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在获得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以后,我们应该追求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盈的精神生活,做一个“外表生活俭朴,内心世界丰富”的人。
⊙安闲与散淡的慢生活
安闲与散淡的慢生活,蕴涵着一个生命命题,即“闲暇”对于人的生命健全发展的意义。这也是周作人所鼓吹的“生活之艺术”:“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练愈好。”闲暇还有一个意义,即是“意味着人可以专注于自己乐于从事之物,在追求自己的兴趣中获得乐趣与满足”。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闲暇生活”,和“无聊的生活排遣”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后者是生命萎缩的表现,而闲暇展现的恰恰是生机勃勃的积极的生命状态。
⊙乡村生活
谈到乡村教育及乡村文化的精神资源意义,一是大自然的熏陶。“人在自然中”,真正地“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理想的教育状态。
乡村生活的第二个迷人之处,在丰厚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我们民族最伟大的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正是在他家乡的民间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出来的,这成了鲁迅生命中的永恒。他在面临生命的死亡危机时,总是要回到这样的童年记忆中去,从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乡村的魅力还在乡村生活方式本身:全家人在一个庭院里朝夕相处,邻里间鸡犬相闻,来往密切,这就形成了充满亲情、乡情的精神空间。只有在这样亲密和谐的气氛下,我们可以直面在城市喧嚣中被遮蔽的人生的真实,思考在城市的紧张忙乱中无暇顾及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人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和欢乐。
⊙体力劳动和手工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并且创造人本身”,而“手工是人类文明和人类劳动的本质”。手工劳动的最大特点,是“工具”始终“握在人的手里,与人贴近,与人融合,可谓全面意义的‘人的延伸’”。其劳动产品“就因人的理想、情感、观念的介入,因亲手的制作,而成为个人主观意志、人格的物化”。但是,这样的手工劳动,却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格局下被人为地抛弃了。
北京农民之子文化中心的朋友就在作“简单生活”的尝试,而由一所学堂发起的“晨读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在我看来,“晨读”正是将我们这里讨论的“将阅读与体育锻炼成为生活方式”、“生活在自然中”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新生活”正在我们脚下开始。