户”到了我的脑子里。参加工作后,我喜欢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实验结果是第一手的资料,可以从分析研究数据中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这种习惯里,有二公公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公公是好婆的二哥,好婆的大哥郑咏春,也是南社社员,苏曼殊路过苏州,就住在大公公家里。我没有见过大公公,他英年早逝,在我出生前十几年就病逝了。大公公去世时,留下了五个未成年的子女,按大婆婆的意思,靠家里的几亩薄田,先把子女拉扯大,男孩出去学徒,女孩找个好一点的婆家。二公公不同意嫂嫂的安排,他坚持孩子要受教育,毅然承担了教养幼孤的责任。他把葆阿姨、芳阿姨和莘娘舅接到北京,送进燕京大学就读。后来,葆阿姨
1934~1935年,二公公担任清华大学教务长。那是个动乱的年代,日本南侵华北的野心毕现,蒋介石仍一味地“攘外必先安内”,地方实力派暗地里筹划投靠日本,青年学生因华北已安不下一张书桌而义愤填膺,乌云在积聚,暴风雨即将来临。
二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人品高尚。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仁,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公公一生当教师,身体力行,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化到师德之中。二公公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是末代士绅,自幼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长大,重视修身立德,南社更以气节相标榜,把“品行文学两优”作为入社条件;他们又是西学东渐的先知先觉者,勇于吸纳西方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二公公更是在美国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身上,凸显出南社文化的特质,融合中西人文理念的精粹,既讲究“修、齐、治、平”,又主张男女平等,重视自由发展,尊重科学理性。二公公那一代人,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同时,实现了自身从旧文人到知识分子的现代化嬗变。解读他们身上的文化因子,解析他们的人生历程,在人文领域拨乱反正,获取建设精神文明的镜鉴,应当是南社研究的重要方面。
1954年初夏,我即将高中毕业,面临报考大学。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已经开始,实现工业化,实现强国梦,青年人热血沸腾。我决定报考理工科。可是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呢?除了老牌的北大、清华之外,在北京西北郊,雨后春笋般长出了许多新学院:北工、北航、北农机、钢铁、地质、石油,一句话,眼花缭乱。得找人咨询咨询。找谁?二公公是理想的人选。二公公听完我的问题,没有马上回答,几天之后,他给了我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针对工科,二公公把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分成数、理、化、计算、机械图5类,各类又按学习时自我感觉的难易分5级。如化学,分为:
5 实验做得快且正确;有机分子式容易记住
4 实验做不快但尚正确;有机分子式还不难记
3 实验不易做,常有失误;记有机分子式很烦
2 实验很烦,常不正确;记有机分子式很烦
1 实验不会做;有机分子式记不住
纸条上还列出不同专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如报考电机系或航空系,应当有物理4级和数学4级以上水平。二公公让我给自己打分定级,再根据不同专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寻找适合自己报考的专业。
我特别想把这段经历介绍给读者,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二公公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理念,才能量化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与人的智能千差万别,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就主张因材施教。我向二公公请教考大学填志愿,他不教我怎样去寻热门赶潮流,而要我去掂自己的斤两,看看适合搞什么。其实,人的一生要走得顺,除了客观的机缘之外,准确的自我定位十分重要,所谓人贵自知之明。期望值太高,累死也不得好;也不可胸无大志,窝囊一世。二公公教我的正是自我定位的方法,而且是以数学家的思维,提出把工科才能分类量化。二公公不是简单的为你指定目标,而是把各种素材交给你,引导你去知己知彼、量力而行,充分尊重个人发展的选择自由。每年高考期间,一个个家庭为子女选择志愿发愁,怎样做到理性、科学、人性化,不妨试一试二公公的这套办法。
这里还想强调一点,二公公重视后辈受教育,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是着眼于教育的人文特点,使后辈能尽好对社会的责任。前面说过,宁阿姨燕京毕业后,嫁给了数学家陈省身。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我到北京出差,无非姨母告诉我,陈家亲伯回国访问,正好在北京,多年不见,你应当去拜访。无非姨母带我去了西郊专家楼,陈家亲伯就住在那里。陈家亲伯很忙,不在住所,宁阿姨接待了我们。寒暄话旧之后,宁阿姨就琢磨着应该给我这个后辈什么见面礼,事先没有准备,便拿出一个随身带着算账的计算器给我,虽然是只有加减乘除功能的简易型,但礼轻情意重,我自然蛮高兴的。这是一桩简单的人际应酬。身为著名的数学家,陈家亲伯要参加许多学术活动;衣食住行,各种人际关系,日常应酬,由宁阿姨一一料理,他就不用分心了。陈家亲伯是“来往无白丁”,对来客如何处理得当,要凭宁阿姨的水平了。当好陈家亲伯的贤内助,就是宁阿姨的学识教养的用武之处,也实现了宁阿姨的人生价值。其实,在葆阿姨、芳阿姨身上也有类似的情况。与此相比照的,我想起了胡适的原配夫人爱玩雀牌的故事。有一个时期,把妇女的经济独立作为男女平权的条件,于是,家家都是双职工。双职工家庭,真是社会的上选结构吗?其实,真正互敬互补的和谐家庭,哪在乎是谁在挣钱呢?况且,和谐家庭的意义不只是家庭和睦,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公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论二公公的家庭,还是宁阿姨的家庭,都堪为楷模。
著名学者王元化的童年是在清华园渡过的,他在评论郑桐荪的时候说道:“听父亲说,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互济,讲究中庸。今天,在科技兴国、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也需要与人文精神互济,以达到和谐。于是,我想起了二公公,老辈人的经历里,有那么多值得我们思考、玩味的东西,我们要珍惜这份精神遗产哟!
请阅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f5aad0100cn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